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春先生的“河南中原论”和“炎黄河南论”是如何炮制出来的?

三秦风A



首先我们谈谈这个所谓的“河南中原论”。“河南中原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河南=中原”,“中原=河南”,在此基础上,徐先生把历史上所有的“中原故事”全部演绎到了河南的头上,并写进自己的著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里,写作水平之高,居然好多河南老乡都信了。那到底“河南”和“中原”是什么关系呢?严格来讲,“河南”只是“中原”的一部分而已,而且“河南”并非中原的核心。“中原文化”脱胎于“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滥觞于“三川流域”,都发源于关中平原。徐先生说“河南=中原”,这是一种悖论和文化盗窃行为。


其实真正的“中原”的核心在关中,“关中平原”最初就叫“中原”,也是最初的“中国”、“中华”和“华夏”。长安是中原王朝的长期建都地,从炎黄部落、夏商始祖在渭水流域发端,到周秦汉隋唐在关中平原肇始,随着中原王朝的雄起和东进,“中原”的范围才进一步延伸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从《诗经》开始到清末的大量史籍和名人著述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古人一提起“中原”首先想到的是关中,是古都长安。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的漆水和沮水,最早的“中原”指的就是“关中平原”。明·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历史上从没有“中原”专指“河南”一说,也没有什么广义狭义两说论。《辞海》对中原的解释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没有任何一个史籍记载“中原”专指“河南”或“豫州”。“中原”的地理范围包括:陕西关中、陕北、甘肃、山西、河南中北部、宁夏、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鲁西、安徽淮河以北、江苏北部的广大区域。到了近代,“中原”一词也延展出了文化内涵,泛指“汉地十八省”或“中国”。


如果徐先生非要把中华民族一个具有广泛地理概念和人文精神的共有名词“中原”说成专指“河南”,那只能用无知来解释了。在徐先生的努力下,什么“中原区”、“中原经济带”等一个个专有名词属于了河南,这也算是徐先生对河南的贡献吧,但这不是历史的真实。“河南”古称“豫州”,仅此而已,其实和“中州”“中原”只是沾边,史籍也有蜀地为“中州”的记载,因为“中州”有一层意思指的就是归顺于中央王朝的“州郡”。所以说河南只能代表豫州,不能代表中州和中原,徐先生的“河南中原论”其实是错误的。


下来谈谈“炎黄河南论”。“炎黄河南论”的核心就是要把我们的二位始祖炎帝黄帝打造成河南人。为此,可以说徐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从2005年1月份徐先生在河南走马上任伊始,就开始了全面的筹划。2005继续搞的是“炎黄文化旅游节”,但增加了一个活动“拜祖大典”,有拜祭宗庙和陵墓的,真还没有听说有什么“拜祖大典”,这也算是徐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2006年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请注意到这时“黄帝故里”的说法才出现了,同时我们的另外一位始祖炎帝被无情的抛弃了!(估计是感觉黄帝的名气更大一些吧)


在这期间,新郑做了这几件事情: 搞了大型的炎黄二帝雕像,大搞水泥建筑; 把具有厚重历史遗迹的“具茨山”偷改为“始祖山”(估计这样感觉离黄帝的概念近些);编造了黄帝的生日公元前2717年农历三月三。;把国家批复的“新郑轩辕庙”偷改为“黄帝故里”,从2006年起立碑以“黄帝故里”的名义大规模搞宣传。河南省共有358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新郑轩辕庙”在册,而“黄帝故里”无据可查。


无论当时河南的官方宣传,还是内部会议记录。在2005年以前,从没有人说“黄帝故里”在新郑,之前还把“三月三”宣传为黄帝的登基大典日。自从徐先生来了后,那真是鸟枪换炮,从征地到建设,到各方面公关宣传,再到盛大的“拜故里大典”,手笔之大令人咋舌。在此举一个例子:自从2016年国家领导人把黄帝陵定位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后,国家和黄陵县政府共同规划了一个“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也就在隔年的2017年4月17号,徐先生参加了河南新郑的“始祖山黄帝文化园”奠基仪式。


