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种过失不能犯

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种过失不能犯

《群书治要》讲座第20讲05节

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种过失不能犯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随侍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侍于君子有三愆』,这个“愆”字就是当过失讲,这里讲的是侍奉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失。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有德有位的人的通称,就是指才德出众的人,或者是在位的君主。

像年少者侍奉年长长辈,还有侍奉老师、侍奉领导等等,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怎么样才能做好?就像孔子的弟子说的,“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才能够真正做好。也就是说,要在学礼上入手,这个礼就是平常生活的规范。侍奉君子、侍奉有德有位的人与侍奉普通人不同。从哪里做起?就是要从学习礼做起。而这个最起码的礼、最基本的礼就是《弟子规》。所以中国古人上学先学念,“口而诵,心而惟”。必须口里念熟,才能够在生活上随时提醒,在生活的每一个境界之中,都能够时时提起《弟子规》的教诲。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这个就是说,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被称为“躁”。郑康成注解:“躁,不安静也。”君子还没有问你,你就自己先说,这就是犯了心浮气躁的过失。譬如说我们在集会的时候,主席或者主人如果和你说话,这个时候你才可以说;如果没有跟你说话,你就先说了,这就犯了心浮气躁的毛病。如果在座的是自己的晚辈,那就可以随意一些;如果在座的都是长辈,不论何人,没有同你说话,你不问自说,这就是心浮气躁了。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当说而不说,被称为“隐”。“隐”,就是隐匿不尽情实。譬如说君子已经问你了,你就应该把话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如果问你你还不说,这就是犯了隐匿之过。不论是长辈或者是晚辈,如果问你问题,你都吞吞吐吐的,这个也是骄慢。骄慢很容易得罪人,便是过错。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观察到君子的颜色就说话,被称为“瞽”。在《论语集解》周先烈注解上这样讲:“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这个“颜色”就是表示意向,与人说话的时候要看君子的意向而说。

不看君子的意向而说,就像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像我们读《孟子》,孟子说:“王顾左右而言他”。说明孟子在和齐襄王讲话的时候,非常注重察言观色。“王顾左右而言他”,他也就不再说下去了。

这三种过失,不单不能对君子,对任何人都不能犯。但是对于君子犯了这几个过失,就显得更加严重。在这一章里,为什么特别强调“侍于君子有三愆”?

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德修业、学为君子,所以需要见贤思齐,要常常亲近那些有德的君子之人。所以应该常常亲近善知识,向他学习。如果不能够善学,即使有幸遭遇大德君子,不懂得如何应对进退,就会犯下很多的过失而不自知。就像在这里所说的“躁、隐、瞽”,这个就是一般的学人侍奉善知识,善奉君子有德者,经常容易犯的过失,这个就会错失提升德业的大好机缘。

为什么这一章专门对言语来说,而不谈其他?因为我们向善知识、向君子大德来请益的时候,请教的时候,主要是以言语表达。

所以表达的时候要不躁、不隐、不瞽,这样才是侍奉君子之道。

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侍者,或者是学生?那就是要做到安而不躁、诚而不隐、敬而不瞽,这就是《礼记.曲礼》所讲的“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一个人如果有恭敬心的话,这些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

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种过失不能犯

我们再看下一句: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

这一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三《晏子》。这句话讲的是景公,齐景公向晏子问,向晏子询问:『忠臣之事君,何若?』忠臣应该如何来辅佐国君?『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晏子就说了:“国君有危难的时候,忠臣不跟着去死,也就是不跟着国君共赴劫难;国君如果出外逃亡,忠臣连送都不去送行。”我们可以想像,齐景公听到这里,一定是相当地诧异、相当地不高兴,怎么讲这种话呢?

所以,他就故意来问他接下来要说的话了。『公不悦曰』,景公就很不高兴地说了,『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贵之』,国君把地分封给这些大臣,让他们富足,还封给他们爵位,让他们尊贵。你看,国君这么样地爱护,这么样地照顾臣子,怎么还可以是“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所以他就接着说:『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居然能做到我有难的时候,不跟我一起共赴患难,而且我出亡的时候连送都不送,这话到底是何道理?『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晏子就说了:“如果忠臣所给予的谏言被国君采纳了,那么这些危难在一开始就避免了”。像我们刚刚讲到的这个“劝谏”,“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忠臣有智慧,在灾祸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可以防患于未然,甚至稍微有一些迹象,就可以把它弥补过来,把它化解,所以当然是“言而见用,终身无难”。

现在很多的国君、很多的领导者关注的问题是,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我遭难的时候,有没有人肯陪我一起逃亡。这是出于情感,没有理智。一个国君应该想着如何把国家治理好,如果在国家被治理得衰败到这种境地,国君都要逃亡的时候,应该惭愧至极才是。所以你看,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着眼的不应该是情感,而应该是理智。只有智慧才能洞察先机、防微杜渐。这个就是晏子他这么一点,其实也是在提升景公看事的智慧。

他接着说:『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如果臣子为国家所进奉的谋略都能够被采用,那国家自然会很安定,也不会造成国君出逃的情况,那忠臣又何必去送这个国君?『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如果大臣的谏言不被采纳,结果国君有危难了,还跟着去死,那是白白送死,是盲目地去送死。

『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臣子进献了很多谋略,结果君王都不采纳,最后君王出逃的时候还去送他,这样的行为也就是虚伪了。『忠臣也者』,忠臣他的忠在哪里体现的?『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他能够向君王进献善言,能够早一点引导君王看到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迹象,然后去化解。而不愿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这说明忠臣如果真有智慧,不可能让君王跟自己陷到危险里面去。

所以我们看这一段对话,感受到晏子也是非常善巧。他用一个反话让景公很惊讶,接着再讲出这一段道理,让景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劝谏要懂得善巧方便。

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种过失不能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