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說《道德經》|人世間的“為”是可疑的,故意的,因而老子反對它

白岩松说《道德经》|人世间的“为”是可疑的,故意的,因而老子反对它

本文轉自公號“豆瓣時間”,內容是白巖松先生在烏鎮文化大講堂上的精彩講演。今天推送的是中篇。明日推送下。

“為無為”,別刻意,順其自然。

——白巖松

“為無為”,別刻意,順其自然

接下來回到他的“事無事”和“為無為”,所以無為不是不為。人世間的“為”是可疑的,故意的,弩著的,以百米衝刺跑長跑的為和功利的為,所以老子要反對這種為,他強調的是“為無為”,別刻意,順其自然。

說到自然的時候,這個自然大家不僅僅要理解成大自然,比大自然還要大,是自然萬象這種概念,所以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還不是最高的,道法是整個世間萬物運行的這樣一套規律。

你看“為無為”,他在說給統治者聽,他要強調民主,這裡有無數個類似這樣的語言。比如說他會去強調你當領導的,最高的領導分成四等,最高的領導什麼,大家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排第二類的呢?受人尊敬,第三類的害怕他,第四類的是罵他。你想,老子很高,他覺得只知道有這麼一個人運轉有序,制度化、常態化,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他這裡在強調某種民主的精神。你越使很多的勁,越會產生一種反作用力。他擔心的是當有一天老百姓都不怕死了,你還能拿死去管理他,嚇唬他嗎?民不畏死,你怎麼辦?當然在那樣的封建王朝的時候,在戰國時代他看到太多這樣的東西,所以他是民主的倡導者。

接下來說《道德經》是反戰的最早的意識,我們找世界的典籍,像老子如此明確反戰的有多少?老子在《道德經》裡強調兵者不祥之氣,打仗不是好事,萬不得已打了,勝利了,悄悄的,別出聲完了。他說如果勝利了還以為美,美了還高興,那是因為你高興在於原來你是個喜歡殺人的人。所以他說兵者不祥之氣,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結果他還有一個比喻,和平年代馬奔騰在原野上,戰爭年代馬死在戰場上,他以此來比喻戰爭永遠是糟糕的。最牛的能不打仗就把這個事解決了是最好的,你說他是不是一個反戰主義者。

很多類似這樣的東西,所以你回頭去了解的話,他把我們今天很多倡導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的東西,他全從那個角度去解讀過。當你說大好的時候他在強調小,當你強調剛強的時候他在強調柔弱,當你強調我要上,他強調的是我要下,他說大國以下,越下越能夠完成真正的上。當然你不要把它理解成是一個功利的後黑學,老子不是這樣的,他是道德的角度上去強調。

當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時,醜就出現了

拉拉雜雜給大家列出了一個懵懵懂懂的、一個道德經的混沌的狀態,接下來可能拿一些條款再跟大家慢慢去聊。但是請注意,我覺得《道德經》就是這樣,一個條款它拿白紙黑字寫的,第一歷朝歷代經過考古發現了很多變化,補一些字,到現在它的版本也不是明確的,就這個五千字就是對的了,不是,還在變。另外不同的人觸碰它感受是不一樣的,另外相同的人不同的年齡觸碰它感受還不一樣的。

當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醜就出現了,這是第一階段,有道理,老子太會說了。

白岩松说《道德经》|人世间的“为”是可疑的,故意的,因而老子反对它

第二階段是當天下都知道美為美的時候,這本身是一種醜。天下流行紅裙子,全中國的女孩全穿紅裙子,這個時代太醜了;最初的時候覺得軍裝好看,全國人民皆軍裝,覺得海軍的衣服好看,全國人民皆海軍,它已經不是美了,變成醜了,這是第二階段,發生了一次變化。

第三階段,突然開始感受老子更深的含義,當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時候,斯醜矣,醜開始出現了,但是你要思考這個醜是真的醜嗎?我發現找了很多工作不是他想要的工作,而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美,但是在我看來它正在誕生著一種醜,是對立面造成的。問畢業想去哪?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真好嗎?我在中央電視臺呆了這麼多年了,我覺得我這只是在工作,這是工作的平臺,你說就一定是最好的地方嗎?不好說。中央電視臺怎麼還調走那麼多人,還抓起來不少呢。但是這個時代一個相當大的對我們內心世界的挑戰又跟這句話有關,就是所有人都在塑造那個美,於是把另一些美塑造成醜。

