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的公益樣本:從“不要催淚彈”到“科技向善”

社會企業的公益樣本:從“不要催淚彈”到“科技向善”

【聽楊姐說】

從今天開始,大家要關注自己的朋友圈和QQ群,一旦發現有人在非法販賣野生物製品,趕緊舉報!

舉報他什麼呢—— 當然是先點“發佈色情/政治/違法內容”,進去以後找“非法售賣野生物及製品”,一點,搞定,功德無量!

三個切入點

上面說的,是名為“數字營救”的公益項目,之前主要是關注野生象等陸上生物,今年實現了一個突破:擴展到海洋生物。不僅如此,還將把大數據技術用到物種研究上去,從過去靠望遠鏡、紙、筆記錄升級為數據化採集,通過雲平臺管理分析數據,從而制定合理的保護計劃。

這是騰訊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4月20日達成戰略合作時宣佈的項目之一,目的是保護物種多樣性;同時宣佈的另兩個項目則是喚起公眾生態環保意識的“數字地標”,以及培訓生態保護從業者的“數字課堂”,楊姐把這兩個也逐一說說。

“數字地標”這個項目是基於AR技術,通過手機QQ掃一掃,識別線下實體的藝術裝置,呈現出與實景結合起來的數字內容,帶來虛擬互動體驗。

比如騰訊發佈的首批“數字地標”,在QQ-AR互動中讓人們瞭解海洋生物的故事,例如中華白海豚生活在珠江入海口,目前中國僅存2000只;種群數量極為稀少的黑臉琵鷺是深圳市鳥,等等。

社會企業的公益樣本:從“不要催淚彈”到“科技向善”

乍一看,騰訊這個“數字地標”的項目很冷門——中華白海豚、黑臉琵鷺,大多數人聽都沒聽過。但仔細想來,你想要人們保護動物的前提,首先是知道、認識且愛上這些動物。

“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要想在城市生活的場景中喚起公眾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還是需要邁出第一步的。

很多城市都建有知名建築和雕塑,有歷史內涵、文化理念和藝術美感,在AR技術下能讓它們“活”起來,變身為數字內容的新載體,向公眾傳遞理念,不是一件很巧妙的事麼!

“數字課堂”是在“騰訊課堂”的平臺上,用在線教育的方式給中國37萬護林員提供培訓支持,WWF將提供相關內容的優秀課程。

但我個人認為,騰訊要投入的絕對不僅是在線培訓那麼簡單,數字科技在園林保護上將大有用武之地。

要知道,這些護林員發現東北虎都是靠樹林裡安裝的攝像頭拍的照片,包括西南的大熊貓保護地也是用的這種設備。但是,恐怕你很難想象護林員為此付出了多少艱辛,他們只能徒步走山路去取攝像機裡的儲存卡,這就決定了攝像機布點範圍非常有限。而且要考慮省電、省內存的問題,攝像機只能間斷拍攝,拍到就有,沒拍到就漏掉……

未來如果把智能終端、圖像識別和聲音識別等都應用在這一場景裡,很多問題可以高效解決。未來移動終端設備、無人機越來越小、越來越方便,實時傳回信號也輕而易舉,通過聲紋探測、圖像識別就能完整、實時地記錄和傳輸動物信息,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在部署了低功耗的野外震動傳感器之後,護林員也不用再經常去給攝像機充電。

這是什麼——是物聯網!它會將這個世界上的眾多終端都連接起來。

四個連接

必須說,其實“數字營救”到“數字地標”和“數字課堂”的本質,就是“連接”, 騰訊的特長也就是做連接。看看這三個“數字”產品:

一是,連接全球經驗與本地實踐。WWF在過去幾十年裡,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和技術經驗,這些經驗來自全球,而且經歷過不同階段。在中國當下,要解決的生態環保的問題,正是為WWF的全球經驗提供了移植的豐富土壤,這也是捐款買不到的!

二是,連接政府、企業與NGO。生態環保是個系統工程,是需要各方協同參與的。數字課堂和數字營救項目,不僅僅是NGO組織與企業之間協作,背後都出現了國家林業局的政府主體;數字地標項目也是這樣,深圳市南山區提供土地支持,是項目落地的關鍵。

三是,連接數字科技與生態保護。AR技術的應用是一個方面,人工智能、物聯網也是數字科技與生態之間的連接!

AR是現在的熱門技術,它本身也一種新的交互方式,將線上線下無縫連接的功能。虛實結合、互動性強是它的鮮明特色。

物聯網也是一個連接的好方式,未來,護林員很可能都是無人機高手,監測各種空氣溼度、溫度傳感器數據成為他們新的工作方式。這意味著,科技成為自然與守護者之間新的橋樑。

第四個連接是跨越時空的。根據騰訊透露出的目標,他們現在做的一些事,更是要今天做一些播種,期待明天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全人類的環境保護事業中來——這是一種連接了“今天和未來”的事。

科技向善

從我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騰訊公益一步步走到今天,是發生了很大變化的。

最早的騰訊也是自己捐錢,後來開始結合特長做平臺,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但今天的騰訊公益已經成年,不僅僅是連接人與人、人與項目,而是形成了各種新“連接”!

這要基於意識到的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單純捐錢到底能改變多少?

國內的公益越來越熱,單純捐錢出去的機構非常多——但騰訊思考了一個新的問題:捐錢出去,不能僅僅為了得到認同和自我感受良好,更要想想真正對這個世界的改變有多大?

第二,做公益是不是非得要“催淚彈”?比如說大病、教育等話題,非常容易引起共鳴。但放眼未來的公益類型,公眾關注得比較少,比如環保、文化保護,公眾參與熱情度比較低。

騰訊在反思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做公益的特色思路。和WWF合作自然也是這種思路主導的成果之一,其背後的支撐其實是騰訊公司的邏輯和價值觀。

技術到底有沒有價值觀?其實最近業界存在分歧,也一度混亂。騰訊高級副總裁郭凱天說,“科技向善”,很顯然,騰訊認為是有的!

騰訊關注這些問題是從互聯網過度的信息過載、過度社交、過度消費開始的,研究網絡對人們生活深層的改變。

郭凱天分享了騰訊的思考,它帶有很強烈的“自我否定”的勇氣。

首先,技術發展肯定是好的,但是得有一個度——必須讓社會更美好。

其次,“技術到底要不要有價值觀”這個命題與商業利益無法分開——唯一的空間就是你是否會在技術面前,放棄自己的利益。這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還是很具有很大挑戰的。

面對技術對未來的影響和人類的焦慮,無論AI還是大數據,都應該讓人更強大,不能讓人更脆弱。

一個算法可以幫助你學習或者生活,或者幫助你交易,這裡面本身就應該有規則,就應該有價值觀,必須讓人更強大、讓人更獨立、更有尊嚴。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宗旨,在價值觀的落地過程中,要不停地審視自己的技術、產品到底有沒有給社會帶來價值——這亦是一種公益,是比捐錢、捐愛心更難做到的公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