劉邦是如何統一天下的,如何戰勝項羽的?

據說天下

劉邦能夠一統天下的原因在於:

一是善於籠絡天下英雄為己所用;二是建立了穩固的關中根據地;三是運用了高明的迂迴戰略。

成功往往有太多的偶然,但是成功也往往有跡可循。劉邦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善於籠絡天下英雄為己所用。

劉邦性格豁達,善於交際,知人善任,往往能夠籠絡天下英雄為己所用。

他的帳下既有軍師張良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他的帳下還有蕭何管理後方根據地、提供糧草和訓練軍隊;

他的帳下更有戰無不勝的大將韓信來“攻城略地”。

除了漢初三傑之外,武將的方面,劉邦還籠絡了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等眾多豪傑;文的方面,劉邦引進謀士陳平、說客酈食其等精英知識分子。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劉邦團隊裡的英雄豪傑和知識分子(比如韓信、英布、陳平等人),之前都效忠於項羽,但因為不滿項羽的苛刻和小氣,最後都投身到了劉邦的陣營。

反觀項羽,用的多數是項氏子弟和虞姬的兄弟(小舅子們),完全是任人唯親,最後連他的亞父范增也被置之不用。

兩相對比,劉邦集天下英雄對付孤家寡人的項羽,首先就有了人才優勢。

二是劉邦建立了穩固的關中根據地。

劉邦被項羽發配到偏遠落後的漢中地區後,用張良計策燒掉棧道,表示將終老於漢中,無意爭奪天下。

這種明面上的示弱,讓項羽以為劉邦胸無大志,成功麻痺了項羽。

後來,劉邦趁項羽率主力北攻田榮時,採納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讓韓信率領大軍從側翼偷襲擊了關中的章邯,最後平定了三秦(除章邯困守的廢丘)。

從而坐擁形勝的關中,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取得了地緣優勢。借用關中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充裕的糧草,東向中原以爭奪天下。

三是運用了高明的迂迴戰略。

劉邦親率大軍與項羽爭鋒於中原。

雖然屢敗於項羽,但是屢敗屢戰的劉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把項羽的主力牢牢的吸引在中原成皋一帶。

同時,劉邦採納大將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建議,讓韓信率兵3萬開闢北方戰場,以消滅楚的羽翼,實現對楚的戰略包圍。

大將韓信帶領偏師,迂迴攻擊華北。首先攻擊山西的魏國,進而攻擊河北代國、趙國、燕國,進而奪取山東的齊國,從側翼包抄項羽。

南方則聯合九江的英布、梁地的彭越等人,騷擾項羽的糧道,從南方側翼牽制項羽兵力。

等到最後項羽醒悟過來時,天下的地盤已經被劉邦大部分的瓜分了。

最後劉邦集結天下所有的兵力,在垓下佈下十面埋伏,夜裡讓戰士們四面楚歌,讓項羽誤以為楚地盡失,從心理上被徹底擊垮。

於是項羽連夜突圍,被漢軍在江邊追上後,自己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意渡江,遂自刎於烏江邊上。

至此,劉邦一統天下,開創了西漢王朝。

所以說,劉邦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就在於他善於籠絡天下英雄為己所用;建立了穩固的關中根據地;運用了高明的迂迴戰略。


一丹流青

一是劉邦能善於用人馭人。人能盡其才,才能盡其用,是劉邦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韓信原來是項羽的部下,項羽壓根就沒看得起這個身體單薄的白面書生,也聽不進韓信對他各種好的建議,導致韓信最終離開了他。韓信到了劉邦那裡,雖然當初也沒有得到劉邦信任,但蕭何給劉邦力薦韓信,劉邦終於重用了韓信,而且設壇拜將,把漢軍兵馬指揮權交給了韓信指揮,從此拉開了韓信打敗項羽的序幕。劉邦最大的本事是用人和馭人,各種才能的人在劉邦那裡都能才盡其用,許多原來屬於項羽的人,都看重了劉邦這一點,才都有前來投靠劉邦,凡是身懷絕技之人都願與劉邦共事,韓信如此,張良也如此,這正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

二是劉邦能善待百姓和俘虜。這一點,從劉邦當年進了咸陽城就能看得出來,秦王子嬰率百官前來向劉邦投降,劉邦手下許多人主張讓劉邦殺了子嬰,劉邦說,楚懷王之所以讓我攻打咸陽,看重的正是我的仁義心腸和寬大胸懷,我如殺了子嬰,必定有負懷王,再說人家子嬰已經前來投降,就沒有必要殺了他。於是劉邦安撫子嬰及百官,並召集城中有威望的人,進行約法三章,做到秋毫無犯,得到了咸陽城各界人士的歡迎。而項羽則相反,殺子嬰,屠俘虜,燒阿房,無惡不做,此所以項羽最後敗到了劉邦手裡的根本原因。

