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对诸葛亮托的是国事,对他才是真正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托的是国事,对他才是真正托孤

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见于正史的《三国志》,也见于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刘备向诸葛亮交代完后事后又专门向赵云交代要他看护刘禅。此事虽不见于正史,但也非空穴来风。

一直以来有人认为赵云不受重用,实则刘备是否重用赵云值得商榷。

赵云在刘备集团里官职一直不高是事实,赵云终刘备之世,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杂号将军,而且也没封侯(直到刘禅即位的建兴元年,才封赵云永昌亭侯。当然诸葛亮也是这一年封侯,但封侯主要靠军功,武将封侯概率高,比如和赵云一时的多有侯爵)。

但是否重用我个人认为不能只看官职大小;也不能说赵云能力有问题。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早起多是担任卫队长角色,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后来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均可圈可点。还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这些都不能不说明刘备对赵云是重用的。

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件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备势弱,往江陵败逃。当时荆州十余万百姓相随,因而行军速度非常缓慢。曹操派麾下精兵骑快马追赶,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危急之下,刘备丢下妻子和孩子,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跑。但混乱中不见了赵云,有人对刘备说赵云一定是投靠曹操而去,刘备闻听直接用手戟打过去怒道:“子龙不会弃我而去。”果然不久,赵云抱着刘备的儿子刘禅,带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回到刘备身边。刘备又惊又喜,要将刘禅摔在地上,并言:几损我一员大将。此后刘备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个守寡的嫂嫂姓樊,姿色倾国倾城。赵范想将她介绍给赵云,但赵云不同意,并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部下劝赵云接纳。但赵云回答道:“赵范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何必如此。”不久之后赵范果然叛逃,因赵云清醒的与其保持了距离,自己毫无牵涉。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原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尚香。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对付张鲁而约刘备进川。刘备入川前,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她从东吴带来的人员也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得知后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获知刘备入川后,派舟船欲接回孙夫人,孙夫人趁机要将刘禅也一并带走,幸亏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中截住东吴船队,夺回刘禅。

刘备对诸葛亮托的是国事,对他才是真正托孤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彻底撕破脸,并进攻刘璋,同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如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办法。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斩,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运送大量的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赵云于是分给黄忠兵力去取北山。但是黄忠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遭到到曹操派出的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一次又一次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

曹军散而复合,赵云突围而出并退回营寨,但此时部将张著受伤,又被曹军包围,赵云又驰马返回突击曹军,并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此时曹军已追至赵云营寨前,部将张翼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赵云进入大营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蜀军偃旗息鼓。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却。此时赵云下令击鼓而出,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掉入汉水中淹死者众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并听取了当时战斗情况汇报,情不自禁赞叹:“子龙一身是胆也!”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取荆州、杀关羽之仇。赵云劝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但已经愤怒上头的刘备不听赵云谏言,执意伐吴,并留赵云督江州。

刘备对诸葛亮托的是国事,对他才是真正托孤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伐吴蜀军大军败于夷陵,刘备由秭归逃回永安,赵云遂进军至永安。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永安宫,临终将刘禅托付给赵云。刘禅继位后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

综合来看,赵云为人谨慎而且头脑比较清醒,作战也算有勇有谋,更是被后世多赞为有大臣之风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尤其《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描写,很多人更是将赵云视为文武双全的忠义英雄的代表,韩国前总统朴槿惠都将赵云当做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从正史和演义来看,刘备识人、知人、用人,都是颇具水准,而且往往有先见之明。

比如他深知张飞的缺点,曾告诫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后来张飞果然因此被部下杀害。

刘备入蜀带的军师是庞统,取汉中带的军师是法正。之所以不带诸葛亮,是因为他深知诸葛亮是相才,萧何一类人物。因而当时诸葛亮主要在后方给刘备搞后勤保障,足兵足食。《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评价诸葛亮:“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刘备临死托孤诸葛亮,还专门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之所以临终还嘱咐诸葛亮这件事,就是觉察出诸葛亮太器重马谡,而马谡如赵括,只是个纸上谈兵的水平(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料到诸葛亮以后肯定会重用马,临死再给诸葛亮打个预防针,只可惜此针无效。

所以刘备自然也是因为太了解赵云才具,让他干更适合的工作。

赵云最适合的工作是什么?

其实陈寿就已指出: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即认为赵云是夏侯婴一样家臣式的人物。

刘备对诸葛亮托的是国事,对他才是真正托孤

《三国演义》中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托孤,其中写道: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这段看出他们的关系---刘备对赵云不单是君臣,而且是故交,对诸葛亮嘱以国事后又专门对赵云嘱以家事。可以说对诸葛亮托的是国事,对赵云才是真正托孤。可见感情匪浅,这不算重用?

以刘备的识人水准,他很清楚赵云的性格和在军政方面的才具,尤其赵云对自己的忠心赤胆,两救刘禅的功绩,因而刘备对赵云刘备是信任和放心使用的,把赵云当做自己的家臣。

位得其人,人尽其才,适才适所,人事相宜,这才是最佳用人状态。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

三十二年后的景耀四年(公元261年),才给赵云定谥号曰“顺平侯”(刘禅是在景耀三年(公元260)九月给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五人追谥,赵云被追谥是在五人追谥后的第二年三月,单独追谥。《云别传》记载追谥过程是:刘禅下诏说:“赵云很早跟随先帝,功劳显著。朕以幼冲之年,经历了路途艰难,依仗他的忠顺才脱离了危险。谥号是用来评议国家元老功臣的,你们议论一下,赵云应该用一个什么谥号。”大将军姜维等人经过议论,认为赵云过去跟随先帝,功劳显著,在跟随先帝打天下的过程中,遵守臣子本分,功劳和付出都是可以载于史册的。当阳长坂坡的战役中,赵云的行为义举,比金石还要贵重。以自己的忠心护卫主上,君主想到是如何奖赏;以礼节和厚赏对待属下,臣子必然是舍生忘死。于是按照谥法,应该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算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