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答魯迅:我們現在如何做父親

试答鲁迅: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魯迅的所有文章裡,《五猖會》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文章之一。這個文章寫的是魯迅童年的一次遭遇。有一年過年,魯迅一家要去東關看五猖會,臨到要走了,突然魯迅的父親施施然走過來,叫魯迅把《鑑略》的一部分背出來,背不出來不許去。於是全家人一直等著魯迅把《鑑略》背出來,才可以去。背的內容,大概是“粵有盤古,生於太荒,首出御世,肇開混茫”之類,儘管背了好久,後來還是去成了,但是這一次五猖會,卻成為魯迅記憶裡最沒意思的一次大會。

我年輕時讀這個文,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一件好好的玩玩鬧鬧的事,臨到頭來,非得增加一個什麼條件。這也太煞風景了。但有一點我是很清晰的,就是,孩子們,其實最討厭大人這樣了。

试答鲁迅: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我自從想要成為一個父親,我就立志,一定不要成為這樣的父親。所以我帶菜蟲去迪士尼樂園,一點要求都沒有。沒讓他背《弟子規》,也沒讓他背《唐詩三百首》。為什麼,因為,玩,對孩子來說,是唯一的一件正事。你加了條件,就破壞了玩的純粹性,孩子們就可能不開心了。並且,你以為有教育意義的部分,其實一點意思也沒有。但是單純地玩這個事,卻能給孩子帶來最深的學習動力。所以,前段時間,我跟朋友們在說,遊戲才是最好的學習。因為你在全身心投入的那個遊戲之中,你的創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而這個能力,是可以遷移的。

回到這篇文章本身。這樣的事,少年魯迅遭遇到過,我們當代人,也經常遭遇到。比如上學時,最後一節活動課,關了一天了,大家都盼著去操場撒野,突然班主任來了,必須做完黑板上的幾道題,才可以去操場。於是大家苦苦地做習題,心裡暗暗咒罵班主任。等到習題做完,時間所剩無幾,而那個大鬧一場的心思,也所剩無幾了。

年輕時不懂,為什麼大人要這樣,單純的覺得,大人真壞,真沒意思。現在做父親12年,想到魯迅父親的做法時,就懂了,為什麼他非得這樣。

因為,在這些具有威權思想的成人看來,快樂是一種罪過。你的全部都是這個成人給的,快樂也是被施捨的。予取予奪的事情,我們要真以為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快樂與憂傷,別太天真了。

首先,這是一個封建大家長,歸根到底,魯迅的父親,跟《紅樓夢》裡的賈政,有什麼區別呢?在思維結構發生質的變革之前,我們這些父親,每個人身體裡,都可能住著一個暴君。

第二點,就是,他的心態不是跟孩子相處,而是控制。因為他是大家長,他對孩子的掌控是全部的。可以表現在任何地方,突然讓魯迅背誦《鑑略》,就是控制之一。

第三,也許那一代成人認為,一切都是需要有代價的。就像對孩子的一個好,需要孩子有所付出。就像我們需要犧牲當下,才能去換取將來。而生活,其實不就在當下嗎?放棄了當下,你還有生活嗎?

试答鲁迅: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所以我常覺得,魯迅之所以關心兒童,關心教育,一則,是他作為思想啟蒙者使然,一則,也跟他童年的遭遇有關。就像我,我知道自己童年時討厭怎麼樣的大人,於是我做了父親之後,就很討厭成為那種父親。

其實,這就是魯迅在大約100年前寫的那個名文,《我們現在如何做父親》,所呈現給我們的討論。

現在,我們都以為,這個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但是要問起魯迅的這個問題,我還真難以回答。100年之後,我們有解決掉魯迅的這一世紀之問嗎?

