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发动兵变,为什么会隐忍不发?

秋泓月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在热河开办木兰秋狝狩猎时的一废太子是高潮剧情之一。也是九子夺嫡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使暗中蠢蠢欲动的几方皇子势力真正走向前台和格局大致定型。

在一废太子时,连老十三都跟着受牵连被圈禁,老大也被终身圈禁。一时之间三位皇子出局,真是大手笔,可谓是朝野大动荡。

但一废太子之时,还有亮点就是老十四初步展现出他模仿别人字迹的天赋。并且现学现用伪造了太子笔迹,与老八商量以后,通过这个假手谕调兵进入行宫造成太子要兵变的假象。

而正巧不巧的是,太子与庶母郑春华偷情的事情被康熙发现,虽然康熙并没有当场揭穿他们。但太子明白给父亲戴了绿帽子,自己肯定要完蛋了,所以失魂落魄的找老四想要将一家老小托付给他。但经过邬先生提醒这是多事之秋不宜出去以后,老四并没有出去,老十三替他出去见了太子,最后老十三陪着太子毫无目的得瞎逛。

康熙大怒但当时毕竟不在大本营北京,局势复杂。因为刑部案件处理时老八的做法使康熙大为讨厌,而老四胤禛又属于太子一党。所以康熙选择了老大掌管行宫兵马,老三掌管行宫之外的兵马,这两人本来就不对头可以互相牵制,同时他们调动兵马还要同上书房大臣协同商议,最大限度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在这个危机时刻,老大的智商开始感人,打着要替康熙分忧的口号想借机杀了太子,气的康熙不轻。这时候太子与老十三被找到,太子的智商开始真正上线了,在外面装疯卖傻还唱起了戏,想借机保护自己。而老大借替康熙问旨的机会气的太子说不出话来。

看不惯老大的老三借机说老大太过分了,两人因此争吵起来,气的康熙直接晕倒了。康熙醒了以后,职场达人张廷玉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先是声泪俱下的担心了康熙一番,隐晦的说出康熙要稳住,不然局势复杂,很可能控制不住。同时说当下最重要的是害怕引起夺嫡之争和祸起萧墙,言下之意是现在局势晦暗不明,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引起诸皇子自相残杀和康熙有可能被儿子弑杀的危险,又冷静的分析出太子手谕肯定有问题。

回过神来的康熙仔细看看太子手谕,果然有问题,于是当下大怒,要彻查到底,张廷玉再次劝住了康熙。而康熙也并非庸人,可能之前被儿子戴绿帽子气昏了头,在张廷玉的帮助之下,再次回归到正常智商。

张廷玉之后只是拿着伪造的太子手谕让老十三看看有没有见过,知不知道这件事。老十三说不知道。其实更明显的意思是提醒伪造太子手谕的人,你们的马脚露出来了,不要洋洋得意。

老十三辨认之后,康熙再没有追究这件事,给了蠢蠢欲动的老八和老十四一个警告以后,就适而可止了。


为了再次稳住当下复杂的局势,张廷玉让老十三辨认完以后,康熙马上召见诸位皇子。开始画大饼,直奔主题说要废太子了,诸位皇子人人有机会,好好表现等等。

康熙的一番话使诸位皇子跃跃欲试,这时看见夺嫡有希望,本来就不想乱来只敢在背后放冷箭伪造太子手谕的老八和老十四自然更加稳定下来。

而老三趁机祭出大杀器,说出老大偷偷摸摸诅咒太子之事,使康熙再次大怒,宣布永远圈禁老大,老大彻底出局。

康熙四十七年冬天的热河狩猎最大的成果,不再是狩猎到了多少猎物,不再是那位皇子表现最好。而是老大和老十三两位阿哥被囚禁,太子被废。以三位皇子的失势而结束。

康熙之所以不追究伪造太子手谕之事,只不过是当时局势晦暗不明,并且诸位阿哥有可能自相残杀乃至他都有可能被波及,所以权衡利弊之后做的最佳选择罢了。

之后康熙末年老十四任大将军王以后,祝寿礼物被老八替换成死鹰,康熙气的晕倒,也并没有追究下去。就与当年处理伪造太子手谕的事情一般,都是权衡利弊以后为了稳住局势的选择罢了。

雍正王朝之所以经典,就是有着诸多深意的。这些梗你们看出来了吗?

第57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宋安之

康熙确实被太子气糊涂了,刚撞见太子夜会郑春华,这又发现太子用手谕调凌普的兵谋反!但是,当张廷玉提醒康熙,手谕是假的以后,康熙冷静了下来,“不能乱啊”!有人要扳倒太子,搞乱朝局!康熙不能上这个当,这件事要慢慢查清楚。



首先,太子肯定是“无德之人”,没必要现在给他“清白”。

康熙对太子不满意,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之前,肖国兴就被老八诱审出刑部的脏事和太子有关。也是因此,康熙这次没让太子宴请蒙古王公,还把王公献给太子的玉如意送给了弘历。

所以,调兵谋反的罪名,先让太子担着吧。康熙正好用这个理由,将太子废了。开玩笑的说,这个理由好,总比向天下公布“太子和庶母偷情”体面吧!

