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船從軍」如何將民船改造成作戰軍艦?

「民船从军」如何将民船改造成作战军舰?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旋鈕工作室

監製: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和一般人所想的不大一樣,用於海上作戰的“軍艦”原本和民船一般無二,它們之間的差距是在近四百年間拉開的。甚至在大航海時代的初期,英、法等國用民間船隻改裝的所謂“私掠船”在海面上對抗第一強國西班牙的軍艦時,還往往能不落下風,取得勝利。

而直到一、二戰時期,還有大量的民船被改造為用於一線交戰的軍用艦艇,譬如英國的偽裝獵潛艦“Q船”,又或是用大型商船、貨船加裝武器改造成的“偽裝巡洋艦”或“輔助巡洋艦”,不過二者加裝武器的目的都不是自衛,而是用民船的身份隱藏自身意圖,伺機攻擊露面的敵潛艇或登船檢查的敵海軍艦船。

「民船从军」如何将民船改造成作战军舰?

圖為在郵輪上安裝火炮改造的“特設巡洋艦”(上田毅八郎繪製)

而在今日,由於道義和國際法律的限制,使用民船偷襲軍艦不僅會使該行動的策動國處於劣勢。其次,民船本身由於探測系統和機動性上的限制,也很難偷襲得手。

再加上軍用艦艇上安裝的,探測能力強勁的對海雷達和光學傳感器能夠在目視距離外就識別出民船是否具備威脅,所以單純在“海上交通線破壞”或“偷襲軍艦”上應用改造的武裝民船,已經是可行性極低的雞肋了。

不過,這並不代表武裝民船在現代戰爭中就毫無用武之地。倘若使用和改裝得當,發揮優勢的民船效能遠勝軍艦,這並不是一句空話。

最簡單的辦法:陸炮上艦

將民船(通常是有大平甲板的散貨船或集裝箱船)的甲板清空,用焊接在甲板上的鐵鏈固定住多門牽引式加農炮、加榴炮甚至是自行火炮,這樣的民船好像就具備了相當可觀的火力?

從紙面上看當然是如此。但首先,搭載了“艦載炮兵”的民船完全無法和正規軍艦對壘,因為海戰早已不是目視炮戰的時代,在反艦導彈面前民船可以說毫無還手之力。

因此,“陸炮上艦”只適合用在對陸支援的場合。但即便如此,“陸炮上艦”的效率還遠不如單純的陸地炮兵,在使用上也有諸多限制。

「民船从军」如何将民船改造成作战军舰?

圖為90年代“陸炮上艦”的實驗照片。圖中可見榴彈炮、加農炮和輕型坦克、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海面上承載的船隻並非是“剛性平臺”,而是會隨著海浪或火炮後座做相應的搖擺。這樣一來,民船甲板上簡單固定住的陸炮在沒有艦炮平衡系統的情況下,實際精度相當“感人”。其次,民船的結構並未對火炮的後坐力做相應優化和加固,也就意味著火炮巨大的後坐力將一定程度上對船體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損傷。

因此,“陸炮上艦”在小幅度地出現了幾年之後很快就“銷聲匿跡”,為武裝直升機和兩棲榴彈炮這種更可靠的水-陸火力平臺所取代了。

集裝箱導彈系統:使民船變身“武庫艦”的神器

事實上,如果不考慮火控和觀測、通訊等必要的子系統,將導彈集成在民船上的“固有成本”要遠低於火炮:前者沒有感人的後坐力,空間需求也要小得多,對船體的破壞最多就只是到灼傷的地步。

而對於不需要艦船本身用雷達、光學或紅外傳感器“尋找目標”的對地巡航導彈、對地彈道導彈而言,平臺和內部空間巨大的大型遠洋民用船舶就是一個絕妙的平臺。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美國海軍就有一個名為“武庫艦”的新艦種概念,其核心正是購入數艘十萬噸級的超級集裝箱船,在艦體中填入數百發“戰斧”巡航導彈,成為一艘對全世界各地都極具威懾力的對陸打擊平臺艦。

「民船从军」如何将民船改造成作战军舰?

雖然“武庫艦”概念在冷戰結束後夭折,但通過“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改造,加裝了數十具“戰斧”巡航導彈發射器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實質上繼承了“武庫艦”的衣缽,也從側面證明了這樣的火力平臺的確有存在意義。

「民船从军」如何将民船改造成作战军舰?

而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在單個標準40英尺集裝箱內已經能集成4發(或更多)的巡航導彈再附帶其控制設施。

如此一來,只需要在民船上安裝這種表面上看不出破綻的集裝箱,即可使其擁有不亞於核潛艇的威懾力。不過這一行為有悖於現行的戰爭倫理和國際法律,不過在今後出現的大規模戰爭裡,“集裝箱導彈”一定會露面,因為它的突然性所帶來的戰略優勢實在是太過誘人

「民船从军」如何将民船改造成作战军舰?

精彩推薦

科普中國

軍事科技前沿微平臺

Military2016

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