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了大半个中国的乾隆“伪稿案”,为何最终成了无头案?

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乾隆陪着皇太后在江南玩了半年后,最终回到了京城。

按说,这次南巡一路上游山玩水,很是开心,但没等乾隆高兴多久,一个突如其来的奇案搅坏了他的好心情,这就是绵延数年、追捕了大半个中国的“伪稿案”。

之所以叫“伪稿案”,是因为有人假冒名臣孙嘉淦的名义上了一道奏折,其中即对乾隆南巡提出严厉批评,说他劳民伤财,纯粹是个人玩乐。

这下,乾隆被彻底激怒了,他连续发布多道谕旨并勒令各省督抚严厉追查,其中厉斥“奸徒传播流言诬谤朕躬”,“务得首先捏造正犯,以伸国法而惩讹言”。

追捕了大半个中国的乾隆“伪稿案”,为何最终成了无头案?

在乾隆的高压之下,“伪稿案”追查三年,至少上千人被牵连入案,其中仅四川一省就有两百八十余人因传抄伪奏稿而获罪下狱。

对此,乾隆丝毫不予同情,其表示:

“所追究者,皆经传看,或钞录传播。伊等身为大清国赤子,见此等逆词,不稍动心发指,而称为新闻;不问事之有无,乐为传录。此皆幸灾乐祸,不安本分之流!”

但是,尽管费时费力,案子查了三年,“伪稿案”的源头仍旧无法搞清。

搞到最后,一向较真的乾隆也被搞得筋疲力尽,只得抓了几个糊涂蛋,把罪名往他们身上一放,凌迟处死,草草了案。

追捕了大半个中国的乾隆“伪稿案”,为何最终成了无头案?

当然,晦气的还有孙嘉淦本人。案子查了三年,他老人家也因为此案而担惊受怕、如坐针毡了三年。

尽管乾隆并不疑他,但“公终不自安,以为舍他人而我假,必其致之者有自。遂自此食不甘,寝不寐,情怀忽忽,一切所以补塞晏,参密勿者,弥口不宣,即家庭间亦寂然无复知者。”

果然,案子结束不到一年,孙嘉淦也溘然去世。对此,有人说他是惊惧而终。然即便不是,至少也与此事有关。

事实上,因南巡而冒出的假货其实还不止一个“伪稿案”,《啸亭杂录》中就有一个“伪皇孙案”的记载。

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五次南巡时,当乾隆回銮至涿州时,某僧人突然领着一个幼童拦住车驾,其声称:

幼童乃履郡王次子,此前因王府侧福晋妒嫉,尚在襁褓时即被设计逐出,僧人怜而收养,长至如今。

乾隆得知后,颇有点相信。

追捕了大半个中国的乾隆“伪稿案”,为何最终成了无头案?

原来,履郡王名永珹,系乾隆第四子,后出继为履亲王允裪之后。其侧福晋王氏一向为永珹所钟爱,因而骄妒异常。

某次,永珹随同乾隆前往热河时,其他妃子为其产下次子,乾隆听说有孙辈出生,高兴之余连名字也已起好。但没多久,王府又派人报告说,这个孩子已因天花而夭折。

事起突然,当时也有人说这孩子其实是被王氏所害死。这一说法,就连乾隆也略有所知,所以才对此僧人和幼童有些将信将疑。

事后,乾隆将僧人和幼童带回京城,之后即召来永珹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永珹已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后者言之凿凿地表示:

当时那孩子夭折时,“余曾抚之以哭,并非为王氏所弃者。”

乾隆遂命各大臣会同讯问僧人与幼童。当日,看来相貌端庄、颇为敦重的童子坐在军机榻上,见诸大臣而傲然不起,其直呼和珅之名曰:

“珅来,你是皇祖近臣,不可使天家骨肉有所湮没也。”

诸大臣不知其底细,一时都不敢轻易表态。

追捕了大半个中国的乾隆“伪稿案”,为何最终成了无头案?

这时,时为军机司员的侍郎保成察觉这童子不像是自然言语而更像是做戏,于是起身走到童子面前狠狠扇了他几记耳光,并厉声恫吓道:

“你是哪里来的村野孩童,究竟受谁的指使,胆敢到这里来行灭门的骗局?!”

小孩毕竟是小孩,哪里经历过这等场面,他一下就给吓住了,只得承认自己本姓刘,系树村人,这一切都是那僧人事前编排好了教他的。

于是,僧人被斩首示众,童子也被流配到新疆伊犁。后来,据说这小子又在伊犁以“皇孙”自居,招摇撞骗,结果被伊犁将军松筠所斩。

不过,履郡王府的某杨姓太监者却说:“履王次子痘时实未尝殇,王氏暗以他尸易之,而命王之弄童萨凌阿负出邸,弃之荒野,嫡妃所抚哭者,非真也。”

如此看来,僧人之教伪童也并非全无凭藉也。

这说来也是,皇帝本来一向神秘,几次南巡后,一些百姓也见识了皇帝的架势甚至真容,一些奸人也就突发奇想,各种怪事都来了。

说到底,这又能怪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