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道教崇尚自然之美,返璞归真,主张清静,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旷达自然的。对中国当代首饰的创作来说,不少作品在设计上体现了道教的含义,于展弘便是这其中的代表,其意义是突显了道教对于当代中国珠宝设计的独特内涵。


自然之美,返璞归真

道家是由老子、庄子所开创,并在魏晋时期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在著作《老子》第四十五章中有写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老子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即大巧若拙,主张自然天成。毋庸置疑,这成为了后代艺术家竭力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和艺术境界。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此外,老子关于自然,最著名的论题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该观点表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的境界。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提出“冲淡”二字,这指的是具有中和、淡泊特质的一种艺术风格。

值得研究的是,冲淡的风格并不是说淡而无味,而是通过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出深厚的思想感情。在明代,计成《园冶》中也有说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要知道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一定强调无人刻画痕迹,做得就要像是自然固有的一样。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这其中,宋代定窑的白瓷和龙泉窑的青瓷,以及“元四家”、“明四家”和清代的“扬州八怪”绘画作品,乃至朴实无华的明代家具等,这些都堪称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代表美。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显见,《道德经》作为道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说:水承载了道,水是道的表现。因此,水的美学意义是在珠宝设计中不断渗入的,于展弘本人也是将老子、庄子的美学思想融入了相关的珠宝设计。

道家具象的“水”承载了抽象的“道”,因此要表达“道”,就要表达所承载的“水”。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知白守黑”的概念,即“白”指的是明白是非对错,而“黑”则是指保持沉默的态度。要知道从古代开始,就有着黑白分明一说,这说明了人们对于事物好坏的分辨意义。

从《周易》中的阴阳图案,其黑白造型也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也就是“气体”和“运动”这两个角度来定义阴与阳的。对道家来说,黑与白是超脱于其他颜色纸上的存在,所以经常选择这两个颜色来进行珠宝设计。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老子认为,水德近于水道,水从不主动向上,而是谦卑的向下流淌,所以默默的滋润万物,并且不与万物相争。因此吊坠的形态常以瀑布为原型,通过雕刻水波纹再次加重,显见,瀑布的自上而下代表了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道家的虚实相生,也体现在珠宝设计上,要知道实在之物的空虚部分,往往也能发挥出巨大作用。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太一生水”描述了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重要内容。水反辅太一而形成天,天又反辅太一而形成地,所谓天地相辅。在《郭店楚简》中,关于“太一生水”的描述有着“太一藏于水”的理念,因此于展弘也将此概念渗透于珠宝设计中。

展弘观点:道家的“水”给予人们思想上的启迪,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也因此遵循自然之道,无私无争的品格,谦卑的态度,宽容博大的心胸,坚韧的毅力。人们能够通过水的意境美,感受道家所追求的“自然”,并找到自己内心的那片净土,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大美不言,返璞归真,真正美的珠宝设计,是有灵魂的,这就是道家思想的艺术境界。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既绚烂多姿又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这其中,珠宝设计更是把这些宗教思想运用到淋漓尽致,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从而具备了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张俊2013年著《道家的“水”对首饰设计的艺术启示》


下期文章预告:科普儿童类珠宝,于展弘的建议

道教文化对珠宝设计的启示

每个家长总是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们,这表达着满满的爱意。所以,孩子可以说是在长辈们爱的包围下所长大的,不过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并不一样,这其中,就有不少长辈会选择给孩子买珠宝,当然,要送出的珠宝已远不仅在于一种装饰,它承载更多的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