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據統計,自今年2月份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發佈,截止6月11日過渡期結束,4個月之內共有近30款純電動新車上市。這些車型絕大多數都是由燃油車“油改電”而來,但是,它們的售價卻讓人一頭霧水。

3月26日,騰勢500正式上市,NEDC工況續航451公里,補貼後售價29.88-32.88萬元;當天上市的北汽新能源EX360在NEDC工況下續航318公里,補貼後7.99-9.89萬元,售價不到騰勢500的三分之一。

3月31日,宋EV450上市,NEDC綜合續航350km,補貼後售價18.99-19.99萬元;6月9日帝豪GSe上市,NEDC綜合續航353km,補貼後售價11.98-14.58萬元。要知道,燃油版宋和帝豪GS是直接競品,售價相差不超過1萬元。

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4月20日,威馬旗下首款純電動SUV-EX5正式上市,該車定位緊湊型SUV,NEDC綜合續航300km、400km、460km,補貼後售價只有11.23-21.63萬元。

5月9日,中國資本控股的德國品牌——寶沃首款純電動SUV BXi7正式上市,NEDC綜合續航308km,補貼後售價28.5-30.5萬。

6月11日,傳祺GE3最新入門版車型-樂享版上市,補貼後售價11.99萬元,而去年7月份上市的傳祺GE3補貼後的售價高達15.02-17.32萬。不到一年時間,新車便官降3萬?

以上車型,除騰勢500有戴姆勒背景外,其它都是實實在在的中國車企,雖然在品牌、定位、續航、配置等方面略有差異,但車型售價卻能相差數倍。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那麼,車企定價的依據是什麼?

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動力電池成本有多高?從這張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單價及毛利率表格中可以看出,動力電池銷售的單價在逐年下降,由2014年的2.89元/wh,降到了2017年的1.52元/wh,三年時間降低了近50%。

以瑞虎3xe 400、北汽EU5、風神E70、帝豪EV450、榮威Ei5、榮威ERX5等6款採用寧德時代電池的車型為例,6款車型入門版售價分別15.78萬、22.065萬、21.28萬、21.83萬、21.38萬、27.18萬;其電池容量分別為49kWh、53.6kWh、49kWh、52kWh、35kWh、48.3kWh,按照其2017年的電池售價來估算,其電池成本大致為7.45萬、8.15萬、7.45萬、7.9萬、5.3萬、7.34萬。

通過補貼前售價與電池成本對比,發現各家電池成本佔售價的比例並不相同,甚至相差很大。

奇瑞瑞虎3xe所佔比例最高,接近50%,北汽EU5、風神E70、帝豪EV450電池成本大約佔售價的1/3,而榮威Ei5和榮威ERX5電池成本佔比最低,大約是1/4。

所以,電動汽車的利潤到底有多高?

除動力電池成本外,電動汽車的成本還包括車身成本(與燃油車相差不大)、電機成本(與發動機成本相差不大)、車載充電機、高壓線束等成本。但是,總體而言,除去動力電池成本外,電動汽車成本與燃油版成本相差不會太大。

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天風證券新能源與電力設備組首席分析師楊藻,曾經以奇瑞eQ1和吉利帝豪EV300為例做過分析,在不考慮研發、開模等成本前提下,這兩臺車總成本(包含車身、電池、電機、高壓線束、車載充電機等)分別為6.03萬和12.95萬。而其官方指導價卻高達10.38萬和19.58萬元(補貼前)。

作為參考,相對應的燃油版奇瑞QQ和帝豪,總成本分別為3.12萬和5.87萬元,官方指導價只有4.29萬和8.58萬。粗略對比發現,電動汽車奇瑞eQ1和帝豪EV300的毛利非常高,要比燃油版高很多。

再以剛剛上市的帝豪GSe為例:

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6月9日,吉利帝豪GSe正式上市,官方並未公佈其指導價,而是直接公佈了補貼後的全國統一售價,即11.98-14.58萬元。有人說,帝豪GSe上市,意味著榮威ERX5、比亞迪宋EV的好日子要到頭了,因為帝豪GSe確實比對手便宜了一大截。

帝豪GSe同樣採用由寧德時代提供的三元鋰電池,電池容量為52kWh。假如仍然按照1.52元/wh(2017年寧德時代電池售價)來計算,那麼,該車的電池成本為7.9萬元,再加上車身成本、電機、高壓線束等成本約6.8萬元(參考帝豪EV300成本),帝豪GSe總成本大約14.7萬。

帝豪GSe綜合續航353km,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為135.4Wh/kg,按照新補貼政策,至少能獲取6萬元的補貼,並且,帝豪GSe實際電池成本肯定會低於7.9萬元,所以,哪怕帝豪GSe被認為是低價上市,仍然有著可觀的利潤。

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正如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林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賠本的我們不做”,帝豪GSe這個定價仍然能賺錢,甚至由於“跨界SUV市場比較空白,定價(可以)比較高,多賺五千一萬”。

所以,考慮到“攪局者”帝豪GSe仍然能賺錢,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市面上多數電動汽車有著非常豐厚的利潤。

聊到這裡,我覺得需要再補充說明一下:

