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軍隊爲什麼不裝備反坦克槍?

朱秀媚

事實上並不是沒有裝備,雖然裝備量可以說小的可憐,而且時間還比較靠後。這與當時中國的國情有關,抗戰時期軍隊的裝備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戰時邊打邊產的那一批,再就是外國援助或者賣過來的(比如前蘇聯與美國,甚至德國),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原大戰甚至北伐戰爭、晚清時期攢下來的底子(包括庫存裝備和生產設備)。比如說電視劇里老出現的漢陽造,那東西其實就是晚晴時期的產物。

圖為漢陽88式步槍

問題就在這,無論是晚清時期還是北伐戰爭時,中國境內大大小小的軍閥、派別幾乎都忙於國內的這點事,而對付國內的哪家勢力用得上這反坦克槍?奉系張作霖算一個,可他那“鐵鉤子戰車隊”就幾十輛而已,而且還都是雷諾。都不用專門的反坦克炮,75毫米山、野炮就足夠對付。所以抗戰前的中國即沒有造反坦克槍的工廠,也沒有進口,大部分時候除了炸藥包以外只能靠進口來的反坦克炮(當時國內稱戰車防禦炮,即戰防炮)。

圖為抗戰時曾進口過的pak37“戰防炮”

其實反坦克槍那種東西對歐洲戰場不合適,但當時對中國正合適,我們的對手所用的坦克基本都是反坦克槍可以對付的“薄皮大餡”型,用反坦克槍代替反坦克炮在資源消耗上絕對划得來。可除了上述的問題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問題,沒人能用。

圖為抗戰後期英國援助的博斯反坦克槍,英軍淘汰了的裝備

要知道那東西的工作原理實際上就是小號的反坦克炮,一戰時期人高馬大的德國士兵們都受不了,開玩笑稱反坦克槍這東西一人只能用兩次,左肩一次,右肩一次,然後躺著等送醫。這種東西對於本身身體素質就不行的中國士兵更不可能好用得了,甚至有記錄稱就算用正確的姿勢完成一次安全的射擊也震得人頭暈眼花半天。所以與其跟反坦克槍較勁,還不如弄幾門37毫米戰防炮來得實在。


軍情解析



第一張圖片是著名的“豆坦克”,倭寇之94式超輕型坦克(《金陵十二釵劇照》);第二張是95式超輕型坦克。

抗戰時期由於我軍裝備落後才使得日寇94式、95式這樣超輕型、輕型坦克,肆虐中華大地,是我抗日軍民之勁敵!其實它們就是以二戰的標準都是 機械可靠性、火力、裝甲防護都很爛的坦克,雖然我軍當時裝備極其落後,但是在正面戰場上也被我抗日軍民摧毀許多!


我抗日軍民當時確實沒有裝備圖片上的這樣 反坦克槍 最要原因是這種槍當時軍隊並不需要,反坦克槍主要用途是打坦克和打堅固工事,而當時內戰中沒有出現坦克和鋼筋混凝土工事(基本上最多是溝壕或者沙包)這種槍國內不能生產,就是進口了也沒啥用途(價錢不便宜),所以也就沒有裝備。



第一張,著名的德制PAKⅠ/45型37㎜戰防炮,由於採用加農炮身管制式,炮口初速大、彈道平直,1000米外可以擊穿20㎜厚度鋼板,由於是炮彈穿透鋼板以後還能爆炸,殺傷力遠比 反坦克槍管用。

第二、三張,著名的瑞士“厄利空”20㎜高炮1000米內可以擊穿12-15㎜鋼板。(據說進口了200門)

從當時我抗日軍民手裡的重武器來看,並不懼怕倭寇的坦克,當時的侵華倭寇的94,95坦克的裝甲厚度僅僅6-12㎜,上面三種輕型火炮完全可以消滅它們,只是由於過少,沒有形成一定的數量,才使得我抗日軍民應對倭寇坦克的時候顯得被動!比如PAK-37炮“德械師”加一起也沒超過150門,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搬遷到重慶的兵工廠防止了該炮,但是由於工藝落後和原材料的低劣,僅仿製了90多門,實在是杯水車薪!至於瑞士20炮別看口徑小,但是由於炮管是小口徑深控加工技術,其技術水平不是當時中國可以企及的!



