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同盟是如何影响二战地缘格局的?

如今在市面上关于二战的作品虽然汗牛充栋,但大都局限在对具体战役和军事将领的研究分析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立足全球视角审视二战,特别是讲述二战爆发之前各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的作品极其罕见。笔者虽能力有限,但依旧希望对这一空白领域做出一些贡献。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在二战爆发前夕建立的苏德同盟对欧亚大陆地缘格局的影响。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聊到了英国设计和推动的“祸水东引”政策。希特勒和斯大林虽然在国内都是非常的残忍和疯狂,但二人在外交领域却都十分理性和冷静。他们面对张伯伦这个算不上什么秘密的战略,自然会思考应对之策。恰在此时,由于希特勒公然毁约,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因此英国国内舆论大逆转,由以前的极端反战突然转变为全民愤怒。张伯伦就是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做出保护波兰、罗马尼亚和希腊等国的承诺(1939年3-4月)。这一举动实属英国巨大的外交失误,同时激怒了德国、苏联和意大利。(波兰和罗马尼亚是苏德共同的目标,希腊是意大利的目标,英国的做法无异于虎口夺食)

在此情况下,德国突然面临来自西边的巨大压力,原本有利于自己的宽松的外交环境骤然趋紧。希特勒刻意打造的“和平崛起”的形象荡然无存。当此之际,希特勒急于与苏联加强联系,摆脱可能出现的两线作战的困局。苏德同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这个同盟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对苏联的巨大让步,将欧洲大格局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苏联。如果是俾斯麦在世一定会权衡利弊,舍车保帅。但是希特勒却习惯剑走偏锋,寄希望于一招封喉。后来的突然攻打苏联也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苏德同盟是如何影响二战地缘格局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苏德同盟的另一个当事国,苏联从中的获益显然更大。苏德同盟的建立,使苏联彻底摆脱了在欧洲的孤立状态,极大地缓解了来自西方的外交和战争压力。不仅如此,在德国的矛头指向西方的时候,苏联可以借机扩张自己在东欧的势力,后来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仅只是瓜分了波兰,还包括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割让给了苏联。当时的各国军政高层普遍认为德国和西方将在法国马奇诺防线附近形成僵持状态。一旦形成此种僵持,苏联既可以与英法一起在背后捅德国一刀,也可以配合德国对抗西方,顺势南下打通印度洋通道,形成真正的欧亚超级霸权(这并非空穴来风,德国地缘政治家豪斯霍费尔曾经构想过这一结果)。关键就要看双方谁的开价高了。总的来说,苏德同盟给予了苏联巨大的主动权,极有可能成为在后之黄雀。

苏德同盟的形成同样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与传统的认识不同,德国和日本虽然是轴心国,表面上是同盟关系。但是二者实际上貌合神离。这种貌合神离的原因,即由于当时盛行的种族主义(希特勒曾轻蔑的骂日本人为“猴子”),更在于二者地理上相隔太远,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日本和德国都希望对方可以在另一个方向上牵制苏联和英美。与德国不同,日本由于军政体制和陆海军之间严重的对立,国内存在着北上派和南下派,更有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休养生息派和青壮派军官们的激进派。可以说,日本始终没有明确的大战略。

德国与西方交恶之后,日本虽作为德国的盟友却始终含糊其辞,不愿意过早的选边站。同时也保留与美英和解的可能。但是苏德同盟的确立,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一个雄踞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和欧洲中心地带的巨大的霸权同盟出现了,全球地缘格局随之剧变。面对这一巨变,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决定调转方向,一改原先亲美的方针,加入到苏德阵营中来。松冈洋右曾明确表示,支持德国不重要,重要的是拉住苏德同盟,立足于此,才能确保美国不会轻易与日本开战。拉住苏德同盟,日本也有可能左右逢源待价而沽。既可以全力打造德苏日联盟,称霸欧亚大陆、肢解大英帝国、孤立美国。也可以向英美要高价,在英美与德日之间搞平衡,把握对美外交的主动权。

可以说,苏德同盟的建立,称得上是二战初期地缘政治格局的一次大地震。使得法西斯阵营和苏联令人震惊的掌握了对英美的战略主动。其中,苏联获益最大。日本也获得了转机。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如同苏德同盟的建立给全世界带来的震惊一样。不久之后,苏德突然翻脸同样再次震惊世界,带来的巨变甚至更大。下一次的主动权再次回到了英美手中。这些都是后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