這句話還有“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難道不是這個道理嗎?我們在追隨的和去追求的很多東西,不就是因為別人說它好嗎?而並不一定是我們內心真的認為它好。這種局面是醜,是不善,還是善和美?這是這一個時代非常讓人擔心的東西。我們正在強化某些東西,所以今天作為政協委員我的一個提案就是關注雙一流更要關注非名校。

教育部部長在兩會的新聞發佈會當中有一句話特別容易引起全國人民的誤讀,我得替他解釋解釋,別把鍋揹他身上,但是那句話特容易引起誤讀。他談這句話的時候說我們用於雙一流高校建設的費用只佔對高校經費的2%,大家過來就說了,國家對雙一流沒投入那麼大,才佔2%。部長沒深度解釋,他一個新聞發佈會寸時寸金,學校就拿走20%了,更不要說地方補的那些,而雙一流學校只佔我們全國高校的10%都不到,怎麼能是2%呢?這2%哪來的呢?增量部分,又拿出2%是專門用作雙一流高校的建設,所以千萬不要誤讀成我們給雙一流的只有2%。所以各位如果按照部長說的,全國給高校的投入每年是一萬個億,2%是多少?200個億吧?北大、清華一年的經費就這麼多錢,一個學校。所以知道貧富差距了吧?所以這句話別誤解,部長沒說錯,但是由於沒有深度解釋很多,容易解讀錯。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所以你回頭看道可道非常道,這麼句讀,我首先強調一下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對的,但是像遊戲一樣同樣符合《道德經》正常思維,因為它所有的事情都是正反看的。

我個人認為《道德經》你要記住十個字非常重要的話,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什麼意思呢?他說道是什麼?道的運行是什麼樣的模式?他說都是從正到反,再從反到正的運行,反者道之動,春天完了是夏天,夏天完了秋天,秋天完了冬天,冬天完了之後,冬天都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冷熱的交替。人也一樣,生老病死,大自然萬事萬物都這樣。

白岩松说《道德经》|人世间的“为”是可疑的,故意的,因而老子反对它

所以首先老子強調反者道之動,道的運行是從高向低再去高再去低,從熱到冷再去熱再去冷。但是請注意後五個字,弱者道之用,就是說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急風暴雨般的變化,而是緩慢的變化,但是反者道之動是改不了的,它用非常緩慢的一種運行方式完成著道的這種運行,你心裡一下就踏實了。

所以對我來說相當重要的支撐是,遇到所有的煩心事我都知道,這是不是最煩的?快奔好的方向去了,我越是糟糕的時刻,越內心平靜,越是別人認為你幸福,你得到很多的時候,我越有巨大的不安定感,因為你知道它即將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邏輯。

上善若水與無用之用

接下來簡單的講一下上善若水,還是最強調的水最像道,因為他解釋了一下,大家寫字上善若水,就不接著寫了。其實老子強調的意思是,上善若水,先定個調,然後接下來要去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你看到沒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然後呆在別人不願意呆的地方,它已經幾乎近乎於道本身了。它後面也解讀了很多,其中有一個我後面再解讀,包括攻打敵人,什麼有形的武器,堅硬的武器往往難以奏效,最後水擊潰了對方,為什麼?因為水很難改變水的形狀,它永遠保持它自己的形狀,但是它擁有一種從高補低,善利萬物,不爭,讓我呆在哪都OK,這樣的一種概念。

有的時候對於我來說《道德經》還改變我,關於你去做無用的事,我現在更多的是在做無用的事,那天有人問我白老師你閒暇時間讀什麼書?我的回答是對不起,我是讀書的閒暇時間做點主持。看似逗悶子的一句話,但是我現在越來越認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的事情是什麼,有用和無用是什麼樣的關係,在別人眼裡往往都是白老師您主持節目的時候是有用的,所以只要我不是穿西裝的時候就覺得不太適應。可是西裝對於我來說是工作服,我天天穿工作服幹嗎?但是在別人的印象中是你有用的情形。

