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了大半個中國的乾隆“偽稿案”,為何最終成了無頭案?

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乾隆陪著皇太后在江南玩了半年後,最終回到了京城。

按說,這次南巡一路上游山玩水,很是開心,但沒等乾隆高興多久,一個突如其來的奇案攪壞了他的好心情,這就是綿延數年、追捕了大半個中國的“偽稿案”。

之所以叫“偽稿案”,是因為有人假冒名臣孫嘉淦的名義上了一道奏摺,其中即對乾隆南巡提出嚴厲批評,說他勞民傷財,純粹是個人玩樂。

這下,乾隆被徹底激怒了,他連續發佈多道諭旨並勒令各省督撫嚴厲追查,其中厲斥“奸徒傳播流言誣謗朕躬”,“務得首先捏造正犯,以伸國法而懲訛言”。

追捕了大半個中國的乾隆“偽稿案”,為何最終成了無頭案?

在乾隆的高壓之下,“偽稿案”追查三年,至少上千人被牽連入案,其中僅四川一省就有兩百八十餘人因傳抄偽奏稿而獲罪下獄。

對此,乾隆絲毫不予同情,其表示:

“所追究者,皆經傳看,或鈔錄傳播。伊等身為大清國赤子,見此等逆詞,不稍動心髮指,而稱為新聞;不問事之有無,樂為傳錄。此皆幸災樂禍,不安本分之流!”

但是,儘管費時費力,案子查了三年,“偽稿案”的源頭仍舊無法搞清。

搞到最後,一向較真的乾隆也被搞得筋疲力盡,只得抓了幾個糊塗蛋,把罪名往他們身上一放,凌遲處死,草草了案。

追捕了大半個中國的乾隆“偽稿案”,為何最終成了無頭案?

當然,晦氣的還有孫嘉淦本人。案子查了三年,他老人家也因為此案而擔驚受怕、如坐針氈了三年。

儘管乾隆並不疑他,但“公終不自安,以為舍他人而我假,必其致之者有自。遂自此食不甘,寢不寐,情懷忽忽,一切所以補塞晏,參密勿者,彌口不宣,即家庭間亦寂然無復知者。”

果然,案子結束不到一年,孫嘉淦也溘然去世。對此,有人說他是驚懼而終。然即便不是,至少也與此事有關。

事實上,因南巡而冒出的假貨其實還不止一個“偽稿案”,《嘯亭雜錄》中就有一個“偽皇孫案”的記載。

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五次南巡時,當乾隆迴鑾至涿州時,某僧人突然領著一個幼童攔住車駕,其聲稱:

幼童乃履郡王次子,此前因王府側福晉妒嫉,尚在襁褓時即被設計逐出,僧人憐而收養,長至如今。

乾隆得知後,頗有點相信。

追捕了大半個中國的乾隆“偽稿案”,為何最終成了無頭案?

原來,履郡王名永珹,系乾隆第四子,後出繼為履親王允裪之後。其側福晉王氏一向為永珹所鍾愛,因而驕妒異常。

某次,永珹隨同乾隆前往熱河時,其他妃子為其產下次子,乾隆聽說有孫輩出生,高興之餘連名字也已起好。但沒多久,王府又派人報告說,這個孩子已因天花而夭折。

事起突然,當時也有人說這孩子其實是被王氏所害死。這一說法,就連乾隆也略有所知,所以才對此僧人和幼童有些將信將疑。

事後,乾隆將僧人和幼童帶回京城,之後即召來永珹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永珹已於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後者言之鑿鑿地表示:

當時那孩子夭折時,“餘曾撫之以哭,並非為王氏所棄者。”

乾隆遂命各大臣會同訊問僧人與幼童。當日,看來相貌端莊、頗為敦重的童子坐在軍機榻上,見諸大臣而傲然不起,其直呼和珅之名曰:

“珅來,你是皇祖近臣,不可使天家骨肉有所湮沒也。”

諸大臣不知其底細,一時都不敢輕易表態。

追捕了大半個中國的乾隆“偽稿案”,為何最終成了無頭案?

這時,時為軍機司員的侍郎保成察覺這童子不像是自然言語而更像是做戲,於是起身走到童子面前狠狠扇了他幾記耳光,並厲聲恫嚇道:

“你是哪裡來的村野孩童,究竟受誰的指使,膽敢到這裡來行滅門的騙局?!”

小孩畢竟是小孩,哪裡經歷過這等場面,他一下就給嚇住了,只得承認自己本姓劉,系樹村人,這一切都是那僧人事前編排好了教他的。

於是,僧人被斬首示眾,童子也被流配到新疆伊犁。後來,據說這小子又在伊犁以“皇孫”自居,招搖撞騙,結果被伊犁將軍松筠所斬。

不過,履郡王府的某楊姓太監者卻說:“履王次子痘時實未嘗殤,王氏暗以他屍易之,而命王之弄童薩凌阿負出邸,棄之荒野,嫡妃所撫哭者,非真也。”

如此看來,僧人之教偽童也並非全無憑藉也。

這說來也是,皇帝本來一向神秘,幾次南巡後,一些百姓也見識了皇帝的架勢甚至真容,一些奸人也就突發奇想,各種怪事都來了。

說到底,這又能怪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