魯迅有一句名言,說要“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裡去”。多年來,作為教育從業者,我也很想去肩住這個閘門。但是我找了很多年,沒找到這個閘門,我以為只要找到這個閘門,一下子扛住,從而就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了。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坦率地說,我不知道閘門在哪裡。我只是看到凡牆都是門,有時候,就像進入了一個無物之陣。

试答鲁迅: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但是,畢竟,我們是新時代的父母。當然我們並不完美。但我們這一代父母,確實是嶄新的父母,我們前所未有的,是普遍的有知者。可以這麼說,我們這一代父母,是全新的一代父母,新就新在,我們是第一代普遍的知識群體的父母,我們有學習力,我們還有反思力。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我們這一代父母,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時代成長,是第一代較為普遍的、具有現代觀念的父母。這裡有多個原因,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時代開放,一個是普遍的教育。這與五四時期不一樣,五四時期的教育,並沒有像現在這麼普及,那時候還是精英式的教育,所以70後這一代,特別不一樣。

因為有自我啟蒙的潛質,因為我們是逐漸在自我覺醒的一代人,對個人、對家庭,乃至社會,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常想,家庭教育的變革,也許就在這一代人身上。

试答鲁迅: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一直以來,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其實我們要從家庭裡去重建的東西很多。而我們自己可以做的,並且是力所能及的,就是,作為一代嶄新的父母,我們可以自我啟蒙,自我重建。如果沒有這個自我啟蒙、自我重建的過程,那麼巴金小說《家春秋》裡面提出來的問題,仍然完全沒有辦法得到解決。就是說,五四那一代人,提出的問題,諸如“娜拉走以後怎麼辦”,我們時至如今,仍未得到徹底解決。

我不敢說我們已經解決了魯迅的這一世紀之問。但毋庸諱言的是,魯迅的這一世紀之問,我們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加以回應。

比如,我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

愛我就不要控制我。有控制,就有依附,就沒有獨立人格。

比如,我們來到世間,是來度過這一生的光陰的,我們必得要真實的度過我們的一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而不為任何外力。

比如,家庭內部的民主平等,才是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孩子的基本保障。

比如,我們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教育理念,去守護孩子唯一的童年。

试答鲁迅: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我所提出的,無非是我自己做父親的一些心得。但我不是家庭教育的學者,也不是育兒的大V,我所持有的一些見解,常常是一些偏見。在我年輕的時候,常被人認為偏激,但是年紀大了,變成中年人了,也不見得溫和,更加一意孤行,獨持偏見。但我現在一點都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了,為什麼呢?因為自我建立起來了。

我寫過一個跟魯迅同名的文章,寫於2006年,那一年,我的孩子剛剛來到世間。在我每天端詳這個孩子熟睡的面容的時候,我都在想,為什麼,我何德何能,上天要把這麼好的一個寶寶交給我,我已經做好準備了嗎,去迎接跟他相處的日子。我有多麼的不自信,也有多麼的躍躍欲試。

現在,我已經陪伴這個孩子度過了12年。他已經是一個即將小學畢業的前青春期男孩了。我把我與他相處的點點滴滴記錄了下來,出版兩本書。一本叫做《孩子,謝謝你帶我認識溫柔》,一本叫《我家有個小學生》。在我的微課裡,我將會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的碎屑。

我的快樂巨大而顯著的,我的焦灼也是巨大而顯著的。但在跟朋友們分享我的點滴思考的時候,我覺得,我們正在一起成長,這不是我單向的觀念輸出,而是在分享中,我們彼此都有教益。就像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這個過程中,我從不認為是我塑造了這個孩子,同時,這個孩子也帶給了我嶄新的生命。所以,育兒這個過程,才帶來生命的自我覺醒,帶來生命的向上躍升。

河合隼雄說,有有益的父母,也有有害的父母。我想,那些懂得自我認識,能夠自我反思的父母,大多數,都是有益的父母吧。

理解了孩子,便理解了自我;而理解了自我,才有助於我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從而才有可能,將更好的世界,呈現給孩子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