那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吗?有什么依据吗?答案是否定的。徐旭生先生是清末河南荣阳人,著名的文史专家,他所著《中国古史传说的时代》中记述:“大约华夏集团从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原上,陆续东迁,走到现在河南、山东、河北连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东夷集团相接触”。徐旭生得出炎黄出自陕西这一具体、明确的结论并非只是孤证,在同时代的研究学者中,蒙文通(四川省盐亭县)、傅斯年(山东聊城人)也有类似的结论。白寿彝(河南开封人)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明确记述:“炎黄部族最早发祥于渭水流域”。


《国语·晋语》也明确记载,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都在渭水流域,他们部族之间世代通婚。当代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对新郑搞的“黄帝故里”气愤的指出:都没有任何依据,是经不起推敲的。著名学者方志远、方光华等也是全盘否定“新郑黄帝故里说”的。以上的学者观点和目前我们中国人的现代遗传基因以及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也是高度吻合的。西安“杨官寨遗址”被考古学家誉为著名的“黄帝之城”。目前黄帝陵是国家唯一的国祭圣地。


2009年11月1日,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徐光春的著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出书后没有几日,徐先生就从书记职位上下来了。在此,我有一个疑问,徐光春先生的出书稿费有没有捐助河南的失学儿童呢?


2017年12月24日徐光春主导的河南炎黄研究院成立,徐光春任炎黄研究院院长和专家委员会主任至今。《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小编大概读了一下,可以说满篇的吹嘘不实之辞,从历史学的角度讲,根本经不起推敲。可以说误导大众,贻害无穷。小编曾经归纳了14条进行了反驳,在此不赘多言。

探寻历史,正本清源,欢迎交流指正。


清乐堂


我没读过这本书,但我印象中:广义的中原就是燕山以南、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关中/太行山以东这片区域,狭义的中原就是指河南。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也是这个印象。

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的地图


至于有些人从古书里找到一些论据来证伪这个观点,我比较不认同。因为

“中原”这个称呼并不是什么法定的行政区域,只是一个习惯叫法,古人的习惯和我们的习惯并不一定一致。先秦时期的“天府之国”还是指的关中平原呢,现在大家一提“天府之国”,就首先想到的是四川而非关中。这就是古人和现代人不一致的地方,说不上谁对设错,只能说这是习惯用法。说不定再过几千年,可能那时的人民习惯把江浙一带叫做“中原”呢,甚至把印度或者美国或者俄罗斯什么地方叫做“中原”,只要那时大多人认可这一点,我们现在人也没法穿越过去指责他们说的不对。


此外,我不认为是徐光春先生的原因,才导致河南被称为中原。建国前河南一带就被视为中原了。解放战争之初,刘邓大军就被称为“中原野战军”,而雄踞陕北的彭总则被称为“西北野战军”,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此外,还有蒋介石政府和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进行的“中原大战”,也因为战场在河南、安徽和山东一带而得名,所以,这一块被称为“中原”,至少在清末民国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民国时期的中原大战,因为主战场在河南、山东、安徽而得名,可见“中原”这个名字属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至于炎黄什么的,不了解。印象中黄帝在陕西,因为陕西有一个黄帝陵,炎帝在哪里真不知道,似乎是在山西西南部?在河南东南部?在山东什么地方?不是太关心。——毕竟五千年前的历史,没有什么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也没有什么可靠的出土文物作为佐证,所以现在争论这些没有什么意思。


既然炎黄都是“人文始祖”,那就说明不能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东西来证明或者证伪。反正我们都是文化意义上的炎黄子孙,在哪里不能祭祀自己祖先呢?《伦语》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炎黄之灵就在,这就足够了。


象眼观天下


又是几个三蛋蛋自问自答的提问~

为了黑而黑。明眼人一眼看出来!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这个提法还是引起了共鸣。

把那几个什么轻乐唐,舔道id,大秦神棍,大唐淫都,忽略掉。这跟评委去掉最低分是一样的



西溪印象乐玛特


由民间调侃演变为政治风暴,又向颜色革命顺利过度,各行业、各地区迅速被渗透,甚至政界军界都有代言人的身影,现在又明目张胆悍然把茅头指向了河南前领导人徐光春前书记,这些藏身于民披着地域黑外衣的邪恶分子究竟想干什么?与"小品"、"黄泛区"、"爱什么艺"制造的三起河南事件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专对我国内院(河南)、头部东北狂轰滥炸,穷追猛打。为防止继苏联之后中华巨变,应该惊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