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你知道,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祕密嗎?

  • 點擊右上角【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
    ,贈送您國學課堂全網精品微課(定期更新)~

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人生智慧的關注和思考,它究其根底是研究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對此,儒、道、佛從不同角度給予了闡釋,“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修行處世之道。

傳統文化中你知道,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秘密嗎?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易傳》認為人生的理想應當是與天地相合,人與自然的關係“不違”、“不過”,講究天人和諧。

天人和諧也強調人的特殊性,但不主張片面征服自然。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並將仁的精神推廣及天下,澤及草木禽獸,達到天地萬物人我一體的境界。

《易傳》提出的樸素而精闢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要服從普遍規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諧。要達到天人和諧,首先要解決“窮神知化”的問題,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易傳》又提出“裁成輔相”說,就是應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自然加以輔助、節制或調整,使其更加符合人類的要求。

傳統文化中你知道,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秘密嗎?

二、人與人的關係

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中國文化主張“修己以安人”,通過自我完善,和諧處世,最終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①“仁”的精神:是中國文化與人生智慧的象徵,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在世俗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論語》中講“仁”有104次之多,可見其重要。

孔子還提出了仁的一些具體條目,例如恭、寬、信、敏、惠,認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即莊重、自尊。寬即寬厚,對他人寬厚,對自己嚴格。信即誠實,講信用,不說假話。敏即勤快、認真。惠即幫助他人。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寬廣情懷和安老懷少的社會風尚。

②和而不同:為實現和諧,中國文化提供了兩大法寶,一是“和”,一是“中”。

“和為貴”一詞出自《論語》,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主張借禮的作用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達了對人與人和諧關係的追求。

傳統文化中你知道,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秘密嗎?

三、人與自我的關係

中國文化和人生智慧強調做人要自知。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①認識自我:每個人身上都有四個“我”:一是公開的我,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隱私的我,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後的我,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潛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兩種是淺層的,易於認識的,絕大部分人的盲點在於後兩種。

清除自我認識中的盲點,是一種積極的自我開拓,而認識自我則是人生“自覺”的起點,人生永恆的主題。

《易傳》對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思想作出了概括的經典性的表述。《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繫辭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體運行,健動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動乃是效法天,故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②提升自我:人生境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問題,是中國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這是一種在精神層面上對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昇華,是中國哲學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極致的一種精神狀態、精神天地。

③善待自我: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論順境逆境、圓缺福禍,都要理解別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處順逆,隨緣自適,用舍由時,善對名利,安心為本,才是處理好人與自我關係的關鍵。

—— END ——

  • 歡迎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一起升級知識系統~歡迎大家交流探討!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