有用和無用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對我來說曾經也一直在困惑。所以你發現現實生活中大家一直願意做有用的事,主要是三個,能掙著錢的,能出了名的,能升了官的,剩下的就沒用了。名片一拿過來,這個名片有用,將來孩子升學能找著他,留著,這個名片沒用,撕了。拿過來這個名片,這個名片有用,將來要找投資,這個名片沒用,寫書法的楊葵,撕了,沒想到人家越賣越貴。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的,老子在這專門講很多東西。比如說天地之間有點像風箱,如果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燒爐子的風箱,他說天地之間就是大風箱,空的,你只要動,它產生的動力是無窮的,永遠能夠產出。真有道理,你想想風箱就是一個空,在空的過程中通過運動,永遠能產生動能。

接下來他又舉了幾個例子,當然我翻譯成白話文了。杯子,什麼杯子?瓷杯子,玻璃杯子,我們都在強調它的性狀,玻璃杯子,青瓷杯子、紫砂杯子等等,但是老子說的這個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紫砂,不是青瓷,不是搪瓷,不是玻璃,而是它圍出來的空。

比如說我們這個禮堂,我們現在在強調張永和設計著清水混凝土的吳大羽美術館,明年開館了,那個是誰設計的,那個是誰設計的,等等等等,他說一個建築你看到的是門窗牆頂,他說這一切對於這個建築來說是沒有用的,圍出來的空才是有用的。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他舉了很多例子之後得出結論,有則以為利,無則以為用。你看到的東西是有則以為利,但是你看不到的東西才是可用的東西,利用這麼來的。

我平常更多的時間都是在看書,聽音樂,跑步,跟朋友聊天,發呆,但是我所有你們認為有用的時光,全來自於我做無用事的時候所積累的東西。我經常看著看著書20多分鐘突然發現已經飛到無數地方了,你總會誕生很多創意。我覺得這個國家要想有創造力,一定得有點閒錢,有點閒人,有點閒時間,沒有這三閒很難。接下來從看的角度來說知識產權的保護,容錯的社會機制,還有官不能決定創新怎麼走,處長決定著院士的經費使用,這事一定不靠譜。

所以有用和無用是什麼樣的轉化,現在的中國人相當大的問題是放在有用的事的時間太多了,由於我們沒有大量的時間去做無用的事情,創造力、想象力相當貧乏。當然我說這是對我的啟示,我更有勇氣去做很多無用的事。

為腹不為目

再一個,你怎麼看待生命,真把自己看的那麼有用?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五百年的一個朝代,歷史書上半頁,一個人呢?你究竟要完善你作為這個人的一撇一捺真正有用的,還是別人看你有用的部分你把它放大,你就真有用了?這個回頭再說。

包括第十二章的,昨天葵爺也在談這一點,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就是說色彩一多了,人們就什麼都看不見了,聲音一混雜了,耳朵就聾了,味道太複雜了,最後你的嘴就吃不出什麼味道了。他說聖人是為腹不為目,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聰明的人是為實在的內容,而不會為表面上的東西。

白岩松说《道德经》|人世间的“为”是可疑的,故意的,因而老子反对它

我在來的時候裝兩瓶酒,我就覺得當時自己一樂,我覺得現在幸虧我是逐漸的在變成為腹不為目的人,包裝很好,有草酒兩個字,裡面還有說明書,按照我過去的習慣肯定得帶上包裝。後來仔細想明白了,跟實在的兄弟姐妹喝的東西,不需要那些外在的東西,後來把包裝一撤,變成兩個小瓶裝行李箱裡,直接提著就來了。

這只是為腹不為目的表象,現實生活中我們相當多的人活在為目不為腹的現實中。別人能看到的是我願意去做的,我究竟舒不舒服不考慮,但是別人能看得到,那你不是在委屈自己嗎?