民國二十四制馬克沁重機槍,基本上是仿製 德制MG-08馬克沁重機槍,口徑7.92㎜,使用重彈在600米以外也能擊穿6㎜鋼板。

其實,如果戰術得當的話,民二四重機槍也可對付日寇坦克,只是由於我們當時戰術呆板,一味的陣地戰死守,面對日寇的“空炮坦步”的立體進攻,沒有發貨出它對付坦克的作用。


這種油畫是日本畫的名字叫《袖珍坦克拼死戰鬥》畫中大肆宣揚日寇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但是更可以看出,我抗日軍民不畏強暴,奮起抵抗!築起血肉長城的精神!!

再一次英勇無畏的抗戰軍民致敬!!


皇家橡樹1972

其實當時的中國軍隊倒是想裝備這些反坦克步槍,但是無奈于軍費、進口渠道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沒有成行。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僅裝備有少量的反坦克步槍,發揮的作用也更是微乎其微。

反坦克步槍源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初是德國人將毛瑟98式步槍進行放大而來的產物,能夠輕易擊穿英軍馬克1坦克、法軍聖沙蒙等坦克,當時也過於笨重,而且彈藥也很特殊,綜合而言製造成本和使用費用都很高。

不過畢竟相對於專用的反坦克炮還是很便宜的,所以反坦克步槍在一戰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各國陸續推出了自己的反坦克步槍,用於作為反坦克火炮的補充,同時也是輕步兵少有的反坦克手段。

而當時的中國軍隊,更多的是步兵作戰,火炮、機槍這種兵器都比較缺乏,因此各地軍閥包括中央軍等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這些裝備上,並沒有重視反坦克步槍等這些武器的引進和仿製工作。結果日本發動機侵華戰爭後,中國軍隊普遍缺乏反坦克武器。即使是中央軍的精銳部隊,也只有少量的德制PAK37式37毫米反坦克炮,大多數時候只能通過地雷、集束手榴彈來消滅日軍裝甲車輛。

後來中國遠征軍在印度得到了英制博伊斯反坦克步槍,以及美製“巴祖卡”火箭筒,這才有了更加可靠的反坦克手段,不過對於大多數中國軍隊而言,這些反坦克武器在整個抗戰期間都是不曾擁有過的。


戰爭之王

  這個問題在表述上存在明顯漏洞。首先,稱謂方式與歷史不符。在抗戰時期的中國戰場上,如果有人問,“反坦克槍是什麼武器?”恐怕大多數軍人都會對此不知所云。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軍事觀念落後於西方,當時的人們根本意識不到坦克與其它軍用車輛之間有什麼本質區別,習慣把坦克與裝甲車、運兵車等可以自行移動的作戰車輛統稱為戰車。於是,西方軍隊普遍列裝的反坦克炮到了我們中國,就變成了戰車防禦炮,簡稱戰防炮;同理,曾在蘇芬戰爭中名噪一時的反坦克槍,國軍將士們通常將其稱之為戰防槍。其次,題幹觀點未經考證。回顧14年抗戰史,反坦克槍的戰例鮮見流傳,當時的中國軍隊並非沒有此類裝備,只不過是由於列裝部隊時間較晚、部隊很少實戰運用而已。據《中緬印戰場抗日戰爭史》記載,在1943年轉戰滇西的中國遠征軍部隊中,每個步兵營均編有1個反坦克班,每班13人,裝備3挺英制“博伊斯”(Boys)式戰防槍。緬北滇西戰役結束後,這批裝備被移交給國內戰場上的國民黨第31集團軍,該集團軍所屬第78軍和第85軍就此分別組建了反坦克槍隊。1945年初,日軍發動豫西鄂北會戰,以第110師團所屬5000餘兵力,在戰車第三師團所屬兩個坦克聯隊的配合下,向河南西峽口縣進攻,途中遭到國軍第一戰區第78軍的頑強阻擊。在4月3日夜間的一次伏擊戰鬥中,日軍共有9輛坦克被我78軍反坦克槍隊擊毀,被迫倉惶撤退。

