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務公開”莫成“村霧公開”

近日,在走訪調研中,聽一個村民說,今年村裡的村務公開已經對外發布了好幾次,但是公佈的內容專業術語太多,文件語言太濃,財務公開更是“有總賬沒細賬”,自己看了幾次,每次都看得一頭霧水。他說,這樣的對外公佈,哪裡是“村務公開”,分明就是“村霧公開”。

應該說,村務公開制度,不僅有利於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黨風廉政建設,還有利於引導農村幹部形成依法治村,按章辦事的工作之風。換言之,村務公開制度是增進彼此互信,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村務公開往往是為了完成“規定動作”而公開,在公開的內容上,還要更加接地氣,在公開的實效上,還要下功夫。公佈的內容村民讀不懂,看不明,這樣的村務公開,實際上是“假公開”,對於這種形式主義,不少村民很有意見。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尷尬的局面呢?只有迴歸到基層現實,才能尋找到答案。

筆者走訪發現,村幹部老齡化現象比較突出,很多村支書、村主任都已經六十多歲了,他們雖然有些文化,但是對諸多專業術語,文件語言,也常是一知半解。所以當他們將此類信息進行村務公開時,也無法避免“上下一般粗”的窠臼。

當然,農村也有文化程度較高的年輕村幹部,他們對專業術語、文件語言的理解可能會更加深刻,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他們有能力將專業術語、文件語言翻譯成群眾聽得懂的大白話。再說,很多專業術語、文件語言有其特定的意思,如果翻譯稍微不準確,可能還會引起村民的誤解,甚至衍生矛盾。因此,誰願意去幹這種吃力不太好的活兒呢?

另外,隨著脫貧攻堅、汙染治理、基層治理等工作的深入推進,很多村幹部每天的事務性工作都很多,加班加點也成為了他們的工作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村幹部能夠將日常事務按照“規定動作”做完,都已經十分疲憊了。他們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將村務公開做得更加“接地氣”呢?村務公開只是村幹部繁雜工作的一項常規事務,只要在上級檢查時,能夠拿出相應的印證即可,至於村民是否能夠看得懂,並非他們考慮的重點。

不過,以上這些客觀因素,並不能解釋財務公開“有總賬沒細賬”的問題,畢竟財務的收支,村上是有會計負責,完全可以將細賬說清楚,講明白。只是,涉及到財務使用,村民通常都十分敏感,一些村幹部害怕公佈“流水賬”之後,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於是,在財務公開上,進行了技術性處理。也就是說,財務公開看不懂,更多是主觀原因造成的。

要解決“村霧公開”現象,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是可以立竿見影解決的,有的卻需要時間慢慢推進,不過努力的方向是明晰的。只要村務公開能夠將專業術語、文件語言翻譯成村民看得懂的大白話,財務公開配上“明細賬”,將工作做細一些,多些走心服務,是能夠驅散村務公開迷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