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身边的黑衣宰相,虽在佛教,却能指点江山

如果说起明朝最牛的和尚,那绝对非朱元璋莫属。说到第二个牛气的和尚,很多人估计就不知道是谁了。


朱棣身边的黑衣宰相,虽在佛教,却能指点江山

他身披袈裟,口朗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却又交通王侯,策划兵变,指点江山,觊觎权柄,是货真价实的政客。他最擅长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作为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谋士,他在帮助燕王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以其超人和智谋,立下了赫赫功劳,又呕心沥血地著书立说,尤其在文化巨著《永乐大典》的编纂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这位神秘的人就是遁迹佛门的智谋和尚姚文孝。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三十四岁以前,是在苦难深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元朝统治下度过的。他十四岁被度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虽然身为和尚,却师事道士应真,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姚广孝少年即十分好学,又极聪明,善于写诗。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诏,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于礼部考试。姚广孝被选送应试。由于才学出类拔萃,考试结果名列前茅。本可授于官职,但姚广孝不愿受官封,仅接受僧服之赐。

公元1382年八月,马皇后死,明太祖朱元璋命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姚广孝因此与燕王朱棣结交。朱棣和道衍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史称: 帝(指明成祖朱棣)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阵,然帝用兵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朱棣身边的黑衣宰相,虽在佛教,却能指点江山

姚广孝既功为第一,故成祖即位后,位势显赫,极受宠信。先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公元1404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祖与语,称太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命他蓄发,姚广孝不肯;赐予府第,姚广孝皆不受。而仍然常常居住僧寺,虽冠带而朝,但退朝后,仍着缁衣。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功高巍巍,权倾当世的和尚。   

姚广孝的一生与袈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大有奥妙的。他从十四岁开始穿起袈裟当和尚,但一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交接王侯,策划密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种积极用世的行动是与佛家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他口念佛经而用心时政;身为和尚,又从师道士。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看,完全不象个和尚,不过是身披袈裟的政治活动家、谋略家。但他当和尚的决心却坚如磐石,不可动摇。在夺取政权以前当和尚,借以掩护其密谋活动,自然十分方便,而又完全有必要。在夺取政权以后,政治上飞黄腾达了,他仍然坚持当和尚。甚至于朱棣命他蓄发而不肯,赐其府第宫女而不受,俨然是一位虔诚的和尚。这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岂不相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姚广孝终生当和尚,只是他不能中止的高明策略而已。是和尚遁入空门、超脱尘世的形象,使他辅佐燕王起兵夺权的一系列谋划和政治军事活动,得到最有效的隐蔽和伪装,得以顺利而完全地进行。在燕王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处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姚广孝具有十分清醒的政治头脑,不能无“狡兔死,走狗烹”之防和功高震主之惧。明太祖朱元璋曾大杀功臣,以巩固皇权。明成祖会不会效法其父,姚广孝不得而知。他不能不未雨绸缪。姚广孝坚持不脱袈裟,其微妙概于此也。这正表现了他超人的智谋。他继续当和尚,表明他对权势的超脱和没有政治野心,使他的权势反而更牢固,又能安度晚年,得以善终。   


朱棣身边的黑衣宰相,虽在佛教,却能指点江山

姚广孝在成为达官贵人后,除了继续当和尚,还有一点高明之处,就是不蓄私产。他曾因公干至家乡长洲,乃将朝廷所赐金帛财物散予宗族乡人,自己不留积蓄。这与历来巧取豪夺、营殖家产的封建官僚不啻有天壤之别。  

姚广孝不立家室,不营产业,他把精力转向文化事业,并作出了建树。明成祖下令重修太祖实录,即以姚广孝为监修。他又与当时的大才子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大受成祖的褒美。《永乐大典》是最珍贵的古代文献,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前后有两三千人参加编撰,用了六年时间方才完成。共有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字数达三亿七千万。大部遗失,现存仅714卷。姚广孝参加纂修《永乐大典》,是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姚广孝在学术思想上颇有胆识。史称他:“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以至召致儒者的鄙视。在儒家思想统治和禁锢着人们头脑的明代,像姚广孝这样敢于诋毁批判儒家的人是不多见的。   
朱棣身边的黑衣宰相,虽在佛教,却能指点江山

姚广孝以谋略才智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终其一世深受成祖宠信。成祖往来两都,出塞北征,皆以姚广孝留辅太子,从镇南京。以八十四岁高寿故去,赐葬房山县东北,命以僧礼隆重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