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齊樹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齊樹

夏齊樹

一九三三年出生於四川蓬溪。幼承家學,工詩文、書法、音樂、戲劇,酷愛繪畫;川北大學哲學系畢業,隨著名書畫家李凡丞學習花鳥、金石、書法。一九四五年拜潘天壽高足、原東方美專校長(抗戰時期上海美專內遷時更名)、後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主任段虛谷為師,成為入室弟子,接受嚴格的中國畫基本功訓練,並深研中國曆代繪畫作品及其藝術技巧,窺探歷代大家山水畫堂之奧。 七十年代任綿陽地區美術創作組組長,寫生遍及川內名山大川,同時廣泛吸收西方美術養分,對水粉、水彩、油畫均有研習和創作。後遊歷全國名勝古蹟,最終形成自己的山水式和筆畫語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國畫作品《公社魚隧》、《為祖國探寶》、《成渝佳話》、《蜀道不再難》等作品參加西南首屆國畫展、四川省美術作品展等。本世紀之初,作品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大地情畫展”等,並先後在全國及省級各種展事中入選、獲獎。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齊樹

江水蒼煙 100×50cm

雲裡萬里以道崇

文/錢來忠

夏齊樹先生和我雖然同在文化戰線工作,我也聽說過原來的綿陽市和後來的遂寧市有一位色彩畫得很不錯的畫家,但始終未曾謀面。近日有朋友送來夏老師的幾十幅中國山水畫照片,希望我能為夏老師出畫冊寫一篇短序。本來我的時間很緊張,但看了照片後,反倒使我萌生了暫時放下其他工作,應該要為夏老師出畫冊寫出這篇短文的念頭。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齊樹

蓬溪風光·赤城頌 251×510cm

我們常常說,要鼓勵新人新作問世。夏先生是藝術節的前輩,看了他的畫,你不能不覺得他同時又是“新人”。這“新”是因為我過去了解夏老師太少,這次聽朋友介紹,知道了他很多故事,知道了他的為人和人品,感覺很新。夏老師素實無華,修養很高,做學問,涉獵文、史、哲、藝術、體育;於藝術、音樂、舞蹈、詩歌、戲劇、繪畫能融於一體;於繪畫,則油畫、水墨畫、裝飾畫兼擅。對於師友子弟,尊崇呵護有加,尤其對於有才能而情況困窘的後輩,竭力創造條件,使之脫穎而出。他對於做學問始終堅持一絲不苟,融會貫通;對於深入生活,從不懈怠,不僅踏遍青山,更能取精用宏。由是,夏老師的畫便成了人品和畫品的有機結合,成了古今中外脈理貫通的結晶,因而給人以新的感覺。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齊樹

晴嵐春滿 100×50cm

李可染先生說過,作山水,要用最大的毅力打進傳統,又要用最大的勇氣衝出傳統。這一進一出,是大師的切身體會,更是當今從事中國畫創作的引津寶典。打進傳統,是為了使我們的藝術更好地植根於民族文化之林;衝出傳統,是為了使我們的藝術實現與時俱進地創新。一切泥古不化地對傳統或採取民族虛無主義地反傳統,都會造成文化思想的混亂。目前我國藝術界對待傳統與創新的問題有諸多討論,依我看,不管怎麼討論,一個是弄懂傳統,二是明智借鑑,最後落腳在創新上,這應該是當代藝術家的重要使命。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齊樹

山居圖 50×100cm

讀夏老師的山水畫,不難看出他的作品,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依循了傳統→借鑑→創新這條正確的創作軌跡。他的作品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多數來自寫生。這從畫面反映出來的地理地貌特徵,可以看到這些山水畫要麼是表現的劍門山區,要麼是長江三峽,要麼是秦嶺漢中,要麼是梓潼翠雲廊等等。畫面顯得很有生氣,很有時代感和真切感。第二個特徵是畫面的氣象大。中國西部山水和東南部山水比較,更具有壯闊美。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作為蜀中畫家,夏齊樹先生把四川山水蘊含的豐潤雄闊,充滿生機活力的大美品質作了很好地表現。第三個特徵是畫面的色彩蒼秀。夏先生的色彩,由於有油畫的功底,將西方色彩的強烈感覺大膽地運用到中國山水畫上,主要用汁綠、粉綠、草綠交替表現四川山水林木的青秀豐潤,而對於石嶺獅山則大膽留白,略施青綠或淡赭,更顯蒼茫雄麗,由於條件限制,夏齊樹先生多用三尺四尺或橫或豎表現大場景。據說他偶爾也做數米大的巨幅。我們所提倡的大美之作,並非指畫幅的宏大,更多指畫家胸臆的壯闊在畫面氣象中的表現。黃賓虹先生說過:“畫以人重,藝由道崇。”我看夏先生的山水與黃先生倡導的精神頗有幾分相似處,故 “大美”之氣象在夏畫中成焉。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夏齊樹

高峰祥雲 100×78cm

以上是我的管窺之見,難免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