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人才匱乏是由諸葛亮造成的嗎?

蜀漢後期人才匱乏,以致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局面,良將姜維一人獨木難支。於是很多人都把這一局面歸咎於諸葛亮。有的人攻擊諸葛武侯懷有私心,不肯提拔使用人才,有的人為武侯辯解,說他性格謹慎,擔心其他人做不好國家大事有負先主囑託,因此事必躬親。對此,筆者認為這些說法是靠不住的。

蜀漢人才匱乏是由諸葛亮造成的嗎?

從時間點上看,諸葛亮病逝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而蜀漢亡於後主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中間隔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時間,這足夠再重新培養一代人了。事實上,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們,文有蔣琬、費禕、董允、董厥等;武有姜維、廖化、王平、馬忠、張翼等,哪些不是武侯提拔或者在世時委以重任的呢?沒有他們,後主劉禪只會過得更加艱難。

造成蜀漢真正人才匱乏的原因還是人才結構的因素。從歷史上看,蜀漢人才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早年跟從劉備起兵的元老集團,如關羽、張飛、趙雲、簡雍、孫乾、糜竺等人。二是在荊州招納的人才,如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蔣琬、費禕、馬良、馬謖等人。三是在益州招納的人才,包括了張松、法正、李恢等親劉派、馬超、馬岱等從張魯處主動投靠的生力軍、以及李嚴、黃權、吳懿、嚴顏、許靖、劉巴等劉璋舊部。彼時正值蜀漢創立,能夠留存下來的都是精英,加之相比中原,荊州益州相對安定,不少人才來此避禍。於是在劉備平定漢中後,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蜀漢的局面達到了鼎盛。但隨著關羽敗走麥城和劉備夷陵大敗,蜀漢積累的人才物資損失大半。加之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經形成,擺在諸葛丞相面前的局面只能是以一州之地,加上心懷鬼胎的盟友來對抗天下。

蜀漢人才匱乏是由諸葛亮造成的嗎?

即使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諸葛亮在鞠躬盡瘁的同時,也沒有忽視人才的培養,並儘可能的團結蜀漢政權的各項勢力,共同為北伐大業服務。如和東吳交涉索回張裔、北伐出徵收用姜維。廢黜李嚴的同時任用其子李豐,愛惜才能的同時平衡楊儀、魏延。街亭之戰即使面對心腹愛將馬謖也未手下留情,同時提拔王平,而當諸葛亮去世後,正是王平先平息了魏延叛亂,幾年後在漢中統率三萬人馬抵禦了曹爽率領的十餘萬大軍。可以說只有諸葛亮才能做到鎮住朝廷局勢,使得物盡其能,人盡其用。當他去世後,被他貶斥的廖立流淚嘆息,李嚴更是覺得不會再有人能提供補過的機會而發病身死。蜀漢朝綱也在武侯臨終佈置的蔣琬、費禕等人的運轉下平穩運行。

蜀漢人才匱乏是由諸葛亮造成的嗎?

而在蜀漢滅亡時,姜維掌握的只是軍事權力,政治權力在最後是由樊建、諸葛瞻等人的操作下運行,而且內有劉禪昏庸,黃皓誤國。外有軍政不和,姜維束手。最為關鍵的是蜀漢國力無法支撐連年征戰,不僅是文官,連張翼、廖化等軍方高層都一再有厭戰之聲。益州本地集團與蜀漢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深,對於前者來說,飽受後者壓制,而且現行統治者令其不滿,不如更換一個更為強大的。當“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的蜀漢滅亡時,依賴的只能是一些官二代,如在江油投降的馬邈是馬岱的孫子,戰死綿竹的諸葛瞻父子是武侯之後,黃崇是黃權之子,李球是李恢之侄,張遵是張飛之孫。以譙周等人為代表的投降派更是樂於看到投降的既成事實。

如果要追究諸葛亮在人才方面的失誤的話,那麼我認為是一方面他沒有留下一個有開拓進取精神的接班團隊。蔣琬、費禕、董允等人都是才幹出眾、品行端正,卻是守成有餘進取不足,姜維又是羈旅託國,不能獲得完全信任。另一方面未能將劉禪培養成一位傑出君主,反而由於過於事必躬親而造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加之後來與曹魏集團綜合國力的差異,那麼三十年後,蜀漢政權的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於諸葛丞相,那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蜀漢人才匱乏是由諸葛亮造成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