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理解的“公益”

在2020年這個特殊開年裡,如果說問你收穫了什麼,我想應該是“真情”吧。這場始料未及的疫情讓我們這批人再一次見證了什麼是“災難”,但疫情無情人有情,我們無數的醫護人員、志願者、基層工作人員、警察等等等等不懼危險、砥礪向前,甚至有很多人在這場戰鬥中失去了生命,他們用實際行動給大家上了一節“大愛”課程。不知道過了這段時間,大家想起他們還有沒有最初的感動,但我想很多人應該還是對我們的國家、社會、還有同胞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每個人都在盡己所能的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公益”這個詞也屢次在熱搜中出現,向世人傳遞著一份信仰,告訴大家我們都在,我們能行。但這兩天,卻因為“公益”兩個字起了爭執,我無法判定這場爭執的真正意義,還是想從我個人角度來談談我理解的“公益”。

  • 公益的定義。為了防止自己理解過於狹隘,我百度了一下“公益”的相關解釋。公益是公共利益事業的簡稱。這是為人民服務不求回報的一種通俗講法。指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社會公益組織,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不把利潤最大化當作首要目標,且以社會公益事業為主要追求目標的社會組織。公益是個人或團隊組織自願通過做好事、行善舉而提供給社會公眾的公共產品。在這裡,做好事、行善舉是對個人或組織行為的價值判斷;行動的結果是向非特定的社會成員提供公益產品。

劃一下關鍵點:1.不以利潤最大化;2.自願;3.方式是做好事、行善舉;4.非特定群體成員。也就是說,只要符合上述所有行為標準的活動都可以定義為“公益”,而非僅是單一的捐錢、捐物。

我從個人成長的兩個階段給大家講講我的理解吧。

第一階段:大學時期,公益不侷限於捐錢捐物,還有主動的善意的幫助。其實對很多人來說真正的“公益”應該是大學階段以後才有了認識和接觸,因為大家理解的公益很大程度上就是捐錢捐物,這點我也是一樣的。還記得第一次真正重新認識公益這個概念是在大二的時候,學院組織了一次新生心理疏導,本來覺得只是學長帶學弟學妹簡單熟悉新環境,但活動的條幅上標上了公益活動的字眼,當時很是費解,這算什麼公益。但真正融入活動中後,才發現這不是簡單的迎新活動,而是一場心靈的對話。印象較深的就是一個學妹,因為一直是學霸本來能上985那樣的高校因發揮不好而考入我們學校,雖然也是重點院校,但對她來說這是一種恥辱,她用很憤恨的眼神堅定地告訴大家,她想自殺,現在她生不如死。這是出乎我意外的,甚至是震驚的,不敢相信一個簡單的新生活動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大我的師姐很淡定且溫柔地跟她談了人生與夢想,最後她嚎啕大哭,那一刻我知道她釋然了。也在那瞬間我理解了之所以這樣一個小活動打上公益的標籤可能就是向大家傳遞一個概念就是公益還指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

第二階段:工作後,公益不侷限於捐錢捐物,還有善意的影響給人信仰與動力。如果說大學階段是稚嫩的執著,那工作後的閱歷更讓你提升自我認識、拓展個人境界與格局。由於從事基層工作,經常會接觸各種人群,他們在不斷的給與你鞭策與鼓勵,促進你的成長。說個最近有關疫情的真實事蹟吧,疫情來勢洶洶,雖然基層人員也參與一線,但大家還是想多出一份力,特別是看到報道大家捐各種防疫物資,大家都想參與其中,此時便開展了一次僅限黨員的自願捐款活動,而且特意強調不允許超個人能力過多捐助。通知下來後,我們僅用了不到3小時收到了所有黨員的回饋信息,大家第一時間將款項到位,並且附帶所有相應的個人信息表格,可以這樣說,在平常的工作中,這樣的高效率基本不多,但在這個時刻無人遲疑,不感動是假的。最令人感動的是一個離休幹部(離休就是對建國前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戰爭、脫產享受供給制待遇的和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幹部)。老人今年94歲,他不是黨員,而且年事已高,不符合捐款的要求,因為出於各種因素考慮,年紀過大的都不主張他們捐款。可這位爺爺多次要求子女聯繫單位,必須捐款,而且堅定地說沒有國家就沒有他的現在。我們進行了安撫,他個人沒有對單位提出要求,直接對子女進行威脅,若辦不成這件事情他不想吃飯不想睡覺,子女沒有辦法直接拿現金來到單位,知道那刻什麼感覺嗎?詞窮!只有熱淚盈眶!他的舉動讓我們每個人都重新審視了自己,更給我們樹立了新標準,當我們把這件事傳達到相關的集體、個人時,每個人都對信仰有了新的認識。這樣的舉動的影響力,我想已經超越了捐款捐物本身,這樣的義舉算不算是一次真正的“公益”,我想這就是公益!

公益如海納百川,汲取各種力量達成共益。它是一種善舉,一種盡己所能的善意,如果說它涉及名利,但凡做了公益都會有名的,最簡單的感謝信不也是一種名嗎?誰又脫的了呢?所以不需要爭議,只要你符合了公益的基本要求那不管何種方式都是有意義的公益,如果你還不理解,請詳細閱讀公益的定義!

(文筆有限,望大家多批評指正,新手不會排版)


談談我理解的“公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