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情结:黄帝很忙

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情结:黄帝很忙

畅读君:“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一样,都是在清末民初才成为中国人的标签,其目的是反对满清统治。

经学大家刘师培把黄帝轩辕氏视为汉人的祖先,以“黄帝纪年”挑战康有为主张的“孔子纪年”,甚至撰论满族非中国种族的文字。在“排满”思潮的影响下,同盟会成员开始祭祀黄帝陵,把重阳节祭扫黄帝陵,作为同盟会的纲领,以此表示复兴中华民族的决心。

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情结:黄帝很忙

清朝末年黄帝肖像

畅读君:意识形态会根据革命形势而改变。清朝灭亡后,“大汉民族主义”转变为“五族共和”,“四万万人皆出自黄帝”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日本侵华后,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标志。

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情结:黄帝很忙

五族共和宣传画

从1935年开始,清明节成为“民族扫墓节”,拜陵和公祭的主要对象是黄帝。

这与清朝末年开始的“黄帝崇拜”意识形态陈陈相因。

1937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这对唤起全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情结:黄帝很忙

战争年代,对民族的认同感非常重要。

畅读君:时至今日,祭拜黄帝作为一种习俗,虽然它早已抹掉了清末民国强烈的政治内涵,但通过祭拜黄帝,却具有将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的意义。

据悉,4月18日,农历三月三,来自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商会、基金会、宗亲会、同乡会、客家人联合会,将会出席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举行的“戊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嘉宾总规模将近万人。

另外,澳门、香港、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华人,也会在不同时间举行拜祖大典。

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情结:黄帝很忙

畅读君:近百年来,黄帝因民众的意识形态从“皇统”到“国统”而变得忙碌,如今又陷入地域之争,奔波在四方。

陕西黄帝陵从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公祭典礼后,规模一年胜过一年。2006年,河南新郑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黄帝故里”成为该地的一块金子招牌。为彰显各自的“正统性”,不惜拉上社会名流作为台柱。

其实,陕西与河南争夺黄帝的背后,是祭拜黄帝应该“祭陵”还是“祭庙”?

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存在对黄帝的祭拜,大多祀于明堂。直到唐朝中后期,对黄帝陵的致祭正式纳入祭典。根据史料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方飨祭,列于祀典。”这里所说的坊州黄帝陵阙就是今黄陵桥山黄帝陵。

当然,“祭陵”和“祭庙”是同时进行的。但如果就“祭庙”来说,黄帝故里并非是历代帝王祭拜的主流之地,而陕西黄帝陵十足是历代帝王祭拜黄帝的首选之地,尤其在清朝。

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情结:黄帝很忙

清朝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仪式隆重,规模宏大,次数较多。

抛开陕西黄帝陵与河南黄帝故里的“正统性”之争,强化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才是祭拜的关键,在这一点上,陕西和河南均能体现其中的精髓。

黄帝的忙碌也体现中国人对认祖归宗越来越重视,《诗经》有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正是体现在伦理方面,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

在精神方面,古人相信“魂魄”的存在,殡葬制度就是让“魂魄”找到归宿,岁时祭祀,以表不忘根本。

中国人认祖归宗的情结,也是宗教情绪的体现,它不是建制性,而是时刻存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的观念。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姓”到“同村”再到“同胞”的概念演化。就好像歌所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对中国文化、民族的认同,使我们聚集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共同体。

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情结:黄帝很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