第一,奇瑞eQ1、帝豪EV以及上述提到的絕大多數純電動汽車,都是在燃油車的基礎上“油改電”而來,車企在研發、開模等方面能省去很多成本。

第二,車企都講究規模效應,量產交付能力是最考驗包括特斯拉、蔚來、威馬等在內的所有造車新勢力的一環,這裡的“量產交付”遠遠不限於蔚來或威馬現有訂單的1萬臺,從規模效應的角度講,10萬臺和100萬臺的成本分攤完全是兩回事兒。

第三,儘管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認可度逐年提升,但是,電動汽車的銷量仍然非常有限,就算是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這兩家以銷量取勝的佼佼者,也沒有哪款車型能夠達到理想中的規模效應。

在談不上規模效應的背景下,還是財政補貼更誘人

6月12日,新的補貼政策已經正式開始實施,與2017年補貼政策相比,續航里程小於150km車型,直接取消了財政補貼;續航300km以下的車型,補貼金額均大幅下降,而續航位於300km和400km之間的車型,補貼則由4.4萬上升到4.5萬,續航大於400km以上,補貼由4.4萬上升為5萬。可見政府對長續航里程車型扶持加大。

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但也並不是電池越多越好,因為新政對電池能量密度增加了補貼係數這一項,直白將就是車輛百公里耗電量比標準越低,所對應的係數就越高,補貼也就越多。

所以你會發現,儘管在售價上參差不齊,但是今年上市的純電動車續航里程都提升非常明顯,帝豪EV300升級為EV350和EV450,北汽EX260升級為EX360,比亞迪e5/秦EV/宋EV續航也都大幅升級。

但是,大家都知道財政補貼並非長久之計,補貼逐漸退坡是不爭的事實。“新能源汽車補貼預計到2020年將全部退出,由雙積分政策全面接管”,類似預言,就好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車企的頭頂之上。

2019-2020年補貼退坡 還會有更嚴格的KPI

怎麼感覺突然就變天了呢,沒錯,接下來可能不但沒有補貼拿,還要應對政策的考核,如果達不到“雙積分”這項KPI的考核,甚至會面臨罰款、停產的處罰。如何保證拿不到補貼後,新能源汽車不會變“涼涼”呢?“雙積分”政策便是這份保障。

原本售價相差無幾的燃油車,“油改電”後價格卻差出好幾萬?

補貼新政要求車企生產續航更高、電池能量密度更高、百公里能耗更少的電動汽車,而“雙積分”,不但要求車企將平均燃料消耗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還有義務生產相應數量的新能源汽車,同時,只有把這些車子賣出去,才能得到相應的新能源積分。

2017年9月,工信部正式發佈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從2019年度開始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2019年度、2020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

根據2017年工信部公示的雙積分情況,比亞迪和北京新能源兩家公司新能源積分最多,分別高達22.3萬和21.8萬,排在三、四、五位的吉利汽車、上汽集團和浙江豪情,新能源積分分別為14.4萬、12.5萬和10.8萬,前5名都提前達到了比例要求。

但是,2017年全年新能源積分佔比只有6.8%,這意味著大多數車企,都得投入更大精力去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以應對KPI考核。

說了這麼多,電動汽車會越來越便宜嗎?

我認為會。首先,電池成本在不斷下降,寧德時代的電池售價由2014年2.89元/wh降到了2017年的1.52元/wh,三年時間降低了近50%。有分析師認為,到2025年,動力電池的價格有望下探到每千瓦時662元,這意味著,動力電池的售價將在目前的基礎上再降低一半以上。

其次,財政補貼會退坡,但不會在短期內完全退去,並且補貼政策會對高續航、高技術含量車型會越來越友好。即使財政補貼完全退去,“雙積分”也會倒逼車企加大新能源車型的研發與普及。今年主流電動車綜合續航已達到400公里,未來3-5年,綜合續航達到600-800也不是沒有可能。

第三,軒逸·純電、思皓E20X、純電版奧迪Q2L等合資車型入局,競爭加劇有利於電動汽車定價趨於合理化。軒逸·純電給出的預售價為16.6萬,未來3-5年,以燃油車的售價買電動車也不是沒有可能。

寫在最後:

除了帝豪GSe不打價格戰,仍然有錢可賺以外,林傑還談到,“一切成本跟規模息息相關,沒有規模,供應商不會給你零件,必須靠規模量。我們會推出我們認為在細分市場可以做到第一的車型,以這樣的目標做純電。”林傑表示。

林傑提到的規模在哪裡?可能並不是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限購城市裡。

全球領先的績效管理公司尼爾森連續6年對新能源市場進行追蹤研究,其報告顯示,A00級別仍然是純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導,從結構上來看,2014-2017年限購城市的銷量增加了近12倍,而非限購城市的銷量增長比例高達30倍。

可見,電動汽車的突破口可能在三四線非限購城市,其城市用戶已婚有小孩比例更高(80%),主要更看重乘坐舒適性(27%)、車輛價格(27%)、維修保養成本(27%),53%的車主採用飛線充電。

隨著新能源汽車不斷推廣,其市場也在逐漸從一線二線城市開始滲透到三線城市,三線城市居民對充電便利性和充電時間要求更低,他們更在乎電動汽車的售價、後期使用成本。調查報告顯示,三線城市純電動車的實際續航里程在200km以內,但他們期望續航能達到一線城市的實際水平。

我認為尼爾森帶來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好消息,它不僅論證了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的進一步提高,而且幫助車企找到了“規模量”的突破口。這對車企降低成本,降低售價,減少對財政補貼的依賴度,都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