三是劉邦能善於採訥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劉邦採納蕭何推薦重用韓信,設壇拜將;劉幫聽從張良建議燒了棧道,使項羽放鬆了對其防範和警惕;劉邦聽從張良建議從咸陽城撤軍到灞上,得到咸陽城老百姓歡迎和支持;劉邦按照韓信的建議開闢第二戰場,最後完成從正面與側後對楚軍的大包圍而殲滅了楚軍。而項羽只有自己,剛愎自用,殺戮成性,連亞父范增的話都不放在心上,最終釀成了失敗的命運。

四是劉邦無疑是個好領導。項羽雖然勇冠三軍,氣吞山河,但項羽卻目空一切,剛愎自用,脾氣暴躁,嗜殺成性,不是群眾心目中的好領導,所以大家最後都離開了他,讓項羽成了孤家寡人,只有虞姬和烏龍駒死心踏地的跟著他,而劉邦雖然在領兵打仗上不及項羽,但劉邦卻善於發揮蕭何、張良、韓信、樊噲、周勃、陳平、曹參等人的集體作用,這正是一個好領導必須要具備的,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劉邦做到了,所以劉邦打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

總之,劉邦從表面上看,遠遠不及項羽英雄,也沒有項羽英勇善戰的本事,但從本質上看,項羽在綜合能力方面,卻遠遠不如劉邦,老天是公平的,他曾給了項羽戰勝劉邦很多次機會,但項羽卻沒有把握住,劉邦雖然剛一開始比較狼狽,但劉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抓住了每一次老天給他的機會。其實劉邦和項羽的對決,早在他們進了咸陽城,在對待俘虜和一咸陽城的不同做法上已經有了高下,只是上蒼還在繼續考驗著劉邦而已。把劉邦看成混混和無賴的人,顯然是不對的,試問哪個混混和無賴能成就開天大業?劉邦無疑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不容抹去和忘記的,劉邦是當時唯一能夠戰勝霸王項羽的人,他不愧是漢朝偉大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戰略家!謝謝!





知未是也

說實話,一說起劉邦奪取天下,我便想起了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提出的《論持久戰》。

當然啦,持久戰只是一個戰略形態,更多的是戰術佈局才能解開項羽這個結。

劉邦從向西攻打咸陽,滅掉大秦帝國開始,萌生了自己當帝王的打算。於是表現的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隱忍。

即便項羽把他封到了蜀地,他也言聽計從的去了那。而且還聽從張良計策,燒燬進出蜀中的棧道以向項羽表明決心。

後來劉邦趁著項羽和諸侯國的趙國齊國鬧了矛盾,於是謀奪了關中和三秦之地,初步站穩了自己的地盤。還主動向項羽表明忠心,說自己本來的封地就應該是關中故秦國,現在只不過是拿回自己的地盤而已。但是趙國和齊國可不一樣,他們是反叛大王你啊!

項羽當然也不傻,當時他還有范增在身邊出謀劃策的。但是他也很無奈呀,因為自己的好殺人,在齊國犯下嚴重錯誤,結果陷入到齊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然後劉邦就開始出關了。劉邦出了關中,差點打到項羽的大本營彭城。把個項羽嚇了一跳,親自領著精兵三萬騎,一路從東到西打的劉邦滿地找牙。但是這時候一股妖風平地而起,從西向東吹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吹得項羽騎兵不成陣勢,難以繼續攻打劉邦,讓劉邦在關外站住了腳。

劉邦又派遣韓信向北收服各路諸侯,又聯繫上了“遊擊將軍”彭越,在項羽的大後方搞破壞,把項羽的後勤補給給破壞殆盡,最後項羽手下的士兵以及徵調的民夫都已經苦不堪言,不願意繼續打仗了。

韓信逐步收復北方,劉邦封韓信齊王,並暗地裡跑過去奪了他的兵符,然後命令他帶兵南下,幾路大軍圍攻之下,項羽本已經沒有多少的兵力被困垓下,最後是心理戰:劉邦讓楚國人圍著項羽的軍隊四面唱起了楚國歌曲,讓項羽心慌不已,再難安心,於是一路潰敗至烏江邊上自盡了事了。


阿慶還是阿慶

嚴格來說劉邦是通過參加反秦活動,在通過楚漢相爭戰勝項羽而成功建立漢朝的。而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在於他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人:

1.劉邦雖是無賴出身,但他社會閱歷豐富,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觀察,因此他能夠發現他人的才華,如蕭何、張良、樊噲等。

2.雖是小人物出身,但慷慨大方,不小氣,每次只要手下打贏勝仗、立下功勞,他都很豪爽的犒勞封賞手下,從不小氣,贏得手下的擁戴。如韓信在劉邦還是漢王是被封為與劉邦地位相同的齊王(甭管劉邦是真情還是假意,至少他這麼做了),讓韓信對他忠心耿耿,韓信的謀士蒯徹勸他背叛劉邦,擁兵自立,但韓信卻斷然拒絕了。