其次,康熙只要想想这几个孩子,就知道没必要查了。

第一,先说大阿哥胤禔。他为了彻底扳倒太子,竟然鼓动康熙杀了太子!康熙要是不想背“杀子”骂名的话,他可以代劳。就冲着这一条,“无视骨肉亲情”,康熙就不会让他继位。再加上后来,老三说出大阿哥魇镇太子的事,大阿哥彻底凉透了,被永远圈禁。

大冬天的,康熙让人给太子和胤祥送火盆,都没给大阿哥送,可见,他真的凉了。所以,如果是大阿哥弄得假手谕,也没必要查了。因为,皇子最大的处罚就是宗人府“圈禁”。

第二,再说老三。此人只会舞文弄墨,修修书,写写字,没有搞政治斗争的能力和想法。就算太子被扳倒了,也轮不上他。

第三,老四胤禛和老十三是太子党,应该不会栽赃太子。老四这个儿子,很孝顺,为了康熙敢当孤臣,不可能干这事。

老十三是耿直的很,在殿门外大骂“无情最是帝王家”。而且,当他知道太子马上被废时,竟然还陪着太子怕他出事。就冲着这份情谊,老十三不会干这事。

第四,就剩下老八这些人有可能干这事了。

八爷党中,老十没脑子,不会干这事。况且,他还替老十三说话,证明老十三不会起兵谋反。所以,老十可以排除出去。

那么,就剩下老八,老九和老十四了。

他们三位今晚默不作声,表现的很低调,这是要看戏了。尤其是老八,他敢诱审肖国兴,就敢假冒太子手谕调兵。老九是老八一派的智囊;老十四熟悉军务,也是智商在线的人,是否也参与密谋此事?总之,这封手谕,必定出自他们三人中的某人之手!

康熙,老四和太子都能明白,这事只有大阿哥或者八爷党敢办这事。

大阿哥既然被圈禁了,就没必要在追究了。而八阿哥早被康熙排除继位人选了,康熙还想再看看老八的势力到底有多大,所以,还不能动老八。

康熙明知老八诱审肖国兴“陷害”太子,还让老八替他宴请蒙古王公。就是想让老八膨胀起来,好露出破绽。之后,康熙让百官推举太子。老八和佟国维等串联,康熙直接将佟国维罢官,还要处罚老八和老九等人。这是在找理由打击八爷党。

康熙处理八爷党的时候,老十四的表现亮了。当时,谁再替老八说话,都会被处罚,大家都看出来康熙在打击朋党。但是,他依然“仗义执言”,明面上是帮着老八名冤,其实是在坑老八。

老十四将自己八爷党的身份,披上了“兄弟情义”和“铮臣,铮子”的外衣。康熙还以为老十四是为了“骨肉亲情”,所以,没有处罚他的“犯上”。还让他去管理兵部。

最后,我觉得从这封假手谕中,获利最大的就是老十四。

老十四扳倒了太子,还有老八在前面顶雷。老八还以为老十四弄假手谕是为了他,其实,老十四是想让他顶雷。老十四是八爷党,扳倒太子的事,都可以往老八身上推。就算不是出自老八之手,老八也要担一个“教唆”的罪名。

之后,在推举太子人选时,老八被康熙打压。而老十四却在“直言犯上”后,青云直上,掌管了兵部。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就电视剧而论,康熙在热河围猎期间废黜太子胤礽并不是计划安排中的事,虽然在康熙出巡热河之前各方面一再渲染太子可能被废的情节,甚至太子自己都觉得要被废了,但实际上康熙对废不废太子还是犹豫不决的。


但是这种被渲染的氛围倒是加快了太子被废的进程,在康熙和众皇子到达避暑山庄之后,几乎所有的事都能和废立太子联系上,包括叫老八招待蒙古王公,围猎封赏的玉如意等等事件,都被当成太子要被废的风信标,其实这不过是众人神经过敏的表现。

换言之,如果康熙多太子很满意,就是出了这些事,也不可能掀起众人的猜测之心,不臣之怀,简单一句话,太子的失宠成就了这次热河围猎的不平凡。包括康熙在内,所有人都被这件事卷了进去,所以废黜太子的事有突发性和不测性。



我们再来看过程。废立的起因并非与政事有关,却是一件与女人有关的通奸之事。康熙的妃子郑春华与太子通奸,不料被外出散心的康熙撞见,康熙十分生气,返回了行宫,紧接着就发生了太子调兵逼宫的事,真可谓环环相扣,让人根本无法怀疑这些事的连贯性是人为的,要说这通奸之事只是一时之气,可这调兵就是性质问题了。


