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上皇位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在街上欺负民女苏小娥。有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见到一大堆人欺负一个弱女子,看不过去,便路见不平,把皇侄的木棍打落在地。皇侄大发雷霆,遂令随从们动武。

在打斗的过程中,一随从持剑本想刺杀大汉的,由于大汉机敏避开,却刺到皇侄身上,皇侄当场毙命。皇侄的家人知道后便把大汉告到官府,大汉被定处死刑。脱险的苏小娥得知后,决定到衙门伸冤昭雪 但衙门戒备森严,怎么办呢?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于是她想了个办法。小娥和妹妹持一小鼓、一小锣到衙门门前猛击,并连声高喊“冤枉!” 后来这件事情满京城的人都知道,就传到了刘邦耳里,于是他下令亲自审理案件,弄清事情的真相后,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大汉终于洗刷了冤屈,无罪释放。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给了刘邦一个启示,为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各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藉以显示便民、德政。就这样,击鼓鸣冤之制,一直流传了两千余年,直至清末。

草民“击鼓鸣冤”之后,衙门官员立马升堂听案,其效率不知要比当下请律师,写诉状、立案登记等繁琐程序要高多少倍?当下设置如此繁琐的程序,或许是为了追求公正或案件太多的缘故。

从上述案例可以知晓,古代“维权”的第一种方式——喊冤,也就是“登闻鼓”制度。在衙门左边设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以击鼓喊冤,由官员加以记载上奏。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第二种方式是拦驾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者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路上,拦驾喊冤,希望能够除恶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于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大多数官吏不问冤情虚实,一律先按“冲突仪仗罪”责打数十大板,对于不实者更是加重处罚。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第三种方式是临刑喊冤。

一般是指被执行死刑的人在临刑时喊冤,以求监斩官明查申冤。但这种喊冤,在君主专制社会大多不被监斩官所理会。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三种喊冤方式之外,百姓叫冤的方式还有很多,只不过除以上三种之外的喊冤方式都只是个别的适用,并没有在民间普及开来,所以没有在后世广为流传。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关于上文说的第一种,《窦娥冤》就反映了普通百姓如何对抗官府的维权故事,这里不赘述。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唐朝经济发达,喝酒也多起来,李白喝酒大家都知道,饮酒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交方式,这催生出一大批制造假酒的作坊。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隋唐《启颜录》一书有记载:数人人酒肆,味酸且淡,乃共嘲此酒。一人云:“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诸人问云:“此何义?”答云:“酒里有水在。”

早在5000年前,神农氏就成为史上拒绝毒食品的鼻祖。

《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氏勇敢地用自己做试验,以避免更多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不仅受到千古传颂,还成为统治者与有毒假食品决不妥协的DNA。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周代,是中国最早向有毒食品宣战的王朝。那时的食品交易主要是以直接采摘、捕捞为主的初级农产品,而且囿于技术落后及交通不便,食品安全事件似乎也不多,但也存在因采摘的食品不成熟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发生,所以,周代对“农产品成熟度”十分关注,对此也出台了相关规定。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周代严禁未成熟果实进入市场,以防止引起食物中毒。这一规定大概是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此外,为防止商贩为牟利而滥杀禽兽鱼鳖,同时也保证动物的成熟度。周代规定:“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即不在狩猎季节和狩猎范围的禽兽鱼鳖,不得在市场上出售。由此可见,周代时人们就懂得保护生态,以获取更多食物。

汉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空前丰富,这给打击有毒甚至以次充好食品提出了严峻挑战。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为杜绝有毒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相应的规定。汉朝就出台法律规定: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变质食品,否则将处罚肇事者及相关官员。

到了唐朝,重拳打击更加规范,唐代法律根据有毒食品出现的不同情况,规定了各自不同的处罚方法。

《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盗而食者,不坐。”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从《唐律疏议》的规定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构成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也不相同:

一是明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变质食品,以去后患,否则杖九十。

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须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具体的说,凡主管故意并导致人中毒的,判处食品所有者徒刑一年;使人中毒身亡者,要被判处死刑;食品所有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人误食用有害食品而造成死亡的,食品所有者以过失杀人论罪或者赔钱免死;他人窃盗而食致中毒身亡者,食品所有者不负责任,但须杖九十。

不仅如此,如以加害为目的,提供有毒食品给父母孩子吃,则对食品所有者的处罚,就不得援引食品安全管理法,而要按照刑法以谋杀罪论处。

由此可见,唐代法律对毒品所有者的各类情况,均作出了具体规定,让毒品所有者无孔可钻,不仅如此,唐代还向以次充好的假食、药品宣战,也就是当下说的“打假”。

当时,唐代市场出现最多的是假酒(往酒中掺水),未敢故意损人健康。即使如此,唐朝也迅速出台规定予以打击:

  • 第一,销售假食品、药品致人生病者,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 第二,销售假食品、药品致人死亡,商家将被判处死刑(绞刑);

  • 第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假食品、药品而死亡,食品所有者要按过失杀人罪论处。

古代天天都是3·15 卖假药?卖毒食?杀!

到了宋代,城市化速度加快,市场经济繁荣,东京汴梁和洛阳的饮食业空前繁荣,《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水浒传》中都有反映。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其中专门的酒楼、食店、肉行、饼店、鱼行、馒头店、面店、煎饼店、果子行等就占半数以上,同时出现了如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鱼行、南猪行、北猪行、蟹行、青果团、柑子团、鲞团等行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

商贩们经营的点心、干果、下酒菜等品种十分丰富,利润空间也大,渐渐地,有人开始弄虚作假,坑害顾客,他们惯用的手法是“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等。

宋朝除了跟唐朝一样,严厉打击毒假食品、药品外,还比唐朝更高一筹,推出了一项值得当下借鉴的新举措——高度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上的自律作用,这个行业协会不仅协助打击“有毒食、药品”,而且对食、药品掺假、以次充好的假食、药品承担责任。北宋也因此成为史上最早让商人们成立行会的朝代。

北宋规定按行业登记,经营者名单入册,以互相约束和监督,这样,会员便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实就是“连坐”。若出了问题,整个行业都要进行集中整顿。食、药品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业协会会长(当时叫“行首”、“行头”、“行老”)是“法定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成色和价格,出了问题,会长还要承担后果。

宋朝之后,历代仍重视食、药品安全。明清时期的食、药品管理更精细,法规更严谨,对违法商贩依情节轻重,比照杀人、伤人等罪来处理,其中不乏被斩首者;即使无意使顾客食物中毒,后果严重的也难免一死,这就对毒假食、药品违法提供者产生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至于普通的抢劫、盗窃、杀人等刑事犯罪以及邻里婚姻家庭和债务等民事纠纷,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只要老百姓告到州郡县政府,敲响登闻鼓,一般也能得出依法处理。

普通百姓告官维权,县太爷可就要升堂审案了,于是,原被告他们打官司请律师吗?如果请,律师们又是怎样帮他们打官司的呢?他们的胜败秘笈在哪呢?请看《胜败秘笈在哪:古代律师打官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