  侵華日軍坦克的主力型號是89式中型坦克,其正面裝甲厚度不足17毫米,而“博伊斯”反坦克槍在200米距離內可擊穿25毫米厚的鋼板。從理論上看,用反坦克槍對付鬼子的薄皮坦克應該是綽綽有餘,既然如此,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為何對這種武器列裝如此之晚、運用如此之少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西方國家軍售限制。1937年8月,日本以“德日同盟”為由,要求德國停止向中國出口武器裝備,從而終結了近代中國與德國之間長達三十餘年的軍售夥伴關係。在此之前,中國軍隊的唯一一款反坦克武器,還是1934年從德國引進的PaK-35/36型戰防炮。此後,蔣介石政府轉而依靠從蘇聯、美國進口武器。前者曾在蘇芬戰場上吃盡了反坦克槍的苦頭,對這項裝備技術自然採取嚴格的出口限制;後者由於不出產此類武器,只能委託其盟友英國為中國提供軍售。在1943年以前的對德作戰中,英制“博伊斯”式反坦克槍對德軍輕型坦克尚能構成一定威脅,隨著德軍坦克裝甲厚度的持續增加,反坦克槍的作用日漸式微,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才開始考慮向中國出口反坦克槍,這也就導致了中國軍隊直到1943年才得以裝備反坦克槍。

  二是戰場需求不大。日軍在實際作戰中對坦克的依賴程度較低,通常只在攻堅作戰中才使用坦克,所以在抗戰時期,出現中國軍隊與日軍坦克正面交鋒的情況並不多見。加之抗戰爆發前國民黨政府從德國先後採購了500餘門戰防炮,基本可以滿足主要方向上的反坦克作戰需求。而且日軍坦克由於裝甲薄弱、機動速度較慢,我抗日軍民經常可以採取炸藥包、燃燒瓶、埋地雷等替代手段對其實施摧毀,從而填補了對反坦克槍的需求。


慕什塔戈

首先需要說明,抗戰後期國民政府軍隊裝備了反坦克槍,不過當時叫做"戰防槍"(戰車防禦槍)。1942年初至1944年9月止,美國依據租借法案,空運1268挺戰防槍裝備國民政府軍,其中651挺撥交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另外618挺撥交第一戰區、第三戰區、第四戰區、第九戰區等,具體分配方案不詳。

這批戰防槍的製造商是加拿大英格力斯公司,中文譯名"博愛式",是由英國H.C.Boys上尉領導的一個團隊設計完成,1937年底為英國陸軍採用,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使用。後因德軍的裝甲不斷增厚,博愛式戰防槍在歐洲逐漸失去了實用性。但其口徑13.9毫米的破甲彈對付日軍坦克仍然遊刃有餘。



1944年春,日軍發動旨在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國民政府軍缺少反坦克武器,日軍戰車第3師團得以縱橫豫中平原。是年夏秋,駐紮在豫陝省境一帶的第31集團軍奉命派人前往重慶學習戰防槍使用技術,隨後領回8挺,組建了集團軍戰防槍大隊,後又分編為第78軍戰防槍隊和第85軍戰防槍隊。

戰防槍有效射程約六百米,射擊精度高,彈頭初速高,可穿透六釐米厚的裝甲,鑽入車內後以爆炸和被擊毀的裝甲碎片殺傷乘員,毀壞機件。彈匣裝彈五枚,可半自助射擊。在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中是相當先進的。

"第78軍戰防槍隊隊長張訪朋十分興奮,期待有一天可以一顯身手。

1945年3月,日軍第110師團、戰車第3師團等部進逼豫西內鄉縣西峽口。4月5日零時,張訪朋在掩蔽裡隱約聽到隆隆的馬達聲,當即命令全隊進入陣地,做好戰鬥準備。第78軍前進指揮所設在山嶺上,看到似遠似近的日軍戰車燈光,萬分焦急,"敵人戰車己經衝過來了,戰防槍為什麼還不發射?"張訪朋很沉著,"還遠著呢,等它走近點再打"。直到戰車進至陣地前200米時,張訪朋一聲令下,霎時間,戰防槍發出的射擊聲響徹夜空,震耳欲聾。


由於夜晚漆黑,第78軍未敢大膽出擊,日軍派來騎兵掩護,用牽引車把戰車拖走。根據《陸軍第七十八軍豫西戰役戰鬥詳報》,"日軍戰車九輛向重陽店突進,戰防槍擊毀二輛,野炮擊毀一輛"。張訪朋激情滿懷,吟詩一首慶賀勝利:"夜色如磬霧氣升,前車引導獨開燈。我憑利器殲倭寇,卸甲丟盔敵膽驚。

