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看,長久溼邪困體對皮膚的具體影響有哪些?

有錢想砸誰砸誰

中醫將體質分為9種,分別為平和質、陰虛質、溼熱質、痰溼質、氣虛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陽虛質。其中,

溼熱體質的成因主要源於先天稟賦,或後天久居溼地、飲食偏於肥甘厚膩、長期飲酒等,其主要特徵為溼熱內蘊於人體內。在8種偏頗體質中,我國溼熱體質佔9.08%,居於第二位。

此體質最主要的皮膚特徵表現為:平素面垢油光,臉總像洗不乾淨,不清爽,黏糊糊的,容易長痘、長痤瘡,膚色偏黃、發暗,油性皮膚居多。比較容易出現的皮膚問題為脂溢性皮炎、痤瘡、溼疹、酒糟鼻、蕁麻疹、皰疹等。

溼為陰邪,阻礙氣機,易損傷陽氣,其性重濁黏滯、趨下,溼邪侵襲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熱證的基本表現是煩躁不安,發熱喜冷,面紅目赤,口乾易渴,大便幹、小便黃赤,舌紅。

長久的溼熱困脾會使得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吸收的水谷津液不足,氣血生化乏源,會影響所有臟腑經絡的功能。如經脈阻塞,身體氣血運化不暢,對外界溼邪的抵禦能力下降,尤其是臥床部位容易受到外邪的干擾,表現為皮膚上可能會出現紅腫、褥瘡,造成溼疹、蕁麻疹等問題。另外,溼邪過重,容易堵塞氣機,氣血無法上榮於面部,會造成痤瘡。

對於痤瘡,中醫上通常可以用具有清熱、祛溼、解表的中藥或中藥提取物,如丹參、金銀花、厚朴、大黃、淡竹葉、松花粉等。


健康養成記

根據中醫理論,風寒暑溼燥火,是六種外在的致病因素,可見,溼邪是外在的致病因素之一。如果溼邪困體,侵及肌膚,容易導致肌膚麻木不仁。如果溼邪侵犯頭顱,多表現為頭重頭痛。如果溼困日久,病邪由表入裡,侵及肌肉筋膜,則會出現肢體困重不適的症狀。如果進一步侵及關節,則會出現關節屈伸不利,酸重疼痛,多出現慢性關節炎。如果溼鬱日久化熱,則會出現關節紅腫熱痛,表現為急性關節炎症,或者痛風。如果進一步發展,侵及骨骼,總會出現肢重骨痛,甚至會出現骨囊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