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道教崇尚自然之美,返璞歸真,主張清靜,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曠達自然的。對中國當代首飾的創作來說,不少作品在設計上體現了道教的含義,於展弘便是這其中的代表,其意義是突顯了道教對於當代中國珠寶設計的獨特內涵。


自然之美,返璞歸真

道家是由老子、莊子所開創,並在魏晉時期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在著作《老子》第四十五章中有寫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裡老子是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係,即大巧若拙,主張自然天成。毋庸置疑,這成為了後代藝術家竭力追求的一種審美理想和藝術境界。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此外,老子關於自然,最著名的論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該觀點表現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美的境界。在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提出“沖淡”二字,這指的是具有中和、淡泊特質的一種藝術風格。

值得研究的是,沖淡的風格並不是說淡而無味,而是通過樸素的語言來表達出深厚的思想感情。在明代,計成《園冶》中也有說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要知道園林是人的創造,是人工的。但園林的人工,一定強調無人刻畫痕跡,做得就要像是自然固有的一樣。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這其中,宋代定窯的白瓷和龍泉窯的青瓷,以及“元四家”、“明四家”和清代的“揚州八怪”繪畫作品,乃至樸實無華的明代傢俱等,這些都堪稱為“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代表美。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顯見,《道德經》作為道家最重要的著作,書中說:水承載了道,水是道的表現。因此,水的美學意義是在珠寶設計中不斷滲入的,於展弘本人也是將老子、莊子的美學思想融入了相關的珠寶設計。

道傢俱象的“水”承載了抽象的“道”,因此要表達“道”,就要表達所承載的“水”。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知白守黑”的概念,即“白”指的是明白是非對錯,而“黑”則是指保持沉默的態度。要知道從古代開始,就有著黑白分明一說,這說明了人們對於事物好壞的分辨意義。

從《周易》中的陰陽圖案,其黑白造型也可見,古人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質,也就是“氣體”和“運動”這兩個角度來定義陰與陽的。對道家來說,黑與白是超脫於其他顏色紙上的存在,所以經常選擇這兩個顏色來進行珠寶設計。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老子認為,水德近於水道,水從不主動向上,而是謙卑的向下流淌,所以默默的滋潤萬物,並且不與萬物相爭。因此吊墜的形態常以瀑布為原型,通過雕刻水波紋再次加重,顯見,瀑布的自上而下代表了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道家的虛實相生,也體現在珠寶設計上,要知道實在之物的空虛部分,往往也能發揮出巨大作用。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太一生水”描述了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論的重要內容。水反輔太一而形成天,天又反輔太一而形成地,所謂天地相輔。在《郭店楚簡》中,關於“太一生水”的描述有著“太一藏於水”的理念,因此於展弘也將此概念滲透於珠寶設計中。

展弘觀點:道家的“水”給予人們思想上的啟迪,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美德,也因此遵循自然之道,無私無爭的品格,謙卑的態度,寬容博大的心胸,堅韌的毅力。人們能夠通過水的意境美,感受道家所追求的“自然”,並找到自己內心的那片淨土,使自己獲得精神上的昇華。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大美不言,返璞歸真,真正美的珠寶設計,是有靈魂的,這就是道家思想的藝術境界。我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既絢爛多姿又具有獨特內涵的中華傳統文化。這其中,珠寶設計更是把這些宗教思想運用到淋漓盡致,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從而具備了更高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張俊2013年著《道家的“水”對首飾設計的藝術啟示》


下期文章預告:科普兒童類珠寶,於展弘的建議

道教文化對珠寶設計的啟示

每個家長總是希望把最好的給孩子們,這表達著滿滿的愛意。所以,孩子可以說是在長輩們愛的包圍下所長大的,不過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並不一樣,這其中,就有不少長輩會選擇給孩子買珠寶,當然,要送出的珠寶已遠不僅在於一種裝飾,它承載更多的是一種祝福,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