第十五章還有一句話,其實《道德經》有很多重要的詞,像其中有一個靜,安靜的靜,寧靜的靜,其中有一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的,他說汙濁怎麼辦?靜下來就清了,你從河裡撈一瓶水,往那一放,開始水相當渾濁的,放10分鐘之後水清了。我們現在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像一瓶水一樣,每天給自己放十分鐘,讓它清涼一會兒,靜下來,他說靜為燥君,你平常的煩燥靜能管它,更重要的是來自於這句話,當渾濁的水靜置徐清,靜一會兒就清下來了。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但是我又反向為什麼不同意?很多人說老子是無為的,是消極的,沒有,他到處體現他的積極,只不過他的積極和大家強調的不一樣,他在強調怎麼永遠有安定感,安寧感,這是大命題,或者叫安全感。他反而強調的是不斷的緩慢的一直在動,動就會新生。

原來老子以前就那麼現代,人家所謂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動中求靜,一下子中國的儒釋道互相影響。比如說儒家裡也接受了很多道家的原理,道里有很多佛的東西,佛也接受了儒和道的東西。比如說人間佛教在臺灣的慈濟就有一個理念我非常喜歡,他說現在的人就應該求得動中靜和忙中閒。

你看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現在太忙了,等我哪年退下來徹底安靜下來,死才能徹底安靜下來,沒有我們以為的等我忙完這段就靜下來。人這一輩子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做到動中再靜,忙中有閒。說我徹底閒下來您退居二線了,或者被撤了,或者退休了,且不適應,我找點事幹吧,真閒下來反而壞了。

所以你看老子在強調的是,永保安寧的方式就是徐徐的,慢點的一直在動,不斷的有新的東西在生長。我覺得這不就是動中靜,忙中閒的一個重要的原由嗎,所以真要放棄的是我得閒下來,我得靜下來,除了死亡,除了退休好像找不到這樣的事了,而死亡和退休一定不是你想要的。所以怎麼在這種辯證法的過程中去理解。

我以前不理解,我採訪季老的時候問季老,您要參加很多的會,煩不煩,你知道季老怎麼回答嗎?季老哎呀我有很多文章還真是開會時候起稿的,這個耳朵進去,那個耳朵出來,稿成了。這叫動中靜,忙中閒。

我過去也經常有這樣的時間年輕的時候不懂,逮我去開各種各樣我不願意參加的會,然後焦慮,最後時間照樣浪費掉。突然有一次,可能也跟看《道德經》和其他的有關,我作為家長代表,哪敢不去,北京東城區教育大會,前面輪流要講話,我作為家長代表要在3/4處發言,不叫講話。

那天我就不再是這種煩燥焦慮的心態,我是特安靜的聽每一個老師,每一個校長講的東西受益匪淺。還有我的同事,我教給我的畢業生的研究生,他是做播音的。當時在晚間新聞報道實習,我知道有些同行看稿子只看技術性的準備稿子,這塊挑起來,這塊落下來,內容是不關心的。結果我提醒那個孩子,那個時間你也是要付出的,如果你認真看技術和內容,十年時間你會遠遠拉開同行不知道多少距離。

我教給了他一些方法結果同樣在那個過程中他看很多內容,慢慢他對這個世界開始有了更加清晰的瞭解,同樣的時間有的被浪費掉了,有的卻成為有用的東西,這就是徐徐的在動,就會有不斷的東西在生長,你在該動的時候讓自己靜下來了,只會讓時間浪費掉,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觸。

接下來他談到比如說知識分子,或者現在的讀書人。第十六章裡頭我覺得我是慢慢讀懂它的邏輯,什麼邏輯呢?它叫“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然後就不會出問題了。什麼意思呢?知常容,這個可以有兩種解讀方法,第一如果你知道萬事運行的規律,你就會變得包容了,知常容。

第二個意思就是知道的越多越容易包容,但是這個邏輯線條是很有意思的,這個邏輯線條是什麼呢?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當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了,越容易公正的人就越該當領導了,真會當領導的人就會跟天結合了,但是天就跟道結合,一旦你是按照規律運行,就會久。他是從知一直到久,用糖葫蘆的簽字串在一起了。而一旦你能做事,按照規律做,一直做的是久的事,你就不會有任何其他的危險了。

所以這一個邏輯線條為什麼要看書,我在帶著我的研究生逼著他們必須看書,我認為沒有任何其他的捷徑,除了看書我們還有什麼其他的優勢,你又不是富二代,其實核心就與這個有關,看多了就會包容,因為你知道的多了,知道的多了就會包容,什麼事都見過,不會再千奇百怪,包容了就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領導力了,不一定當領導,然後才會久,任何一件事才會長久,知識是跟這個連在一起的。

遇到人生中痛苦的事怎麼辦?

