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艳代表:发展古村落非遗文化,带动村民脱贫

雷艳代表:发展古村落非遗文化,带动村民脱贫

雷艳代表

去年两会期间,雷艳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接受过《北京周报》的采访。当时她提出了保护古村落文化的建议。她认为,古村落保护应以人为载体,对于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她通过自身力量,以微众筹的方式向社会各界筹集了100万元资金,并将其投入到保护家乡有千年历史的岜梭芦笙场。

“我们已经在贵州的多个古村落做了多个文化公益项目,通过芦笙场建设、蝴蝶妈妈脱贫计划等平台,推动我的履职向纵深发展,”雷艳说道。

依托芦笙场的建设和非遗平台的搭建,当地古村落的各项发展都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从前当地没有多少游客,而今年春节来看芦笙节的游客已经是人山人海。以前,斗牛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传统活动。现在已经吸引了很多城里人自驾游前来参与。当地人也开始经营民俗客栈。随着当地旅游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们开始返乡就业。“因为他们在我们的村寨里看到了商机,”雷艳说。

雷艳表示,这些年,在人大代表履职过程中,结合她自己的工作,她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文化自信也更加自觉。贵州,作为民族聚居大省,有17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沉淀了大量的民族民居文化,光民族村落和古村落就有5000多个,而依托古村落传承下来的各种手工、歌舞、饮食和建筑文化,在城乡交往和互动中得以创新、进入城市,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巨大力量。

在去年的媒体开放日现场,雷艳通过三张芦笙场的照片分享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苦和乐。“今天不用再带照片了,而是实物,三组小实物,给大家讲三个小故事。”雷艳说。这也是她当选本届全国人大代表要继续向公众介绍和推广的。

雷艳代表:发展古村落非遗文化,带动村民脱贫

雷艳呈现的第一件实物是苗族刺绣的发箍。这是当地修建芦笙场的苗族阿妈和奶奶们一针一线绣的。“在当地,只有对自己的女儿才会亲手给她做刺绣。”雷艳说。

第二件是手工刺绣和银饰结合的文创产品。这是雷艳和当地的扶贫企业舞水云台一起发动家乡苗族妇女,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生产出来的民族创意饰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欧美市场。“我们正在依托这些平台,推动三千绣娘参与‘蝴蝶妈妈’妇女脱贫计划。”

第三组实物是一张双面绣的绣片,绣的是当地民族同胞的生活状态,上面展示了芦笙、七星结、斗牛等图案,代表着当地群众振兴乡村的热切期望。“这组画面表达的是我们苗族同胞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雷艳说,古村落保护将开启新的任务,通过古村落振兴计划,她将继续书写作为一个人民代表的责任和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