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的最早功能《本草綱目》記載“打鬼棒”之用

珠子跟宗教的關係很是密切。無論是佛教、藏傳佛教、道教、天主教還是伊斯蘭教,信徒們都會持有念珠。佛教徒的念珠(又稱佛珠、數珠)是念佛時記錄的工具,唸佛是修行佛道的方法之一,掐捻念珠誦經持咒唸佛,能生諸種功德,這是修行最基本的功課之一。一般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念珠起源的通說。

念珠的最早功能《本草綱目》記載“打鬼棒”之用

念珠的最早功能《本草綱目》記載“打鬼棒”之用

念珠的最早功能《本草綱目》記載“打鬼棒”之用

藏傳佛教"嘎巴拉"

念珠的最早功能《本草綱目》記載“打鬼棒”之用

中原對佛珠的記載,也始於《木槵子經》,據傳東晉(317年—420年)時中原就有譯本。但兩晉時期西域僧侶來華者很多,這些外國沙門(僧侶)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至唐代,佛教大興,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淨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至此,佛珠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續高僧傳·道綽傳》,“人各掐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可以說,唐代以來,中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至清代,甚至官員上朝必佩的朝珠也是從佛珠演化而來,我們在清代的章節裡會專門討論。

藥書記載:

《本草綱目》中有如下記載:「藏器曰」:桓,患字聲訛也。崔豹古今注雲:昔有神巫寶,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木為棒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木為器用以厭鬼魅,故號曰無患,人又訛為木患也。〔時珍曰〕俗名為鬼見愁。

其大意是說有一個叫寶的神巫,能以畫符唸咒召鬼,再用木患子樹棒將鬼打殺。人們認為這種樹為眾鬼所懼,所以稱為“無患” 。由此可見,木患子棒就可以有避邪作用,可作打鬼棒。

木槵子: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喬木,枝葉如椿樹,其葉對生,初夏之季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結實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貫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後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意喻秉承佛陀教誨,無有忘失。

佛說木槵子經雲:

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