而当康熙将兵权拿住,稳定形势之后,反过来要清算太子胤礽之时,近臣张廷玉的一句话算是乾坤之举,很少有人能看出张廷玉是太子一党,此时已经再明白不过——那张调兵的手令?此时康熙又被手令造假再次刺激到了,他脱口而出的彻查并非其原意,而是惊魂未定的失措之举,好在张廷玉的提点到位,让康熙稳住了心神。

以康熙的聪明和阅历,他当然明白彻查此事的后果,必定会查出某个皇子,这谋逆之事就算坐实了,到时候是杀是不杀?但是此事让他欣慰的是,太子是被人陷害,他并未做过这谋反之事。而皇子们竟然能以调兵令陷害太子,可见夺嫡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让康熙又不禁胆寒。



康熙要想弹压这种趋势,必然伤到皇子,放任心情废黜太子,又会助长这种趋势,他内心中需要的是既稳定了朝局,又不能伤到孩子们,以至有伤圣德。这基本是一对矛盾体,他要玩平衡就只能按下伪造调兵手谕这事,没有别的办法,要不就会兴起大狱,处决皇子,这是他玩不起的,也不能这么玩!所以这事不能追究,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史书上冬眠的蛇

“急事缓办”这充分体现了康熙如火纯青的政治手腕。只要不急火攻心立刻下定论,搞得人心惶惶的”胤礽谋反”,竟然连“太子手谕”都是假的。经过张廷玉的提醒,这事情翻开表象,一个隐藏在阴暗处的团伙正在露出冰山一角 。


可是康熙的政治手腕再高,也掩盖不了一个康熙晚年不堪的现实,朝纲不振,吏治腐败,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摊子,康熙处处小心维持,而无力改变现状了。

那么比”胤礽谋反”更令人恐惧的是,究竟是什么人在背后出招?究竟是胤礽背后的那个利益集团,还是其他的夺嫡势力?此刻晦暗不明,无法判断。此事急不得,必须先稳住当前局势,防范各种可能,然后再一步步抽丝剥茧,引蛇出洞。

于是康熙召见诸位皇子,将几位有能力争储的皇子封了亲王,这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避免其他皇子站队到“新君”胤礽处。


此间表现最为积极的是皇长子胤褆,竟然提出要代父行不忍之事。康熙非常震惊,但这究竟是胤褆猪油蒙心,还是蓄谋已久呢?此刻局势只是更加复杂而已,康熙继续引而不发。既然看不清,那么就由皇长子出头训问太子。自己躲在背后,观察各路动静,然后加以判断,威胁究竟来自哪里?

然而令康熙吃惊的是,皇长子还没训问胤礽,就先和老十三杠上了,会不会是皇长子胤褆诬陷的胤礽?这个念头在康熙脑海一闪而过。但在胤褆训问胤礽的时候,突然平时一心扑在书堆里无意争储的皇三子胤祉突然又发难了。

所以说在”动胤礽”这件事情上,绝对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好,自己皇族内部就要大乱斗了。而当胤祉揭发皇长子胤褆“魇镇”胤礽的时候,康熙知道,必须当机立断了,同时铲除太子胤礽和皇长子胤褆这个已经暴露出来的威胁了,同时狠狠敲打了胤祉。


好了,清净了,虽然“假太子手谕”究竟是谁弄的,还没有结果。但是两颗雷已经排了。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废黜胤礽和圈禁胤褆之后,更大的危机又来了。因为下一次是裹挟着整个朝堂而来。康熙将面临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朝廷在立储人选上的问题,不过这是后话了。但此次危机终算平稳渡过呀!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夜,康熙要求彻查”假太子手谕”。会引发什么结果?

康熙下令彻查,也就意味着康熙认同有人诬陷胤礽。而在其他人眼里,康熙要保胤礽;甚至有人会认为手谕本身就是真的,只不过是康熙替胤礽开脱的借口。

那么此事就相当于康熙自己先站了队,站到了胤礽那头,其他人或真或假包括“野心家”都会站队胤礽处,那么此事你将永远看不到真相不说,然而这种”暗箭”将会常态化。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射中。

在别的皇子的眼里,连胤礽”调兵谋反”,这样的事情,康熙不予惩罚,还替他袒护。这是一个巨大的信号,“夺嫡”白热化到动刀兵,康熙爷无力惩处。所以自己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干了。因为后果不严重么!万一就成了呢?

所以从正反两面,我们都看到了康熙到底是执政多年的一代英主。处理问题的逻辑之缜密,手段之老辣,世人难及!

文/炒米视角


炒米视角


济世论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