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20多年前,伊朗裔英国人格法,偶然的机会看了一场北京京剧团的表演,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兴趣,他只身一人来中国学京剧,因为觉得自己的脸像猴子,所以他最喜欢演美猴王孙悟空,几十年如一日,将“王”的角色演得淋漓尽致。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在伦敦与京剧

一见钟情

格法生在伊朗,长在英国,来中国前是一个三维动画设计师。20多年前,北京京剧院在伦敦的一次演出,改变了格法的命运轨迹。

那是一场在伦敦很少能看到的京剧演出,格法说:“它让我震撼了!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演员能有那么多技能,一种舞台艺术可以那么好看,他们的唱腔、身段都令人着迷,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当时,他一点不懂中文,但是凭着做三维动画的经验,他感觉到:“京剧的身段是最美的。”于是,格法到后台跟京剧团的人聊天,然后陪他们上街买东西。很快又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舍弃收入丰厚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学京剧。那时候,格法32岁,一个在中国人看起来完全不适合学戏的年龄。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格法每天都要和十几岁的孩子们一起,从最基本的压腿、踢腿、下腰、拿顶开始练。这对于一个毫无基础的成年人来说,必须有超常的毅力,更何况,格法选择的又是京剧中最难的行当--武生。老师说,他的功夫叫“回笼功”,一天不练就回去了,所以他必须天天练习。格法回忆自己刚刚开始练功的日子,“我的腿天天疼,哪儿都疼,颈椎、腰椎、浑身没劲儿,还老感冒。”但是格法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刚到中国,由于语言不通,格法只能通过意会、手势和老师进行沟通,学习则是照猫画虎一招一式地摹仿。格法为学京剧拜过不少老师,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张鸣禄、马幼年等。“年龄大的都是我的老师。”格法说自己的老师很多,每见懂行的便要跟人家学。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几年的刻苦磨练,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格法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而且对京剧的历史已有一番研究。至于他主演的一出出武生剧目,让人看后更是惊叹不已。在短短的三四年里,他竟把京剧武生行当的几出代表剧目学到了手,如短打戏《三岔口》、《武松打店》,长靠戏《挑滑车》等。1997年,格法大胆尝试,与中国京剧院合作,运用京剧表现手法编排了莎士比亚的名剧《仲夏夜之梦》,在人民剧场公演后引起轰动。

“洋猴”横空出世

演好“王”的角色

学艺4年后,格法开始学习猴戏《闹天宫》,他对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新角色很着迷,每天都比别的学员早一个小时到练功房,还买了许多关于猴子的书籍、VCD潜心研究。因为觉得自己的脸像猴子,所以他最喜欢演美猴王孙悟空。

1999年1月下旬的一天,北京虎坊桥工人俱乐部的舞台上正上演格法版的京剧《闹天宫》,北京京剧院的演员们则为这位“梨园洋猴”担任配角。格法扮演的孙悟空一登场就博得了满堂喝彩。他表演的一招一式准确到位,显示了扎实的基本功,把美猴王“嬉、笑、怒、骂”的神情、心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个武艺高强、狂妄自大却又调皮捣蛋的猴王形象。戏中大段的武打和颇有难度的出手技巧也运用得颇为自如,令人赞叹。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他出演的《闹天宫》获得了国际京剧票友大赛的最高奖“金龙奖”。从此,格法开始了“洋猴王”的生涯。

工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年的功夫,格法已经从一个京剧门外汉,成了圈内颇有名气的“洋猴王”。毕业后,他和一些朋友组织了“国际美猴王团”,在伊朗国际艺术节上获得金奖。

传递价值,在京剧和西方文化之间架一座桥

鲜花、掌声、国内外电视和报刊的多次报道并没有令格法陶醉。他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艺术的精华,他要为京剧的传播、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为此,在各国驻华使馆和外国留学生集聚的地方,格法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或演出,或讲解,大力宣传京剧。

在对京剧越来越了解的同时,格法开始安排自己兼职扮演另外一个角色--京剧推广大使。他说:“我是一个外国人,我来给外国人讲京剧他们更容易接受。”为了让外国人能更好地了解京剧,他把京剧《美猴王》改编成了英文版,而且每次演出他都会找几个普通外国人来扮演戏中的小角色。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京剧这门奇妙无穷、其乐无穷的艺术。

2006年国庆节前的一个星期天下午,在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京剧大师曾经表演过的北京湖广会馆大戏楼,一场特别的京剧正在上演。这是由格法牵头,十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外和几位中国京剧演员一起用英语合演的《大闹天宫》。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舞台上,两个儿童在和一位老师学京剧,而身着戏服的格法则一个人端坐桌前对镜勾脸。几笔下来,一张猴脸初见雏形。在舞台上勾脸,这是中国的观众没见过的。格法用英语开讲,语调空灵而悠远,有点像西方大片里的旁白。他讲到徽班进京、乾隆看戏,讲到白脸曹操、黑脸包公……

他解释说,要让从来没有接触过京剧的人首先对京剧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才好看戏。他说,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英语来演绎京剧的。从他喜欢上京剧以后,几乎是逢人便讲,但是他发现让人理解并不容易。“你让他们看的时候他们特别喜欢,但第二天你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不知道,说看到人戴着黄帽子,打来打去。”这样的情况碰到多了,格法开始觉悟,“即使演的时候打上字幕也没用,因为那里面没有他们的文化,你必须把文化给他们。”于是,格法试图在中国京剧和西方文化之间架一座桥。他想到了用英语唱京剧。

这种形式外国观众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能够理解戏的内容,这让格法很高兴,因为这正是他要追求的效果。格法承认,自己破坏了京剧中的某些东西,但为了吸引观众,他必须要找一个桥,他最终找到的路子就是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

与趣味有关,

是一辈子的事

每天早晨六点开始跟马幼年老师学习练功,下午联系工作,或者去国际学校当老师,晚上去不同的地方演出,或者做义务的京剧讲解员。格法在北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他乐在其中,享受着自己在中国的粉墨春秋。

现在,格法把目光放在了北京,他锁定的目标观众是那些在北京的外国人。每场戏演完了,观众散去。格法到后台卸妆,衣服几乎全湿。

目前,格法的演出是赔钱的,他必须得靠别的途径来维持生活。唱戏之余,格法去给老外们讲京剧,还在国际学校讲英语。“生活要丰富,这方面丰富了,别的方面就不丰富了。京剧是第一,别的是第二。”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格法有一个特别不喜欢别人问的问题,那就是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京剧。“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问题。京剧是高级艺术,是最美的,居然有人这么问我!”他说。“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不懂京剧,这个东西就慢慢地破坏掉了。”格法表露出他对于京剧前景的危机感。他说,他不但要把中国的京剧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还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

“我把最好的时间给了京剧。”格法这样说。格法同样不喜欢别人问他打算要唱到什么时候,他说要一直唱下去,没有尽头。因为他认为,这件事与趣味有关,是一辈子的事。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演好“王”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