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很多人都知道關於碧螺春的這個段子:一位外地客人到蘇州談生意,當地人用洞庭碧螺春熱情招待。結果客人全程幾乎不碰茶水,回去後告訴別人說“蘇州人真窮啊,連待客的茶葉都是發黴的,不敢喝啊”。

這個故事有好多版本,常被用來調侃不懂碧螺春的外行。故事是否真的發生過不好說,不過至少強調了碧螺春的一個特點:多有白色絨毛,茶湯帶渾濁感。

其實很多名優茶,因為用茶樹的春芽採製,都帶有絨毛(學名叫茶毫):如祁紅、滇紅顯金毫;白毫銀針、白牡丹等顯銀毫;還有黃山毛峰、信陽毛尖等,和洞庭碧螺春一樣顯白毫。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碧螺春的茶毫特徵可能相對更突出一點,所以很多人會把白毫多不多當做是不是碧螺春、或者碧螺春品質好不好的一個標準,結果往往是“只認明前,不知雨前”,花了很多冤枉錢。

其實茶不復雜,也沒那麼簡單。董叔不是專家,不會炒茶製茶,也掌握不來那麼多專業術語,不會講品鑑。只是茶喝得多了,朋友交流得也多了,閒來寫點大白話,分享一些關於茶的實用常識。

又是清明,南窗獨飲。在這個有意義的時節,董叔從分類、特點、儲藏三個方面講講怎麼品飲洞庭碧螺春。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洞庭碧螺春的分類

每年三月到四月初,都是市場上搶購碧螺春的高峰。但在傳統的蘇州人看來,清明以後才真正進入品飲碧螺春的美好時節。

董叔以前說過,原產地的一些山頭,茶農的老茶園四月初才發芽,剛剛適合採製上好的洞庭碧螺春,清明過後才有茶葉量產。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的碧螺春品質才好呢?這要從碧螺春的分類說起了。一直以來,茶葉生產都有兩種分類法,一種是傳統農業的時節分類。一種是現代工業的等級分類。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先說時節分類。

大家都知道碧螺春以清明節前採製的“明前”為貴。現在市場上,一般把明前茶稱為碧螺春,明後茶稱為“炒青”(也有訛傳為“草青”的),連茶農都是這麼叫法。其實這都是前些年市場不斷“時令搶鮮”形成的誤導。

幾百年來,碧螺春在傳統上一直都是按時節分類:清明前的茶叫“明前”,是上品,穀雨前的茶叫“雨前”,是佳品。明前茶和雨前茶,統稱為碧螺春。

如果遇到溫暖的早春,茶樹發芽早,春分前就可採制部分碧螺春,也會稱之為“分前”,那就尤其名貴。因為“分前”不是年年有,也不是誰都能買得到。

穀雨之後,氣溫高,茶形大,絨毛少,採製的茶就叫“炒青”,強調的主要是茶的炒青製作工藝。茶葉的品相沒“明前”和“雨前”碧螺春那麼好看,不過口感厚重,經久耐泡,回甘持久,那才是大多數蘇州人日常喜愛並喝得起的好茶。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再說等級分類。

隨著生產的規模化和商業化,碧螺春開始參考工業生產,進行標準化等級區分。從1959年前的五級九等,幾經調整,逐步轉變為2003年以後的四級五等(特級一等,特級二等,一級、二級、三級)。茶農採製的茶,很多隻用簡化了的一、二、三級分類。而特級的說法,直到1997年才由江蘇省技術監督局通過地方標準制定。

所以碧螺春的品飲,從商品購買角度來看,按等級區分比較靠譜,因為廠商的品質把控比較統一和規範。從文化消費角度來看,按時節區分更有價值,因為這樣比較符合農作物生長的自然規律。

現在的碧螺春市場,其實是用工業的等級分類代替了農業的時節分類,用生產的品控標準引導著消費的品位標準。雖然都和品質有關,但前者強調的是產品的一致性,後者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諧和性。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洞庭碧螺春的特點

