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每年培養了這麼多的大學畢業生,為什麼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都要離開省會合肥?

八戒教育衛視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安徽合肥還有陝西西安和湖北武漢包括黑龍江哈爾濱等傳統的高等教育強省都是這樣的情況。

高等教育強省畢業生本地就業率不高是普遍現象

舉例:根據《武漢大學2017年就業質量報告》中的數字顯示,本科畢業生就業留在湖北省的有25.46%,經濟發達地區(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的比例卻達到了47.3%合肥工業大學,2017年畢業生留在安徽佔比 32.35%,其次是江蘇省、浙江省和廣東省等華東地區佔比達到了67.48%;同樣的西安交通大學2017年畢業生在陝西省就業的也只有36.84%,其次去廣東、上海、北京、江蘇等華東地區人數也在估計在50%(2016年為56.94%)左右;可以看出,這些教育強省都有一個問題,大部分畢業生在都要離開省會去華東地區進行就業。

本地好的就業機會不多是主因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基本在中西部地區甚至包括東北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幾乎畢業後都會湧向一線城市和華東地區的趨勢並沒有變。根本原因個人覺得是本地提供不了足夠的就業機會和好的就業環境是根本。中部城市武漢發展在全國來說已經算是可以了,但是每年的本地就業率也就不到30%,說其根本就是本地好的企業太少,好的就業機會匱乏的原因,甚至有些城市的創業環境也值得深究。

就拿安徽合肥舉例,目前合肥三大產業佔比為3.8:50.5:45.7,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城市是很難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的,第三產業的不足直接限制了其提供更多崗位的條件。年末在合肥共有世界500強企業43家,設立外資企業60家(其中大部分還是工廠),好的企業不足直接導致好的人才不願意留下來。

綜上,如果像合肥和西安這些城市要想真正留住人才的話,吸引好的企業入駐才是根本。有好的就業機會才有好的人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各位留言或者關注勇勇雜談壹貳叄。


勇勇雜談壹貳叄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恆古不變的真理。

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在地理位置上有點尷尬,不能說是地理位置不好,只能怪鄰居太強大。雖也屬長江經濟帶上,但與君共飲長江水的大咖太多了,上游有高鐵之心的大武漢,下游是近在咫尺的六朝古都南京,放眼一望則是長三角地區的老牌發達城市蘇杭與大上海,處在強鄰環抱下這實在是有點憋屈。


這幾年雖然合肥在拼命擴展城市規模,但“合而不肥”,在去年的經濟總量上僅處在全國各大城市中的第23位。這就不難理解在留住人才條件上比上述城市的不足之處了。

在2017大學畢業生就業最青睞的城市排行榜上,合肥排在各大城市的第17位。

按說這個成績已經不錯了,還是那句話,鄰居太強大,人才自然就會流向更有發展前途的城市。

在商品房價格方面,據安居客提供的資料來看,去年合肥商品房均價為每平一萬五左右,雖然低於上述幾個城市,但僅比武漢每平少一千元左右。而長沙去年的商品房均價還沒突破一萬元。這樣看合肥的居住成本並沒有明顯的吸引力。

重點來了,畢業生最關心的薪酬:據權威機構調查,在2017各個城市平均薪酬上,合肥僅排在第23位,與其經濟總量排名完全吻合。

大數據時代,我們都能粗略的瞭解一個城市的情況,面對自身現實,如何改善這些不足之處,在挽留人才這一塊,是各個城市的必修課。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並不是你有多強就能留住多少人才,在政策上要對人才有所幫助,在這方面不捨得投資就不要談如何發展,

尤其是自身並不強大的城市,更應該高瞻遠矚,著眼於未來,在人才儲備上必需加大投資力度,整天搗鼓鋼筋水泥玩不出花樣來。


老夢雜談

合肥雖然比不上武漢、蘇州、南京等城市,卻有著其獨特的魅力,何來逃離省會合肥一說?古人云:人各有志!安徽的大學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路,他們出去闖闖對自己有的是好處。
安徽省,中部地區六個省份之一。省會合肥


,經過多年發展已建成具有活力無限的現代化城市。合肥是全省第一大城市,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等金字招牌。

合肥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尤其是產業園區的建設,引入許多企業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提供了眾多就業機會!


