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的权大?

清朝例设总督8人,巡抚15人。

于是问题就来了:作为地方要员的总督和巡抚,到底谁说了算呢?

一般人想当然地会认为总督比巡抚大,总督肯定是管着巡抚的。

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

1、总督和巡抚,完全是平级

总督与巡抚其实是完全平行的两个官职,并没有上级与下属之分,也就是说,总督是不能直接给巡抚下命令的。

当然,如果总督有钦差命令,那是另当别论了。

譬如,在剿长毛的非常时期,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慈禧在圣旨里特地加了一句“节制五省军政”,这个总督就很厉害了。

即使如此,江西巡抚沈葆桢还是不肯给曾国藩面子的,军饷说不供应就不供应了。曾国藩拿他也是没有办法的。

当然,沈葆桢是官二代,舅舅兼岳父是林则徐,底气足点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吧。

正常情况下,总督与巡抚在行政级别上完全是平级,但在官品上,总督还是略高于巡抚的。

总督一般为正二品官,如果加尚书衔,就是从一品。

而巡抚一般为从二品官,多数会兼兵部侍郎衔,就是正二品。

但官品只是个政治待遇,与实权没什么直接联系。

大清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的权大?

2、督抚同城,怎么破?

在大清的8个总督中,有4个地方还是督抚同城,这样一来,两名封疆大吏相处起来,就更复杂了。

这4个地方分别是: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同驻福州,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同驻广州,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同驻武汉,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同驻昆明。

督抚同城,到底谁说了算,就看这两个人的具体情况了。

从朝廷的本意来看,同设督抚,本意就是为了地方官员相互节制,防止地方大员一人坐大,不好控制。

所以,一地督抚斗的越厉害,朝廷越容易控制。

相反,如果督抚相处的好,朝廷反而有些害怕,会想办法赶紧调动。

尤其是到了晚清,几名重臣频繁在各地的督抚位子上调来调去。

譬如李鸿章,从江苏巡抚到直隶总督,再到两广总督……

再譬如张之洞,从山西巡抚到两广总督,再到湖广总督……

朝廷的驭术很简单:地方要员就必须不停地腾挪,不能让你在一个地儿待的太久,待的太久了,混成老资格,就不太好控制了。

大清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的权大?

督抚同城,有闹的很凶的,譬如张之洞做湖广总督时,就不把巡抚放在眼里,有次在任命一个知县时,张之洞要用张三、巡抚要用李四。

负责发布官员任职命令的布政使陈宝箴不知道该听谁的,他也很有性格,干脆就发了这样一个任命书:

——奉总督命,任张三为知县。奉巡抚命,任李四为知县。

至于谁去当,爱谁谁去,他也不管了。

陈宝箴如果你不知道,他的孙子大家肯定知道,叫陈寅恪。

督抚两人一看这个情况,都觉得很难堪,最后张三李四全不用,让布政使自己去安排个人了。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了,布政使难道就不怕总督和巡抚吗?

你还甭说,布政使还真不怕督抚。布政使也是从二品官,不但与巡抚是平级,而且他是皇上专门派到地方监督地方政务和财务的。

从这个角度看,不是布政使怕督抚,而是督抚怕布政使才对,因为他可以直接给皇上打小报告。

从大清官员发展轨迹来看,能出任布政使的,下一站一般都是巡抚、总督。

大清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的权大?

也有督抚虽同城,但相处的很愉快的。

譬如,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时,与湖广总督官文相处的就非常好,堪称官场楷模。

胡林翼一开始很讨厌官文,因为官文屁事不做,天天就知道卖官捞银子。

胡林翼参他的折子都写好了,但有幕僚指点他说:

——巡抚参总督,只会两败其伤,一点好处都没有。就算你真把他赶走了,换一个人来,就肯定合你意,比他强吗?

胡林翼一想是这个理儿,立刻换了思路,把自己老婆给官文的妈当了干女儿,有战功把官文名字写前面,给官文很多银子花,官文从此安心享受,彻底放权给胡林翼。

大清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的权大?

胡林翼真是深谙官场相处之道的,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好多人不明白。

同城相斗,最后双双落败,徒留世人笑话,官场这样的事,多了去了。

所以当官走仕途的,一定要多读读历史,历史是最好的导师。

要知道毛泽东他老人家的床头,都是放着一套《资治通鉴》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