通常說來,碧螺春品飲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一嫩三鮮”。一嫩,指的是芽葉細嫩。三鮮,指的是色鮮豔(翠綠中有芽黃)、香鮮濃(清香中有花果香)、味鮮爽(入口微甜,回味清爽)。

所謂的分前碧螺春,更多突出的是芽葉細嫩的形狀特點。兩個字,好看!但是因為芽葉早出,往往發育不足,在色香味方面其實是很難真正體現碧螺春的品質。說碧螺春口味淡,不經泡的,往往是這個原因,也為各類搶市碧螺春的仿製早茶提供了“依據”。

能完整和充分展現洞庭碧螺春名茶特點的,當然是明前茶。尤其是三月下旬到清明前採製的洞庭碧螺春,無論外形、色澤、香氣、口感,整體處於比較均衡的狀態,加上明前茶的產量又不大,所以比較名貴。

雨前洞庭碧螺春,或者現在市場上一般所稱的炒青,外形方面就要遜色很多,白毫還有,色澤偏深,但只要是地道的碧螺春群體小葉種,那就香味依舊,口感更醇。

大多數人都認為碧螺春不耐泡。其實不然,雨前碧螺春的耐泡度和口感均可稱之為上佳。去年董叔曾用日常玻璃杯泡一款雨前三級碧螺春待客,三個小時加水十多次,茶竟然像加了糖一樣,越泡越甜,所有人都驚歎不已。

至於傳統分類中谷雨過後的炒青,其實現在一般廠商和茶農都已不怎麼生產,或者用普通的機器加工廉價賣,或者用這些原料做紅茶了。其實這些茶因為樹種和原料好,買來日常飲用,性價比遠比一般批發市場上的茶葉要高多了。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洞庭碧螺春的儲藏

很多人喜歡嚐鮮,明前碧螺春買來就喝。其實不然,明前或分前碧螺春,上市的時候比較適合送禮或儲藏,並沒有到品飲的最佳時間。

按照行家的說法,剛出產的碧螺春,因為用的是炒青工藝,所以帶有炒制的“火氣”,需要放置半個月到一個月才能“退火”。事實上,碧螺春的炒青工藝通過高溫殺青,保持了茶的內在營養。但新制的綠茶和其它茶類一樣,需要一定時間的存放,茶中的內含物質適當揮發、氧化或轉化後,才能到最合適的飲用狀態。

所以,明前碧螺春,清明過後喝才最有滋味和營養。

洞庭碧螺春拿回來不懂儲藏,同樣會降低它的品質。農耕時代沒電器,都是用石灰封壇來儲藏。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冰箱,茶葉最好是放在冷藏櫃裡,溫度在0-5℃之間(董叔瞭解過,碧螺春廠商用來儲存茶葉的冷庫,恆溫在3℃)),要喝的時候拿點出來裝罐就行。

洞庭碧螺春茶比較嬌貴,沒經驗的人常常不小心把茶放壞了。無論是不經意地放在窗口曬陽光,還是出於珍惜而放在冰箱冷凍(0℃以下)儲藏,都會破壞茶的品質。茶葉泡開之後,茶水很容易發紅,口感悶澀,挺可惜的。所以,大多數人喝洞庭碧螺春,還不如根據需要現買現喝的好。畢竟,茶商和茶農在茶葉存儲方面更專業。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總的來說,洞庭碧螺春是產出越早,芽葉越嫩,白毫越多,品相越好;產出越晚,白毫越少,芽葉越大,但是滋味更濃。所以如果用於送禮或待客,當然是明前碧螺春最佳,如果是日常自飲或工作用茶,自然是雨前茶的性價比更高、炒青更實惠。

無論時節的早晚,品嚐到的都是洞庭碧螺春的真滋味。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茶,大自然給我們的珍貴農作物之一。

中國人延續幾千年的健康觀講究養生,對應時節來喝茶,可以讓我們的身心順著天地自然共生長。

清明一過,春暖花開,大地進入了一年中最富有生機、最絢爛美好的時節。

這個時候,無論在哪裡,泡上一杯地道的洞庭碧螺春,就能真切感受到江南的春天。

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