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亦有深藏的內功修行,你知道嗎?

儒家學說是春秋時期孔丘所創,他提倡教授"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其中"射"與"御"就是射箭和駕駛戰車,孔子把學習這兩門武藝作為儒家弟子的必修課。

然而我們在電影中,小說裡,很少有看到儒家持劍行俠之事,多是以文弱書生的狀態出現,“手無殺雞”之力就是用來形容儒門學子的。

儒家文化中亦有深藏的內功修行,你知道嗎?

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窮學文,富學武”,學習武功需要花銷很大,而學習文化則相對要求低很多。而最早的文武傳承比較齊全的高門大姓歷經多次變亂後,儒門中的武道傳承多已經流失。自從科舉制度開始後,貧民就越來越多的進入儒家門下,他們很少能學習到武技的修行內容。這樣就導致了很多儒子只會讀書,而無武功的演練。

缺少武藝的練習,使的文人氣血不旺,血性不足,讀書養陰,練武壯陽,他們少了武功的陽剛,遇到大事時就容易慌亂,遲疑;再加上儒家學子書讀得好,懂得的事情也多,面對事情的時候,會從各方面權衡利弊得失,然後再做決定。而這也是俗諺中“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得到百姓認可的原因。

儒家文化中亦有深藏的內功修行,你知道嗎?

除了技藝高超的動靜之功外,他的修行都包涵在讀書,寫字,畫畫,彈琴,做詩之間,這也是儒家習其道,不言其妙的修持之法。

儒家的修持是望文而生義,“以文觀法”,從文中體會到古人的情懷,以陶冶自我的身心;“日三省吾身何成,養浩然之氣遍於胸中”是反觀內照之法,“焚香默坐,抱膝長吟”是以音律來震動自我身心,生化元氣。

清劉熙載《藝概》中曾指出,“文以練神練氣為上半截事,以練字練句為下半截事,此如易道有先天后天也。”這裡說得很明白,讀書者當以練神練氣為要,同武功中“修心為上,練氣次之,練形又次之”同理。

儒家文化中亦有深藏的內功修行,你知道嗎?

儒家的動功傳承眾多,然而社會上已經有功用類似的太極拳,這裡不再詳細。僅就以古傳的“焚香默坐,抱膝長吟”的讀書之法來言內功吧。

正常而言,“口開神氣散。”就是說,人一開口說話,神氣就會產生散失。那麼為什麼儒家讀書卻可以修行內功呢?

這是因為“律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仁聲也。律由聲出,音以聲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人身體中的元氣會由隨著聲律不斷升降起伏,這陰陽氣機的交匯,可以化生元氣,從而可以做旋傷旋補,使人體元氣還能有所增益。

儒家文化中亦有深藏的內功修行,你知道嗎?

我們生氣的時候會頭脹頭痛,是因為氣血上衝腦部,堵塞頭腦的血管,不得下行所致,這時口發“嗡”間長吟,就可以得到有效緩解,而這是聲律的神奇效果。

而《聲律啟蒙》一文中“一東”之法亦有此效,常生氣的朋友不妨常讀,腦部有偏頭疼,經常頭痛頭脹的可以早晚長讀,短則數日,長則十來日,就可以收到奇效。

儒家文化中亦有深藏的內功修行,你知道嗎?

當然如果配合拍打,按摩,效果更佳。

附《聲律啟蒙》一文中“一東”如下: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塵慮縈心,懶撫七絃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鍊青銅。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