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肝义胆,沧州侠客大刀王五,他跟霍元甲齐名

侠肝义胆,沧州侠客大刀王五,他跟霍元甲齐名

沧州名人植物园大刀王五铜像

沧州名人植物园中,南排靠东的位置有大刀王五的铜像。他是近代著名的武术家,侠客,大家最熟悉的是关于他和谭嗣同的交往故事。很多的故事经过加工后编成了电影,使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关资料显示:王五本是回族,原姓白。父母早逝,后被一王姓镖师收留改姓王,后纳为女婿。后来支持谭嗣同等人变法,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人被杀。大刀王五冒险为谭嗣同收尸,被传为佳话。下面根据本人收集的部分资料对大刀王五进行简要的介绍。

王五小的时候,跟肖和成学习武术,有一定的功底。后来,为进一步深化,希望找到一位更高的名师指导武术。当时沧州当地武林界最出名的当属双刀李凤岗。

李凤岗,沧县人,清道光、咸丰时期著名武术名家,因精通拳术、器械,尤其善使双刀,被武林人士称为“双刀李凤岗”。

李凤岗自幼跟叔父李冠铭练习六合拳,14岁时已精通六合拳门的各类拳术、器械。后经著名镖师戴四爷介绍进入天津镖局。 17岁时遇到关外高僧挑战,以棍斗刀,一招将其击倒,名扬天津城。一次,镖师们在饭堂吃饭,齐声要求李凤岗演练双刀。他推辞不过,就答应了。看看饭堂里有一堆土豆、辣椒、茄子,就说:“我耍起刀来,你们拿这个一齐往我身上打,看看怎样。”李凤岗持双刀在院中站定,四五个镖师双手抓了土豆、茄子、辣椒等,站在院旁, 喊一声,“打”后,便一齐将这些东西扔向李凤岗。再看李凤岗只见刀光,不见身影,土豆、辣椒、茄子像雨点一样打来,都被一一砍落在地,竟没有一个沾着李凤岗身体,众镖师这才真正佩服。后来李凤岗走南闯北,与人交手无数次,从未失镖,“双刀李凤岗”之名,不胫而走。

中年时,李凤岗回到沧州,开设“成兴”镖局。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闻名。

王五求学,多次遭到拒绝。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五不负师父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

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9月27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使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此更加强烈。

大刀王五之死: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现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

当年王五在北京颇有威信,众人赠有“德容感化”和“义重解骖”两块匾额,挂在门的东西两侧,后来院里的人搭建房屋,匾被取下来当了床板。门前原来有个轩豁空场,高高飘扬着源顺镖局的杏黄大旗,现在已经被公厕占了大半个地方。据说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进了炼钢炉。

无论如何,大刀王五是沧州近代史上当之无愧的名人,他侠肝义胆行走江湖,为朋友不惜生命,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是沧州人民的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