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黃帝很忙

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黃帝很忙

暢讀君:“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一樣,都是在清末民初才成為中國人的標籤,其目的是反對滿清統治。

經學大家劉師培把黃帝軒轅氏視為漢人的祖先,以“黃帝紀年”挑戰康有為主張的“孔子紀年”,甚至撰論滿族非中國種族的文字。在“排滿”思潮的影響下,同盟會成員開始祭祀黃帝陵,把重陽節祭掃黃帝陵,作為同盟會的綱領,以此表示復興中華民族的決心。

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黃帝很忙

清朝末年黃帝肖像

暢讀君:意識形態會根據革命形勢而改變。清朝滅亡後,“大漢民族主義”轉變為“五族共和”,“四萬萬人皆出自黃帝”的觀點得到普遍認可,尤其是日本侵華後,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標誌。

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黃帝很忙

五族共和宣傳畫

從1935年開始,清明節成為“民族掃墓節”,拜陵和公祭的主要對象是黃帝。

這與清朝末年開始的“黃帝崇拜”意識形態陳陳相因。

1937年的清明節,國共兩黨首次共祭黃帝陵,這對喚起全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黃帝很忙

戰爭年代,對民族的認同感非常重要。

暢讀君:時至今日,祭拜黃帝作為一種習俗,雖然它早已抹掉了清末民國強烈的政治內涵,但通過祭拜黃帝,卻具有將世界華人凝聚在一起的意義。

據悉,4月18日,農曆三月三,來自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商會、基金會、宗親會、同鄉會、客家人聯合會,將會出席在鄭州市新鄭黃帝故里舉行的“戊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嘉賓總規模將近萬人。

另外,澳門、香港、臺灣、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的華人,也會在不同時間舉行拜祖大典。

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黃帝很忙

暢讀君:近百年來,黃帝因民眾的意識形態從“皇統”到“國統”而變得忙碌,如今又陷入地域之爭,奔波在四方。

陝西黃帝陵從上世紀80年代初恢復公祭典禮後,規模一年勝過一年。2006年,河南新鄭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後,“黃帝故里”成為該地的一塊金子招牌。為彰顯各自的“正統性”,不惜拉上社會名流作為臺柱。

其實,陝西與河南爭奪黃帝的背後,是祭拜黃帝應該“祭陵”還是“祭廟”?

從先秦時期開始就存在對黃帝的祭拜,大多祀於明堂。直到唐朝中後期,對黃帝陵的致祭正式納入祭典。根據史料記載:唐代宗大曆五年,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方饗祭,列於祀典。”這裡所說的坊州黃帝陵闕就是今黃陵橋山黃帝陵。

當然,“祭陵”和“祭廟”是同時進行的。但如果就“祭廟”來說,黃帝故里並非是歷代帝王祭拜的主流之地,而陝西黃帝陵十足是歷代帝王祭拜黃帝的首選之地,尤其在清朝。

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黃帝很忙

清朝對黃帝陵廟的祭祀,儀式隆重,規模宏大,次數較多。

拋開陝西黃帝陵與河南黃帝故里的“正統性”之爭,強化民族的集體記憶和認同才是祭拜的關鍵,在這一點上,陝西和河南均能體現其中的精髓。

黃帝的忙碌也體現中國人對認祖歸宗越來越重視,《詩經》有云:“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正是體現在倫理方面,父子祖孫的血緣關係。

在精神方面,古人相信“魂魄”的存在,殯葬制度就是讓“魂魄”找到歸宿,歲時祭祀,以表不忘根本。

中國人認祖歸宗的情結,也是宗教情緒的體現,它不是建制性,而是時刻存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的觀念。這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同姓”到“同村”再到“同胞”的概念演化。就好像歌所唱的那樣,“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對中國文化、民族的認同,使我們聚集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共同體。

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黃帝很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