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初步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使我們看到加強這方面研究和探 索的緊迫性。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不僅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研究的反思,而 且也是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這為今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指明瞭 新的研究方向。在反思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從學科構建基礎、概念內涵、學科定位、研究對象、 學科體系以及與相關學科的關係等方面,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

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初步思考

(1)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基礎

第一,教育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提供理論基礎。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 教學情境中主體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變化機制、規律和有效促進策略的學科m。實質上就是探 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心理學問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教育心理學已經突破傳 統的研究領域,延伸到德育、美育、體育等領域,形成了德育心理學、美育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 分支學科,以專門探討在這些領域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教師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心理健 康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理所當然應該使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心理健康教育 課的“學”與“教”,揭示其中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學”與“教”也必然會 成為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發展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心理健康教 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兩種發展取向。教育學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學體 係為框架,探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原則、理論、課程、教育模式、途徑與方法等基本原 理;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強調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依據個體的心理規律實施心理健康教 育,不僅解決個體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要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無論是教育學取向的研 究,還是心理學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條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質的教 育思路和模式。無論哪一種研究取向,都不否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為了有 效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須落腳在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學生、教師在心理 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初步思考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呼喚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首先,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 國不少學校結合本校的實情形成了_套有效的教學模式,並認識到開展課程教學、學科滲透 教學的重要性。在教育部相關文件中明確要求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對課程教學提出了 要求。其次,目前中小學都普遍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高校則普遍設置系列課程。課程教學 已經成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再次,為了探索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實效性, 不少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展開了研究,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熱點。 這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構建。最後,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養和發展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專業化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掌握相應的課堂教學技能,避免課堂教學空洞地成為心理健康知識的普 及和理論的教育。這都需要我們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的研究。

綜上所述,有必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學科,揭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學”與“教” 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和有效促進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