3。劉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從不逞能,而是虛心納諫,聽從手下的建議,並很好的任用他們,如蕭何管後勤,張良做謀劃。4.定位清楚,始終保持自己領導人的地位,籠絡人心,讓手下始終擁戴自己。

然後劉邦通過天時地利人和,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天時----古語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在經歷了秦朝暴政而又多年混亂,百姓民不聊生,天下無主,而劉邦斬白蛇起義,一直把自己放在正義的一面,還被人認為是“赤帝轉生”,被人們認可,此乃天命,也是天時。

地利---劉邦以關中為大本營,易守難攻,進則爭雄天下,退則據關而守。先是在關中發展了一段時間,積攢力量,然後出關中跟項羽爭霸,雖是屢戰屢敗,但因為有關中在,有蕭何在搞後勤,劉邦耗得起。

人和---項羽入咸陽時燒殺搶掠,此後也縱容手下無惡不作,讓天下人厭惡,此外還小氣,不太捨得封賞手下,讓韓信、呂岩等離開。而劉邦則一直剋制自己,愛護百姓和部下,爭取民心。

因此,劉邦必將戰勝項羽,統一天下。


千御

劉邦的爸爸是沛縣一個亭長,後來秦朝末年,四方群雄並起,繼陳勝吳廣揭竿起義,項羽也跟叔父項梁江南起兵,破爺沉舟,勢如破竹,大敗秦兵。 劉邦娶呂后為妻,在她支持下,也加入起義行列,口號是斬白蛇,改秦朝到他的腳下。 劉邦有大將韓信,彭越謀臣張良,陳平等。 劉邦入關咸陽,與百姓約法三章,深得秦朝遺民擁戴,相反,項羽大敗秦兵以後,入咸陽京城弒殺,搶掠與燒城,項羽雖然盡得天下,卻又分封部屬,以至政令不能上達。 劉邦卻懂得與項羽週旋到底,直到最後得天下都是民心所歸。

其實,劉邦的性格內外表並一樣,他外表面皮厚,例如,在一次跟項羽的鴻門宴他厚著麵皮,自知項羽喑中叫項莊弄劍剌殺劉邦,劉邦卻厚著麵皮跟項羽講和了事。 另一次,劉邦戰敗,他的家人被項羽擄去,項羽威協說要殺害劉邦父親,劉邦厚麵皮滴答,吾與項王皆兄弟也,項王殺吾父,請分一杯品嚐。 劉邦可以跟項羽厚麵皮到自己家人性命也不顧,難怪稱帝是劉邦,不是項羽。 到劉邦稱帝后,對謀臣與大將都並不待以善終,凡是對他的權力有威協,都要殊殺滅族,證明劉邦的心機,是非常有政治家的本色。




遠方的大朋友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千古自然之理。

秦之隆興,掃六國於政治衰腐之時,得天時而據地利,融民族文化於大同。開疆拓土,遊四海而封泰山,何其雄哉;苟政如虎,興徭役之起長城,希圖萬年。夫天下可馬上得,焉能治於馬上耶?

昔項羽見秦王車駕,言曰取而代之,劉邦則慨嘆!大丈夫生當如是。項羽起兵,奉義帝而後殺之,昭天下於不義。劉邦斬蛇造神之論,欺天下而收眾心。項羽每戰屠城,民心不附。劉邦招降納叛,海內懷仁。項羽焚秦宮,擄其財歸鄉衣錦。劉邦逃鴻門,據漢中控巴蜀,擁帝王之資。項羽外寬內忌,無容人之量。劉用人以能,從善如流。項羽百戰一失而身死,將之所終。劉邦百折不撓渾一天下,帝之所是。是以漢興於寰宇,楚歿於故事。項羽逞一己之力拔山何益?劉邦凝萬千智士之能社稷得安!

餘話古今,聊搏一哂!




狼主1970

劉邦得天下的主要因素是:劉邦本人比對手集團站的更高、看的更遠、更智慧、更狡猾、更聰明、更識時務、思維更客觀、思維更準確、對長短期利益把握的更準確、對各種資源運用的更合理。

只此而已。


風清雲淡水天一色

劉邦稱帝只是抓住了歷史的機會和順應了民意。當時的歷史機會就是各路軍閥割據,當時的民意就是秦末各路諸侯割據,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所以百姓希望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不再戰爭,劉邦的政策正好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不講究出身門第,仁賢選人,所以民心所向,各路英雄豪傑齊聚。而項羽還是帶有戰國貴族的思想,傾向分封制,貴族制,所以不再符合當時的民心和歷史的發展。劉邦贏項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手機用戶14177847723

劉邦是靠著臉皮厚心黑,不管失敗多少次,他都能再次捲土重來,沒有人會成為他的負擔,他的心裡只想著如何成功。

項羽臉皮薄,一次失敗就受不了,怎麼可能成就大事了,被劉邦打敗那是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