民間查訪專員

安徽省在地理上屬於華北與華東地區交匯,地跨淮河和長江,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了明顯差異,主要分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有些類似陝西三秦大地,陝北關中陝南氣候文化各異。


黃山美景

安徽於清朝康熙六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與徽州名第一字為安徽。這就是安徽名稱的由來。同年兩湖區域也一分為二劃分為湖南湖北。

戰國末期,楚國的郢都被秦國攻佔,楚國於是遷都壽春。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後壽春陷落,楚國滅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垓下之戰敗給了劉邦,自刎於烏江。劉邦建立漢朝。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安徽北部鳳陽,安徽南部徽州,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

由於地域差異造成了安徽各個區域發展的及不平衡,安徽雖然近年發展速度很快,但與江蘇及兩湖區域的差距一直沒有縮小,夾在武漢南京之間的合肥在城市規模、城市建設水平、政治地位、經濟規模、收入水平、文化底蘊方面都無法與這兩座城市抗衡。



合肥城市面貌

中國科技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很慶幸他能在幾十年前選址合肥,不僅帶動了整個合肥的科教發展,還讓合肥成為全國三大科技中心,但科技中心需要高尖端人才與經濟實力的對應匹配,這點合肥有些尷尬,俗話說孔雀東南飛,合肥高校培養的學子要麼去了南京武漢要麼去了上海深圳,留不住人才的根本是這座城市的氣質底蘊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可否認合肥在逐步崛起,但地級市省會的城市級別永遠也沒有周邊副省級國家中心城市更具人才吸引力!


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了合肥的未來。合肥加油!


長安財神

我記得我之前回答過一個“安徽為什麼留不住人才”這個問題,今天看到你提的這個問題,我想這兩個問題的性質是一樣的,至於為什麼大學生畢業之後都離開了合肥,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下面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其實說到就業問題,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應該就是薪資待遇和發展前景,我也是在合肥讀的大學,我也發現身邊的同學畢業之後都選擇去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這樣的大城市,真正留在合肥的人並不多。不得不說,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很多並且發展空間很大,其實合肥的薪資並不能跟生活水平成正比,再加上現在合肥整體房價都在一萬多,買房也成了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合肥的房價高、工資低、大企業少,那麼畢業生留在合肥圖什麼呢?所以說出現大部分大學生在畢業之後都離開省會合肥的現象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也還是期待著合肥可以發展的越來越好。


六安事兒

安徽省培養這麼多的大學生離開安徽省會合肥市。選擇到外地發達的城市去就業,這個我感到是很正常的,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正如司馬遷《史記》在《貨殖列傳》文中寫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合肥市長江中路圖片)

我的家鄉安徽省雖然說是人傑地靈,但她處於我國中部欠發達的地區,同時安徽又是農業大省,經濟發展遠遠落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後面,更不如北上廣深這幾個我國一線城市。

但是近年來,合肥為留住人才的能力在逐步增強,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在本省合肥市發展。為了吸引人才,合肥市也是做到嘔心瀝血的。

從合肥市最新出爐的政策表明,只要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包括安居、醫療服務、子女教育、人才落戶、出入境等,引進的領軍人才、高端人才還可享受50萬、30萬元的住房補貼或租房補貼,5年內免費入住高層次人才公寓。即使如此,安徽省培養的大學生卻選擇一線城市就業。因為一線城市高校薪酬普遍較高!

從有關的資料表明,北京市平均薪酬率先領跑全國,居於第一名,薪酬為9118元。上海市平均薪酬緊隨其後,薪酬為8973元,居於第二。深圳市平均薪酬8401元,位於第三。另外,大學畢業生到新一線城市就業卻佔了“半邊天”,它們分別是南京、成都、杭州、天津、武漢、西安、重慶、青島、蘇州、鄭州、長沙、瀋陽等城市。大家看,哪個城市給予薪酬高,大學畢業生肯定往哪跑!

