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想做好精品電商生意,小米有品還需要更懂生活

品電商改過兩次名。從"米家有品",到"有品",再到"小米有品",前綴的變化透露出兩個訊息:作為小米新零售生態的一部分,它仍然需要主品牌背書;作為精品電商平臺,它越來越獨立壯大。一年多時間,有品團隊從最初的15人,增長到如今的300多人。

36氪專訪|想做好精品電商生意,小米有品還需要更懂生活

負責這項業務的高子光自稱是一個典型的職業技術人員。他以前的米特也是一支純粹的技術隊伍。去年年底,Lei Jun宣佈了一個小範圍的組織結構調整,將把產品業務部門與物聯網團隊分開。高子光擔任生態鏈部副總裁,電器產品部總經理。

它承載著小米拓展業務邊界的雄心——從自營移動電視到生態鏈中的平衡車,再到銷售床墊的平臺。在"同心圓"的小米招股圖標中,產品位於外圍,負責銷售最長的尾部產品。從這個角度看,有些產品可能是小米最激進的"部門"。高子光說。

他面臨的挑戰是堅持小米模式的核心,比如提供低成本的商品和高效的供應鏈管理,打破工程師的思維慣性,平衡技術與生活的關係。銷售或氣氛是個問題。高子光最近的一個問題是,團隊成員在描述補給眼罩時也會談論參數和材料,這是"過於簡單"的。

高子光告訴36氪,衣服和鞋子都很快,沙發桌子和椅子在預期的產品中是很好的,但是小的鍋碗瓢盆不快,這表明他們的用戶仍然是做出重大決定的人中的大多數。在吸引女性用戶方面,產品正在嘗試更多的方式,比如建立一個新的內容團隊,並作為一個"一級部門"。

在商品的擴張中,實踐是利用原有的生態連鎖企業來開發和發展消費類,滿足新的非生態連鎖企業,並投資於優秀的人。在過去的一年中,一些產品已投資超過10個消費品企業,包括服裝,紙巾和床上用品產品。

高子光說,他們比僅設計的ODM模型更具參與性,他們更可能與供應商合作開發一些原始類別,例如適合兒童使用的自動泡沫手機——有一些技術,但仍然是日常必需品。

這對新的速度有多大的影響。SKU數現在達到了3000,而高自光的小目標是在年底將其擴大到5000以上,這將極大地幫助他完成雷軍設定的目標,雷鋒每年都在業務開始時加倍。

今年5月,一些產品在南京開設了第一家專賣店。接下來,我們計劃在一線城市開設一些品牌體驗店。但無論是millet家族作為銷售渠道的擴大,小米都需要謹慎的論證。

競爭越來越激烈。網易,也瞄準精品電子商務,不僅領先於它的步伐,而且在其業績增長迅速。根據網易的2017財報,網易的整體淨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7%。另據報道,網易2017年嚴格選擇營收增長8倍。網易現在是SKU的1萬以上。

近日,高接受了36氪採訪,並就如何複製小米產品和產品突破進行了討論。談定位和競爭

36氪:小米招股書中,雷軍提到了小米硬件綜合淨利率不高於5%這個指標。有品和這個指標相關嗎?

高自光:不相關。這個數指的是小米或者米家品牌,是自營的產品。有品採用的是電商平臺的佣金模式,收入就是毛利。

36氪:但是為用戶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也是有品的目標?

高自光:沒錯。有品的誕生並不是說我們想做一個新的精品電商這麼簡單,本質上是我們在思考,小米這麼多年在做什麼,小米模式能不能影響更多人。

36氪:你認為小米模式的核心是什麼?

高自光:還是那句話,"感動人心,價格厚道。"感動人心是指產品本身做得好,價格厚道是我們賺到合理的產業利潤,這個合理不只是說總成本50,我只賣55,而是怎麼樣讓這50塊錢只是商品的核心成本。這就需要減少中間環節,提升商業效率。

36氪:以有品為例,你們怎麼保證性價比?

高自光:首先我們根據成本定價的,給你留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但是隨便定是不能的;其次會參考行業定價,即使你加價不多,但是你把很多費用攤進去還是高於行業水平了,也不行。另外進有品的渠道只有一筆不高的進駐費用,但沒有營銷費用,不用買流量。你銷量越好,展示的機會越多。

36氪:你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把自己定位成品牌,你剛才說有品是平臺,你認為對能力的要求差異在哪?