可以這樣說,戰防槍屬於懸花一現的武器,實際上投產時即己落伍,中國遠征軍雖有配備,但找不到使用記錄,用得較多的則是美製巴祖卡火箭簡。


馮傑

國軍在抗戰中後期是使用過反坦克槍的(當時稱為戰車防禦槍),現在已知的使用過的只有英制博伊斯斯.55英寸(13.9mm)反坦克槍。

博伊斯反坦克槍137年裝備英軍,二戰初期對付德國那些薄皮輕坦還湊合,可到41年就已經力不從心了被PLAT反坦克拋射器取代。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遠征軍進入緬甸前,英軍便提出可以提供在英軍序列中已經雞肋的博伊斯反坦克槍給中國軍隊使用。

美國正式參戰後,國府也向美國提出提供3000只反坦克槍(由加拿大生產)

緬甸陷落後,中緬公路完全斷絕,一切外援物資只能通過駝峰航線來運輸,國府要求的3000挺反坦克槍一直沒能到齊,一直到1944年10月國軍也只收到618挺。


倫敦上空的噴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反坦克槍作為一種單兵反坦克武器,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蘇聯的PTRD和PTRS反坦克槍就能夠對德國的IV號坦克造成一定的威脅。只是戰爭中後期,歐洲戰場上的坦克裝甲越來越厚重,反坦克槍根本無法擊穿。但在亞洲戰場上,日本的坦克一向以裝甲薄弱著稱,面對反坦克槍的打擊幾乎不可能抵擋。那麼,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是否裝備過反坦克槍這種武器呢?答案是有的。

博伊斯(Boys)反坦克槍(中國稱戰車防禦槍,即戰防槍)是英國陸軍於1937年裝備的一種反坦克槍,口徑0.55英寸(13.4毫米),在600距離上可以擊穿6釐米厚的裝甲。由於這種武器在歐洲戰場已經毫無用處,於1942年從英軍退役。根據租借法案,美國曾向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訂購了1000支英國博伊斯反坦克槍,並援助給了中國軍隊。到了1943年6月,共有572支博伊斯戰防槍運抵昆明。在遠征軍中,每個步兵營都專門編有一個戰防槍班,編制13人,裝備3支博伊斯戰防槍。後來又改為編入團屬戰防炮連。而常規部隊中,也有裝備這種戰防槍,但數量極少,每集團軍僅有8支。1945年4月,國軍七十八軍戰防槍中隊在河南西陝縣伏擊日軍戰車隊,用這種博伊斯反坦克槍擊毀日軍戰車9輛,取得了相當豐厚的戰果。但是1945年後,中國軍隊已經得到了美軍援助的“巴祖卡”火箭筒以及其他威力更大的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槍很快便退出了現役。


旭說軍事

因為蔣光頭當時想的是給軍隊配37mm戰防炮和20mm機關炮用來反坦克。可能看不上反坦克槍吧~

不過個人覺得中國裝備反坦克槍比戰防炮更實用。戰防炮雖然性能更好,但是也更昂貴更難自造,全國一共就中德合作時購買的那幾十門以及後期蘇聯援助的一些,數量太少。倒不如用買戰防炮的錢來普及反坦克槍甚至是購買圖紙生產線,反坦克槍威力足以對付中國戰場上日軍的小豆坦克。


國軍裝備的德國pak37戰防炮


國軍裝備的20mm機關炮,平射可以用來反坦克和反步兵(具體哪一型號記不太清了2333

二戰時德軍裝備的7.92mm反坦克槍,100米內可以擊穿20~30mm厚的裝甲。日本最常見的小豆坦克裝甲厚度僅6~12mm,97中戰車也不過8~33mm


手機用戶50019199741


大韓圈圈

抗日時期的軍隊為什麼不用rpg?

抗日時期的軍隊為什麼不開虎式坦克?

抗日時期的軍隊為什麼不開p40飛機?

抗日時期的軍隊為什麼不駕駛航母?

抗日時期的軍隊為什麼不扔原子彈?

廢話,要是有的話能不用嗎?題主咋想出來的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