由於新一線城市環境更好、生活節奏稍慢、發展迅猛、新興行業逐步興起,致使其逐漸安徽省乃至全國各地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新寵”。(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圖片)


老師縱觀天下事

其實不僅在合肥,在其他一些城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多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之後都會離開那座城市,而去別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畢竟類似於合肥這樣的城市是不少的,他們大抵把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作為自己工作的首選目標。

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城市,近些年,經濟文化等建設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也吸引了不少人才的目光。但是相對於一線城市的工資水平,福利等,合肥這座城市給人才的吸引力還是不夠的。就我們自身而言,合肥很多的企業有些公司制度是不健全的,比如我們所說的五險一金,有些公司有,有些公司基本沒有,而且有的企業會拖延工資的發放,這樣的現象也是不少的。作為很多的畢業生,他們會感到很受傷;

另外,北上廣的工資待遇也是吸引他們的一個重點。合肥市的薪資水平還是相對較低的。就我們自己周邊,很多的朋友都還是在平均線上線,這樣的工資完全無法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有的還需要養活自己的一家子。很多朋友在上海拿著一萬多的工資,突然回到合肥,立馬工資就腰斬了一半,這樣的工資,完全無法生活;

所以,就目前來看,大城市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機遇,各方面的公司制度也比較健全,很多畢業時都會選擇去那裡打拼生活。


合肥生活通

在地緣上,合肥大學生的異地擇業機會多,成本並不高,信息順暢,嚴格來說合肥也算是長三角城市,起碼也算是長三角邊緣城市,作為中國主要的教育基地之一,每年能培養大量的優秀人才,而這些都成為長三角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蘇錫常等多個城市的人才輸出基地,大量企業都會選擇到這裡來招聘人才,所以合肥大學生的擇業機會多。

而現在交通方便,

合肥到多地的交通鐵路、高鐵、汽車都非常方便,大學生也好還是企業也好,如果想要更好的發展,都願意到對方的城市嘗試,擇業的成本相對來說並不高,比如合肥大學生想要在南京找份工作,可以早晨過去,下午回來,鐵路、大巴都非常方便,相反如果選擇北京、廣州這樣的城市找工作,則成本高,機會難尋找。

長三角城市的招聘信息都會發布到安徽多地的招聘網站或者大型網站上,這些增加了合肥本地人的接觸這些信息的機會,對於想要去外地找工作的合肥本地大學生來說,就業信息相對來說要順暢很多。

地緣有利,為什麼還願意離開,而不是留下來發展呢?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地的經濟發展或者就業前景並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城市,多數方面和周邊長三角主要城市來說,並沒有多大的競爭力,科技創新性方面沒有杭州,上海強大,製造業方面沒有蘇錫常的強大,造成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所以很多頂尖的人才還是原因到大城市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也許是因為經濟總量和經濟形勢發展沒有外面的好,本地的工資水平就很難達到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水平,所以為了追求高工資,更多的人願意到外面去。


浪裡白條小新

合肥為什麼留不住人才?我來說幾句。首先做為安徽人我們必須承認安徽與經濟強省有一定的發展差距。合肥包括安徽以前一直是勞務外出和人力資源和人才輸出中心。眾所周知,安徽省特別是省會合肥市擁有著全國領先的科教資源。合肥,中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國第一個科技示範城市,中國三大科技中心城市之一,中國三大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科技聯盟會員城市,成為世界科學界尖端人才的匯聚地,擁有三個國家實驗室,且即將擁有第四個國家實驗室——量子信息實驗室,國家實驗室數量和北京並駕齊驅,成為中國僅次於北京的創新中心。
然而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合肥市包括整個安徽省都成為了全國甚至世界“人才,人力資源”輸出中心,安徽省成為了全國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省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呢?因為過去很多年來因為安徽經濟相對欠發達,雖與長三角畔臨卻並沒有直接帶來相互直接的融合發展反而在可怕的“馬太效應”下讓安徽成為了最大的“犧牲品”經濟發展與發達省份不斷拉開,人口,資源不斷被周邊經濟強省市虹吸。安徽省甚至在中部地區都一度墊底。


