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作秀?做了公益還捱罵的中國企業們

“作秀”的企業公益?

如今,企業做公益,在百姓眼裡是個頗為尷尬的存在。

公益=作秀?做了公益還捱罵的中國企業們

一則街訪視頻中,當被問到“你認為企業為什麼要做公益?”時,很多人的回答是“為了作秀”,或者“為了宣傳自己”。

為什麼企業做公益會給公眾留下這樣的印象?

下面的案例說明,“企業做公益是為了作秀”,這種說法不全是空穴來風。

某企業放出消息,承諾捐款20萬給希望小學,但在捐款儀式上,轉賬金額被爆出僅有2000元,至於剩下的款項,企業在捐款儀式後拒絕支付;

某貿易零售集團將“食品銀行”公益項目引入廣州:把臨近保質期的食品作為慈善捐贈品,送給孤兒孤老。敬老院的老人說:“天氣太熱,有些酸奶和麵包已經變味兒,吃完好幾個老人都胃疼”。

除了“作秀”引起的聲浪,其他關於企業公益的負面消息,也常出現在民眾眼前。

公益=作秀?做了公益還捱罵的中國企業們

近日,某相聲演員突發腦出血,妻子在籌款平臺發起募捐,由於該家庭在北京有房有車,此事一石掀起千層浪,引發公眾對於公益籌款平臺審核機制的討論;

不少觀點認為,這是“窮人在幫富人治病”——究竟是平臺鑑偽機制的不規範不完善?還是籌款人有意為之?亦或者兩者都有,輿論對此爭論不休。

如果說中國企業做“Made in China”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那公益事業的水平大概也只在鄉鎮及格線。

我們也很委屈,錢花了,還要捱罵……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曾說:“在中國做公益,是非常艱難的,比當初我創建招行,還要難很多倍。”離開招行後,馬蔚華投身公益,做了壹基金的理事長。

造成這種困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眾的不理解、質疑,甚至謾罵;

公益=作秀?做了公益還捱罵的中國企業們

希望工程幫助了很多貧困學生,讓他們好好讀書,從大山中走出來,改變了人生。但一個值得銘記史冊的公益項目,質疑聲音從開始就此起彼伏,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曾表示:希望工程六年才打贏了誹謗的官司。

公眾對於企業做公益總是幾近苛刻;

不管你捐還是不捐,捐多還是捐少,你都是自帶原罪。捐了就是作秀,不捐就是沒有企業責任心,捐多了就被懷疑在洗錢,捐少又會綁架:撈那麼多錢,才捐這麼點?!

“萬通六君子”馮侖就深有感觸:你逼我捐錢,那不是跟強姦我一樣嗎?

公益=作秀?做了公益還捱罵的中國企業們

當年王石要求萬科員工捐款不超過10塊錢,“成了萬科歷史上最大的危機之一…任何人都可以上來踩一腳”;

再看“定下一個億小目標”的王健林,就算萬達一年捐款7.7個億又怎樣?企業公益似乎自帶“社會好感屏蔽器”,成了一場費力不討好的無用功。

這其中的矛盾和癥結,或許在於過時的企業公益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

做公益的更多姿勢,依然需要探索

如何承擔社會責任,企業需要新的思路和創新,來看看一些值得借鑑的做法。

微軟提供了名為 Seeing Al 的人工智能輔助視覺系統,幫助盲人看到東西,還打造了一套名為“回家”的人工智能搜索系統和應用程序。利用微軟認知服務中的人臉識別接口,幫助找回走失兒童;

直擊人們心中柔軟部位的公益,就是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用自己的技術或者服務改變世界。

蘋果公司每年都給美國的學校大量捐贈iPad、Mac電腦等來輔助教學。一方面,這些東西確實是教育機構的剛需,另一方面,蘋果在做公益的同時,將學生們都培養成了蘋果的潛在用戶。做公益的同時推廣了自身品牌,做了好事還順便賺到了市場。

你是個成熟的企業了,應該學會做正確的公益了

在做公益上,中國企業已然到了“而立之年”,它們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或許應該逐步邁向成熟,讓善意用最恰當的方式發揮價值;

事實上,的確也有更多的企業同行者,懷抱著善意和熱情持續探索新的方向;在此推薦中國益公司願景演講:看看公益大咖眼中,企業的社會責任之路,如何走得更順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