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蒙古铁骑为什么不杀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在蒙古草原常年的混战当中,战胜的一方往往会根据车轮的高度来决定战败者的命运。 在一般的征战当中,草原有一个不成文但是大家一般都会遵守的约定,那就是不杀死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成吉思汗的部落,除了对有不共戴天杀父之仇的塔塔尔部进行了民族大屠杀以外,对其他的草原部落,政策都相对温和。他甚至于还从这些部落当中,吸引了不少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其中哲别就是泰赤乌部的勇士,在征战的过程当中,还曾经差一点射杀了成吉思汗。

嗜血的蒙古铁骑为什么不杀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这里的车轮是草原独有的交通工具勒勒车的车轮。

那么,勒勒车的车轮究竟有多高了?根据现代的测量,勒勒车的车轮长达一米四至一米五,相当于牛身的高度。

身高达到1.4米或者1.5米,也就相当于是初中二年级男生的身高了。

那么,这也就相当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范围以内的儿童,基本都在不杀的范围。

这在操作执行的过程当中,就一定包含着操作者自己的尺度,比方说,车轮的部分算不算高度?那可是十公分左右的差别。

并且,这基本上就算是一个内部规定,在征战欧洲的时候,一旦遭到抵抗,屠城的时候,是没有以这样的规矩来核定是否屠杀的,在那样的征战中,只有所谓的工匠能够活下来。

不杀儿童,可以说是草原帝国,在草原范围内,实行的一种种族内部的最惠国待遇。

嗜血的蒙古铁骑为什么不杀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有一部已经播放了一段时间的影片《成吉思汗十勇士》

其实这里一定要分出正义与邪恶是没有意义的,草原上的征战,本质上都是弱肉强食。敌对双方无论在精神还是道德上都没有本质上的善或者的区别,大家都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相互攻伐。

都是为了要设法拥有最好的牧场,拥有最好的女人,希望更多更好的繁衍后代。为了适应于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影片有些丑化敌对方,但敌对双方的道德情操与立场,其实是差不多的。

那么,大家为什么会不杀儿童呢。

嗜血的蒙古铁骑为什么不杀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如此嗜血的部落,为什么会保护儿童呢?

其实,很简单,这里面也有利己的,符合社会学经济学甚至遗传学规律的原则。

一方面,失去了父母的儿童,可以作为奴隶而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于战胜方有利。

另一方面,此一时,彼一时,今天你攻伐别人,你战胜了。

嗜血的蒙古铁骑为什么不杀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哪一天,天命不在自己这一边,被别人偷袭,自己也有可能在睡梦中,莫名其妙的,脑袋就搬了家。

那么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孩子如果说你能够,被敌人养活,哪怕是,不再是作为自由人,至少自己的基因,也是在延续。于战败方有利。

所以这种规定也是在当年的战争环境下的一种纳什均衡。是避免在过度征战的过程当中亡族的一种约定。

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曾经是草原上特有的风景。

勒勒,是牧人赶车呵斥牲口的声音。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交通工具。

勒勒车,古称辘护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古老的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是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在一米五六左右。可以完全用桦木或者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

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

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副车辋,将12副车辋连接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车自重约100斤,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嗜血的蒙古铁骑为什么不杀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勒勒车的特点为:车轮高大,结实耐用。勒勒车的车轮长达一米四至一米五,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轮较大,适于在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滩、白雪覆盖的高原上长时间的行进。

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地区还有一些特制的、专用的勒勒车,如围有车棚、供人乘坐的轿车;安装木柜,用以贮藏粮食、肉食的库房车;装有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车等等。

嗜血的蒙古铁骑为什么不杀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庞大的勒勒车队都是由十几辆甚至几百辆车组成的,行驶时一辆辆排成很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裹的草原上,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联,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叮当叮当地响,以便使最前面的车能够听到。有趣的是,驾驭这只浩荡队伍的竟然只是一人,有时是几十辆车子行至百里。

勒勒车讲究的就是简单实用,可以用来拉蒙古包、拉灶具、拉人。可是,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矫健的马跑得飞快,为什么不用马拉勒勒车呢?在大草原上,用牛拉车比马有优势。由于牛走起来非常平稳,又有耐力,所以成为拉勒勒车的首选牲畜。

勒勒车极大地方便了蒙古族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他们热爱勒勒车,甚至崇拜那些木质的勒勒车车轮。一辆辆勒勒车记载着数不清的草原往事,印证了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勒勒车制作工艺 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