過去合肥雖然貴為華東區域安徽的省會,但即使把她放在長三角所有的城市當中看,似乎有人還是把她看成一個藉藉無名的“小卒”。因為底子薄,起步晚,發達程度與北上廣甚至一些經濟強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知道拋開經濟發展程度和文化方面單從交通方面而言合肥市包括整個安徽省與相領的江蘇,山東等地就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翻開中國高速公路和鐵路就能看出,可謂與江西一樣成為了網友調侃的“環安徽,環江西”,合肥存在感更是比較低。
然而如今但就是這樣的“小卒”短短一二十年時間,合肥以敢叫日月換新顏的雄心,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幹勁、以上下求索創新求變的氣魄,凝眾志、聚合力,推動製造業的車輪滾滾向前。 一座座製造業高峰日漸隆起。 一大批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裝備實現了突破,一大批頗具科技含量的智能產品成為市場“爆款”,一系列頗有合肥特色的智能化實踐享譽全國。“合肥智造”正在急速崛起。 合肥,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佈局於此,從無到有,躍升為“後起之秀”。

這一次, 合肥不僅贏得了高鐵資源, 還贏得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 一、國家委以重任! 合肥上榜全國性高鐵樞紐城市 在上榜的14個全國性高鐵樞紐城市,合肥位列“八縱八橫”重要節點城市第五!拼高鐵,合肥贏了!
近十年來,合肥經濟總量增長3.7倍,財政收入增長4.2倍,本外幣存款額增長4.9倍。經濟總量先後趕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莊、長春、福州、哈爾濱和西安,從中下游躍入“十強”。根據2017年第一季的萬事達卡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報告顯示,石家莊、桂林、南昌、合肥和武漢成為今年一季度人口淨流入量增速最快的五個城市。從2007年至今,合肥常住人口從491萬增長到779萬,增幅達21.6%。 按照這個速度,到2030年,合肥人口預計將突破1000萬,也就是說,接下來合肥每年淨增人口在18萬左右,而做為新型開放科技城市這麼多人口的新融入談何知名度不高?

合肥在許多年裡都保持著低調。然而,隨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理科研究中持續不斷地開闢新天地,這座城市正在進入全球視野。改革開放之後,在“科學的春天”這樣的時代氣氛中,科大聲名鵲起。最初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成就,例如少年班、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比中國在高鐵、電信、超算等領域後來居上做到第一還要了不起,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而在量子計算方面,歐美處於領先地位,中國最近接近了並駕齊驅。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絕大部分都出自科大,或者與科大有合作,科大無疑已經是量子信息研究的國際中心之一。潘建偉、郭光燦、杜江峰等研究組,顯著地提升了科大、合肥和整個中國的出鏡率和國際形象。


合肥在秦漢之前並沒有像西安、洛陽、太原那樣上演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在中國城市中也排不到最前面,但跟外國那些歷史不到一千年、甚至只有兩百多年的城市相比,合肥卻絕對是綽綽有餘。歷史上大部分時間裡,合肥主要是作為軍事要地存在的,並不是經濟、文化中心 以前說起合肥,外界最容易想到的是勞務輸出、叉車、張遼和包公等。 以後說起合肥,外界首先想到的將會是雲集的學者、卓越的基礎研究、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 科學,重新定義了城市的氣質。 科學,創造無限可能!
合肥被列入製造業“國家隊”,國家工信部批覆合肥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合肥以“工業立市”迎來了發展黃金時代,主要經濟指標陸續進入省會城市“十強”,合肥成功實現“逆襲”。目前,合肥在集成電路、光伏產業、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領域保持國內領先。 2018年合肥新增三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42家,佔全省半壁江山,繼續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擁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5家,佔全省83%,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 合肥近幾年的發展,讓合肥的城市競爭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晉升一線城市指日可待。而且未來,合肥的發展將全面爆發,如果今天你對合肥愛搭不理,明天的合肥將會讓你高攀不起。

