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種過失不能犯

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種過失不能犯

《群書治要》講座第20講05節

容易犯三種過失:話沒到該說時就說,這就是心浮氣躁;話當說而不說,這就是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就說話,這就是不懂言語分寸,猶如盲人說話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種過失不能犯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隨侍君子容易犯三種過失:話沒到該說時就說,這就是心浮氣躁;話當說而不說,這就是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就說話,這就是不懂言語分寸,猶如盲人說話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侍於君子有三愆』,這個“愆”字就是當過失講,這裡講的是侍奉君子容易犯的三種過失。什麼是君子?君子就是有德有位的人的通稱,就是指才德出眾的人,或者是在位的君主。

像年少者侍奉年長長輩,還有侍奉老師、侍奉領導等等,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怎麼樣才能做好?就像孔子的弟子說的,“博我以文,約之以禮”,才能夠真正做好。也就是說,要在學禮上入手,這個禮就是平常生活的規範。侍奉君子、侍奉有德有位的人與侍奉普通人不同。從哪裡做起?就是要從學習禮做起。而這個最起碼的禮、最基本的禮就是《弟子規》。所以中國古人上學先學念,“口而誦,心而惟”。必須口裡念熟,才能夠在生活上隨時提醒,在生活的每一個境界之中,都能夠時時提起《弟子規》的教誨。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這個就是說,話未到當說時而說,被稱為“躁”。鄭康成註解:“躁,不安靜也。”君子還沒有問你,你就自己先說,這就是犯了心浮氣躁的過失。譬如說我們在集會的時候,主席或者主人如果和你說話,這個時候你才可以說;如果沒有跟你說話,你就先說了,這就犯了心浮氣躁的毛病。如果在座的是自己的晚輩,那就可以隨意一些;如果在座的都是長輩,不論何人,沒有同你說話,你不問自說,這就是心浮氣躁了。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就是話當說而不說,被稱為“隱”。“隱”,就是隱匿不盡情實。譬如說君子已經問你了,你就應該把話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如果問你你還不說,這就是犯了隱匿之過。不論是長輩或者是晚輩,如果問你問題,你都吞吞吐吐的,這個也是驕慢。驕慢很容易得罪人,便是過錯。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沒有觀察到君子的顏色就說話,被稱為“瞽”。在《論語集解》周先烈註解上這樣講:“未見君子顏色所趨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也。”這個“顏色”就是表示意向,與人說話的時候要看君子的意向而說。

不看君子的意向而說,就像盲者說話而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像我們讀《孟子》,孟子說:“王顧左右而言他”。說明孟子在和齊襄王講話的時候,非常注重察言觀色。“王顧左右而言他”,他也就不再說下去了。

這三種過失,不單不能對君子,對任何人都不能犯。但是對於君子犯了這幾個過失,就顯得更加嚴重。在這一章裡,為什麼特別強調“侍於君子有三愆”?

因為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進德修業、學為君子,所以需要見賢思齊,要常常親近那些有德的君子之人。所以應該常常親近善知識,向他學習。如果不能夠善學,即使有幸遭遇大德君子,不懂得如何應對進退,就會犯下很多的過失而不自知。就像在這裡所說的“躁、隱、瞽”,這個就是一般的學人侍奉善知識,善奉君子有德者,經常容易犯的過失,這個就會錯失提升德業的大好機緣。

為什麼這一章專門對言語來說,而不談其他?因為我們向善知識、向君子大德來請益的時候,請教的時候,主要是以言語表達。

所以表達的時候要不躁、不隱、不瞽,這樣才是侍奉君子之道。

如何做一個稱職的侍者,或者是學生?那就是要做到安而不躁、誠而不隱、敬而不瞽,這就是《禮記.曲禮》所講的“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一個人如果有恭敬心的話,這些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

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種過失不能犯

我們再看下一句:

【景公問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悅曰。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貴之。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其說何也。對曰。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謀而見從。終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謀而不從。出亡而送。是詐偽也。忠臣也者。能納善於君。而不與君陷於難者也。】

這一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三《晏子》。這句話講的是景公,齊景公向晏子問,向晏子詢問:『忠臣之事君,何若?』忠臣應該如何來輔佐國君?『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晏子就說了:“國君有危難的時候,忠臣不跟著去死,也就是不跟著國君共赴劫難;國君如果出外逃亡,忠臣連送都不去送行。”我們可以想像,齊景公聽到這裡,一定是相當地詫異、相當地不高興,怎麼講這種話呢?

所以,他就故意來問他接下來要說的話了。『公不悅曰』,景公就很不高興地說了,『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貴之』,國君把地分封給這些大臣,讓他們富足,還封給他們爵位,讓他們尊貴。你看,國君這麼樣地愛護,這麼樣地照顧臣子,怎麼還可以是“有難不死,出亡不送”?

所以他就接著說:『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其說何也?』我對你們這麼好,你們居然能做到我有難的時候,不跟我一起共赴患難,而且我出亡的時候連送都不送,這話到底是何道理?『對曰: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晏子就說了:“如果忠臣所給予的諫言被國君採納了,那麼這些危難在一開始就避免了”。像我們剛剛講到的這個“勸諫”,“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忠臣有智慧,在災禍還沒有形成之前就可以防患於未然,甚至稍微有一些跡象,就可以把它彌補過來,把它化解,所以當然是“言而見用,終身無難”。

現在很多的國君、很多的領導者關注的問題是,在我有困難的時候,我遭難的時候,有沒有人肯陪我一起逃亡。這是出於情感,沒有理智。一個國君應該想著如何把國家治理好,如果在國家被治理得衰敗到這種境地,國君都要逃亡的時候,應該慚愧至極才是。所以你看,作為一個領導者,他著眼的不應該是情感,而應該是理智。只有智慧才能洞察先機、防微杜漸。這個就是晏子他這麼一點,其實也是在提升景公看事的智慧。

他接著說:『謀而見從,終身不出,臣何送焉。』如果臣子為國家所進奉的謀略都能夠被採用,那國家自然會很安定,也不會造成國君出逃的情況,那忠臣又何必去送這個國君?『若言不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如果大臣的諫言不被採納,結果國君有危難了,還跟著去死,那是白白送死,是盲目地去送死。

『謀而不從,出亡而送,是詐偽也。』臣子進獻了很多謀略,結果君王都不採納,最後君王出逃的時候還去送他,這樣的行為也就是虛偽了。『忠臣也者』,忠臣他的忠在哪裡體現的?『能納善於君,而不與君陷於難者也。』他能夠向君王進獻善言,能夠早一點引導君王看到問題的根本、問題的跡象,然後去化解。而不願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難的境地。這說明忠臣如果真有智慧,不可能讓君王跟自己陷到危險裡面去。

所以我們看這一段對話,感受到晏子也是非常善巧。他用一個反話讓景公很驚訝,接著再講出這一段道理,讓景公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所以勸諫要懂得善巧方便。

侍奉有德有位的人,有三種過失不能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