高自光:本質上還是不同。小米從第一天就是做自營的硬件,做IoT就變成投資生態鏈企業了,做到生活消費品的時候,模式又不一樣,變成平臺了。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在考慮,怎樣讓原生的團隊有很強的動力,把產品做好,否則只能靠制度。但制度只能保證面上的東西,深層次是靠團隊的願望。

五年前我們做物聯網,就考慮如果每個產品都自己幹,比如手環一個部門,空氣淨化器一個部門,任何一個部門在小米都是邊緣部門,因為小米主業不是它。0到1肯定沒問題,但怎麼持續進化呢?缺乏動力。但今天,華米已經上市了,它手環做不好,它就死了。我們每個生態鏈公司都是一樣的。

36氪:這個邏輯也延伸到了有品。

高自光:是的,我希望你把最好的產品拿來,且持續迭代。我們會保留供應商自己的品牌,有品品牌做背書,企業的動力一定更足。如果你小米有品品牌往上一扣,人家就是ODM,你要哪個我給你哪個。

36氪:這些產品,有沒有一些突出的特點?招股書裡有一些關鍵詞:和小米設計理念相若、高性價比、簡約時尚。

高自光:除了這些,有品其實很強調研發和產品的獨創性,比ODM模式拿幾個樣兒來修改下設計,還是要深入地多。畢竟小米是一家很酷的,年輕的科技公司,我們想照顧好一面科技、一面生活。泡沫洗手機、給小孩用的小無人機,都屬於這種。

談生態鏈和流量

36氪:按照小米的招股書,今年一季度有品的sku有2700個,這其中有多少來自生態鏈企業,多少是非生態鏈的?

高自光:目前是一半一半。從去年到現在,非生態鏈的比例在上升。如果這家企業表現的好,我們還會投資。

36氪:通常都是佔小股嗎?會不會要求獨家供貨?

高自光:20%以內。一般會約定在一個時間段內,只上我們的渠道。

36氪:去年接受36氪採訪時,你說消費品的供應鏈比手機,電子產品簡單很多。但過程中,有沒有一些超出你預期的難度?

高自光:確實有一些變化。我們最早是找了比較多的中小型企業合作,看重的是研發和運營能力,你是不是有創新的想法,去定義一個產品,不太看重製造能力,因為製造總是能找到工廠的,或者小米也能幫到你。但是今年,我們更願意跟行業的隱形巨頭合作,製造業的冠軍。

36氪:這類企業中有很多上市公司。

高自光:有些即使沒上市,營業額也很大。我前兩天才接觸到一家做高端鞋面料研發的,一年50個億。出口在下降,內需在增加,這些品牌背後的企業願意走向前臺。

36氪:它們會有哪些劣勢和優勢?

高自光:它們過去就是接訂單,缺乏創新性,但也逐漸開始吸收一些年輕的互聯網隊伍,做轉型。優勢在於,有品的規模已經比去年大很多了,企業的備貨壓力變大,對企業資金要求變高,還需要機動能力強,能馬上追貨,萬一出了問題,賠償能力也要強。

36氪:備貨壓力大到了什麼程度?

高自光:很多品類沒有幾千萬的週轉的貨量,已經轉不動了。

36氪:目前有品都是依賴自然流量的嗎,為什麼幾乎不做投放?

高自光:一個是我們的商品數擴張不敢太快,所以流量買進來也不太可觀。二是如果大規模做廣告,一定會把成本轉嫁給用戶。

36氪:不打廣告,你們靠什麼解決流量問題?

高自光:小米的手機對於我們獲取新用戶還是很有幫助的,尤其是手機新品,多少用戶來搶。再一個就是通過單品,爆款,讓大家慕名而來。包括智能音箱小愛同學、小吉洗衣機、洗手機都是引流產品。

36氪:聽起來還是過去小米和米家擅長的品類。生活日用品表現如何?

高自光:在我們想延伸的領域裡,衣服、鞋子起得很快,家居類的沙發桌椅也很快。但是小件的鍋碗瓢盆不快。我們的用戶群還是偏大件決策,說明女性用戶還是不夠多。

36氪:去年你接受採訪時就說希望提升女性用戶佔比。所以進展有些慢嗎?有品的app從視覺和運營上似乎都比較偏男性化。

高自光:這是個雞和蛋的問題。如果滿屏擺了小女生的產品,銷售就會不夠,如果都擺電子產品,氛圍又不夠。只能慢慢調,理想水平是行業平均的男6女4。有品的團隊裡小米早期的工程師比例是偏低的,這是把雙刃劍。生活消費品可以少些工程師思維,但還是要有科技和酷的感覺。

談目標和小米生態

36氪:去年有品團隊有個組織架構的變化,從IoT拆分出來了。這個拆分的意圖何在?

高自光:主要是解放我的精力。原來IoT我也在管,現在就不管了。

36氪:雷總對有品的期待是什麼?

高自光:每年保持一個良性翻番的發展態勢。

36氪:事實上過去的表現怎麼樣?

高自光:這兩年都超額完成任務,不止翻一番。

36氪:這個速度總體還算穩健?

高自光:取決於我們上新品的速度。因為我們不是直接去找工廠做採購,所以商品擴充的速度是線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