《論語》有云:三十而立。其實,“立”的不僅僅是人,還可以是一座城市。從江淮小邑到大湖名城,合肥自解放以來、尤其是近一二十年的城市變遷,可謂是精彩非凡。深藏不露型 “屌絲”逆襲。合肥,何肥?是什麼力量,讓這個家底薄弱、長期“不緊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加速、跨越趕超,經濟增速持續領跑全國城市?那就是緊抓科技創新的命脈,敢於突破,從接受中科大起合肥就已經有了打造未來科技城市的魄力和勇氣。
2013年,英國《自然》雜誌權威發佈合肥科研實力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兩年後,合肥再登《自然》雜誌榜單,成為中國十大科研產出城市第五名,超過香港、廣州、杭州。更是提出了到2020年,力爭主要科技創新指標躋身全國省會城市前五位。 合肥,是中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國三大科技中心城市之一,中國兩大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城市之一。合肥是WAT(世界科技城市聯盟)之一 合肥共有各類人才173.3萬人。 專業技術人才86萬人 兩院院士108人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74人 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06人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852人 安徽省“百人計劃”專家113人

安徽省“特支計劃”專家76人 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76人 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325人次 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272人 合肥市“百人計劃”166人 廬州英才79人 專業技術拔尖人才806人 其中包括, 著名的合肥科學島“哈佛八劍客”
在這座島上彙集了一個個專業的科學研究機構 光學精密機械、等離子體物理、 固體物理、智能機械、強磁場科學技術、 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先進製造技術、 醫學物理與技術、循環經濟、核能安全技術 …… 這些都聚集了國內外優秀人才。

合肥和兄弟市相比,特別是和先發地區的上海、杭州、南京相比,產業發展是有短板的,就是第三產業服務業。合肥服務業增加值只有南京的45.9%,只有杭州的41.6%,同時我們作為一個內陸的省會城市,在開放度上面我們也有短板,但是我們也有信心,補齊城市在教育、衛生、養老、公共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短板,讓人民群眾有切實的獲得感。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一顆種子,那麼,安徽、合肥則為這顆種子提供了利於生長的肥沃土壤。   安徽省是首批國家創新試點省,是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皖江城市帶承載產業轉移示範區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合肥市是全國唯一的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國家創新型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聯盟(WTA)會員城市,正在積極創建聯合國全球可持續創新示範城市、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先後被國家批准在股權激勵、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科技金融結合、文化科技融合、知識產權示範、新能源汽車示範、創業創新城市示範等領域先行先試,具備多重疊加優勢。

這一點,近十年在合肥生活發展的人感受最深了! 國家科學中心城市,長三角副中心城市,全國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中國最愛閱讀城市。 英國《自然》雜誌研判分析 合肥基礎科研實力位居中國第三 僅次於北京、上海 這既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突破,參與全球科技競爭合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引進外國人才與新資源彙集合肥的真實寫照。這是個科技創新“黑馬”城市,我們將見證她的“裂變”“雄起”,亮耀全球!
按照經濟發展的邏輯,一個國家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於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這便是人口經濟學家口中的“人口紅利”。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驅動模式特徵顯著,其中以投資居首。按照經濟學“邊際報酬遞減”的有關理論,在勞動力供給不變的前提下,不斷擴大投資,一定程度之後,資本的邊際報酬就會呈現出遞減趨勢——即投入等量的資本,從中獲得的回報卻越來越少。而現如今安徽省特別以合肥為代表人口迴流已經非常明顯。
合肥正式出臺《關於進一步支持人才來肥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未來七年內將拿出超百億元資金,從引進人才、培育人才、創業扶持等多個方面推出多重優惠政策,以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養人”環境,吸引各類人才在肥創新創業。據悉,合肥此次人才資金投入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梯隊。