第二十三章裡有一個我經常說心理按摩,給大家心理按摩,扛事,遇到表揚,遇到挫折遇到人生中痛苦的事怎麼辦?

我研究生抄完《道德經》以後我讓他們選十句你最喜歡的話,結果就是二十三章裡面的話“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很有意思。狂風吹不了一宿的,暴雨鋪天蓋地的下不了一天的,接下來他就給你解答了,狂風暴雨誰幹的?老天爺乾的,連老天爺都不能讓它長久,更何況人?

我認為在現代心理的撫慰和調試和人生的漫長的路徑當中,這一個章節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你能夠堅信這一點“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你就會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扛過去。

坦白的說,我是很為某些荒唐年代裡頭遺憾的,一方面不該有那樣的時代。第二,如果我們那些大家能稍微再忍耐一段時間就會過去,因為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但是很難。

昨天晚上聊天的時候我們還說,我說人一輩子想要成事或者被敗事,恐怕就是三個因素,第一大勢,第二,你和什麼樣的人接觸,你遇到什麼樣的人,第三個,你自己的性格,缺一不可。一個人成或不成,站起或跌倒,勝利或慘敗,恐怕都是這三條共同在起作用。

有的人大勢不好,遇到的人也糟糕,性格好,能夠化解。你看我遇到丁聰老爺子我就知道,這老爺子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會站起來,跟我樂樂呵呵談當初被派到黑龍江養豬的事,摸著我的肩膀,巖松啊,我養豬是我們那最肥的。你知道他一定能走過來。

他後來重病做手術,我去看他。結果你知道老爺子衝我第一句話是什麼嗎?哎呀巖松可好了,一直想減減不掉的肉,這一個手術都給我減下去了。你看,這個東西對他所起的這種,性格對他的幫助。

包括我採訪啟功老先生,啟功老先生跟我講一件事,有一天心臟疼,可能就是他們說的心絞痛吧,我睡不著,我就起來寫遺書,寫著寫著睡著了,為什麼?因為沒什麼可寫的,睡著了。你說大家之大,這何嘗不是一種大。

當然,遇人不淑,遇到的人也起重要的作用。你比如說神了,現在很多人大家不顯,說烏鎮都忘掉了中青旅在這,老總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但是他跟我講貢獻的時候充滿著某種偶然,大勢,首先這種休閒產業要起來了,接下來性格是聰明的,他又遇到了合適的人,上廁所都能遇到這的書記,原本就打算在這呆幾分鐘,後來吃了一頓飯,逐漸就成了烏鎮了,就成了我們今天呆的地方。大勢,遇到人,成事了。

但是反過來,當你有某些大勢不好,遇到不合適的人,你自己原本性格有問題,也應該從知識和哲學當中去彌補這些東西,當你去多唸叨唸叨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再想想飄風驟雨誰幹的,老天爺,天都不讓它長久,更何況人乎。

反過來這句話還可以再延伸,任何以運動的方式來搞事的事都長不了,對嗎?回頭看歷史,我覺得過去到現在為止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曆朝歷代進行的改革沒有一次持續這麼長時間的,那就是因為你回頭看王安石,或者看很多的變法全是運動,而且跟人產生很大的分歧。但是這次改革是從最基礎的根基,從人性,從我們失敗的教訓到逐漸把它制度化、立法、市場制度的確立、修憲等等一路,它不是急風暴雨的運動,而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推進,這一點很重要。所以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你可以去想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既有個體的,命運的,又有時代的。

附:烏鎮文化大講堂

“‘烏鎮文化講堂’落戶烏鎮有著深遠的意義。”作家楊葵說,烏鎮人文底蘊深厚,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烏鎮已成為世界的焦點。

白岩松说《道德经》|人世间的“为”是可疑的,故意的,因而老子反对它

洞察心靈,提升覺知

生命是一場創意之旅

共享生命之美|滋養內心的力量

保持獨立精神|對自由一探究竟

白岩松说《道德经》|人世间的“为”是可疑的,故意的,因而老子反对它白岩松说《道德经》|人世间的“为”是可疑的,故意的,因而老子反对它

掃碼關注我們

10W+道友一起踏上向內探索的旅程

上篇:白巖松講《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