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花饃鬧校園 師生同心度端午

邯郸:花馍闹校园 师生同心度端午

學校教師製作的花饃。韓毅攝

邯郸:花馍闹校园 师生同心度端午

師生一起做花饃。韓毅攝

經過專業技師的指導,師生們開始製作花饃,大家用彩泥代替麵粉當作原材料,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不一會兒,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彩泥花饃就呈現在了眼前。三年級的學生溫宇清說:“製作花饃讓她學到了很多知識,並且能和老師們一起過端午節,也很開心。”

邯郸:花馍闹校园 师生同心度端午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韓毅攝

除了孩子們,老師們也從製作過程中體會到了難得的放鬆和樂趣。“製作花饃既讓師生們瞭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讓大家度過了一個歡樂的端午節,大家都很高興!”展覽路小學老師周知說。

據介紹,花饃是中國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 。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曆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元寶人、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巧餑餑) ,形如石榴、桃、虎獅、魚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孃家送“面魚”,象徵豐收;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