合肥:博士每年2萬元 對新落戶在肥工作暫無自有住房的博士、35歲以下的碩士、畢業3年內的全日制本科和大專、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我市在3年內按每人每年2萬元、1.5萬元和0.6萬元的標準發放租房補貼(不含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人員)。租房補貼:合肥力度比南京更大些

《合肥市引進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子女接受基礎教育實施辦法》 這些《辦法》中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面向國內外每年重點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推動成果轉化、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其中對於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業領軍人才,合肥也給予不同程度的資助,最高金額達500萬元。 創新型領軍人才分三檔給予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資助;創業型領軍人才分三檔給予5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資助。 頂尖人才資助計劃出臺 獎勵700萬還可低價買房,合肥人才新政的出臺,有望給亟待發展中的合肥增加一波人才紅利,同樣也給人才以實際的經濟支持,在全國各大城市陸續加入搶人大軍之後,合肥也與時俱進,走在政策的前沿,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二線城市為崛起而做出的努力。

很多人說合肥工資低吸引不了人才過來,但實際上合肥對高端人才的追逐在全國是領先的,要錢給錢要房給房,比如一些傑出青年,千人計劃之一,很多城市挖,最終還是選擇了合肥, 就比如合肥長鑫,能讓幾百個臺灣人,韓國人科技人才,背井離鄉來到合肥發展,合肥對這些芯片人才開出了他們之前2到3倍的工資,比如你在臺灣年薪100萬人民幣,來合肥就給你開300萬,物價還比臺灣便宜,所以一年多時間,來了很多人! 另外院士數量也是衡量標準之一,目前的行情是,一個城市如果引進一個院士,大概要花5000萬人民幣,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安徽省院士工作站47家,其中建在企業的院士站31家,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院士站15家,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的院士站1家,集聚“兩院”院士52名。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科學島,位於安徽合肥,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所在地。“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今年1月,集體歸國的8位哈佛博士後榮獲“2017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據瞭解,“哈佛八劍客”工作的科學島上,已吸引各類海歸落戶合肥頂級人才接近五百人。 生活在合肥的790萬形形色色的我們, 幸福程度人皆不同。 許多人為了自己的夢想一直堅守在這裡, 因為合肥是座包容的城市, 他容得下你巨大的理想, 也成就得了你小小的幸福。 這裡有人情味,也有未來、機遇和挑戰, 還有更多追求夢想的靈魂在這裡相遇。


土土街

這是許多大學很多的城市的困惑。其實細細想,原因還是很簡單的。

為什麼不留在大學讀書的地方?

一個城市要想留住人,必須有“足夠多的、合適的工作崗位”。

(1)足夠多的就業崗位

如果畢業30萬人,那麼就必須有30萬個工作崗位。

(2)崗位必須適合大學生

大學畢業生,不太可能去富士康、快遞、餓了麼這樣的企業,去做快遞員。必須是需要一定知識、技能型的工作崗位。而這類工作崗位對應的企業,是有一定要求的。

換句話說,工作職位應該是適合本科生、研究生的,整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必須比較高端。就像大學生就業最多的北上廣深,需要的工作崗位都是知識含量高的。


從這兩個角度看,合肥市也許不具備。那麼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人才必須外流,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幾年,像武漢這樣的教育大省,啟動了“留住百萬大學生”的戰略。在落戶方面零門檻,只要是全國的大專以上畢業生,均直接落戶。

但是武漢市也明白,來了鳳凰,沒有窩是不行的。所以大力招商引資,引進適合大學生工作的企業。高科技企業、金融企業、互聯網企業,已經有20多家大型企業都要在武漢建立華中分公司了。

如果不這樣做的話,留住大學生就只是一句空話,大家還是會去:最需要大學生、崗位數量最多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去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