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享單車市場看“中國式風投”

共享單車的下半場已然來臨

從共享單車市場看“中國式風投”

今年四月初,據媒體報道稱,共享單車平臺“摩拜單車”以37億美元的總價出售給以團購起家的“美團外賣”;其中,這37億美元中包括27美元的實際作價,12億美元以現金形式,15億美元以股權形式。“摩拜”被“美團”收購也基本宣佈前期亂象叢生的“共享單車”市場進入下半場。

中國的共享單車市場橫空出世是為了解決市民出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自行車作為綠色環保工具有效彌補了地鐵、公交系統的盲點。共享單車的出現不僅引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出行革命,而且引起了風投機構各路神仙的“燒錢大戲”。正是這些風投機構一輪又一輪的燒錢,造成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的一團糟。

眾所周知,共享單車是由當初的小黃車起步,由於其投資門檻比較低,迅速吸引大筆風投資金跟進,就有了後來的“摩拜單車”。然後,隨著各路風投資金的加入,很快演變為“燒錢大戰”,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雜亂無章的堆積在路邊、地鐵口,不僅沒有方便行人的出行,反而對交通秩序造成很大破壞。後來管理層緊急制止,嚴格限制城市共享單車的投放量,該景象才得以緩和。

共享單車不僅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共享單車企業內部管理混亂醜聞也是層出不窮,不斷傳出挪用用戶押金、拖欠上下游企業貸款等問題,然後出現大批共享單車企業的破產。共享單車的種種亂象折射出中國風投機構的不成熟,缺乏孵化意識,只知道野蠻的燒錢、惡意競爭,這隻會造成行業生態惡化,當然也與中國缺乏孕育創新生態的制度大環境相關。

從共享單車市場看“中國式風投”

風投本質上是一種創新孵化生態系統

國內的風投陷入一種誤區,認為所謂風投就是砸錢,價格大戰,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方壓倒東風,然後是勝者獨佔這個市場。孰不知,成熟的風投行為不僅僅給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更提供一套創新孵化系統。企業創新本身並不是一個孤立行為,它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只有把他放在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中才會幸福成長。如果他一出生就被扔進“惡人谷”,成人之後惡人谷只會多一個惡人。企業如果要創新成功,必須是在一個複雜商業網絡中孕育中生成。這個網絡系統不僅要提供企業資金,還要提供技術、資源、服務等,而這些應該是一個合格投行機構的標配。也就是說,一個合格的投行不僅需要擁有強大的資金,更需擁有龐大的人脈資源、專業資源等,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促使初創企業與這些要素形成良好互動,形成一個創新生態系統。

在現實的商業環境中,初創企業的研發風險往往比較大,由於其初創性質,往往得不到周圍環境的信任與支持。在這個時候風投機構就得適時出場扶持,給這個初創企業做背書,以一種隱性的方式告知周圍環境,這個企業我投錢進去了,你放心得為他提供服務吧。其他機構往往是看到有知名投行的加入才會與該初創企業合作,這也是許多初創企業希望自己的第一筆外來資金來自知名風投的原因。

中國風投市場有待完善

當然,中國風投市場的亂象叢生也是有其具體原因的。由於中國資本市場並不完善,結構也不合理,廣大投資人對於股權投資的含義理解並不深刻,總想著三兩年就收回成本。孰不知,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週期一般是在5-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同時,中國風投機構的錢其實也是來自高淨值人群,為了業績的需要,他們往往也希望能夠賺到快錢,這樣既增加自己的收入,又增加自己的名氣,同時吸引更多的高淨值客戶。這就促使著他們帶著“拔苗助長”的衝動去追求能夠迅速取得投資回報的項目。

為了完善這個市場,創新型企業的高管必須擁有相關領域專業知識,且緊跟國際資本市場發展趨勢。同時,深度評估自己作為初創型企業是否適合引進風投資金?即使需要引入資金,引入時間節點、釋放股份與金額要把控好。而風投公司儘量要作為董事和股東會的重要成員進入該初創公司,要對被投資公司的內控、經營決策積極參與,以使其向著更加合法、持續、技術創新、產生效益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