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豔代表:發展古村落非遺文化,帶動村民脫貧

雷豔代表:發展古村落非遺文化,帶動村民脫貧

雷豔代表

去年兩會期間,雷豔作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接受過《北京週報》的採訪。當時她提出了保護古村落文化的建議。她認為,古村落保護應以人為載體,對於正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她通過自身力量,以微眾籌的方式向社會各界籌集了100萬元資金,並將其投入到保護家鄉有千年歷史的岜梭蘆笙場。

“我們已經在貴州的多個古村落做了多個文化公益項目,通過蘆笙場建設、蝴蝶媽媽脫貧計劃等平臺,推動我的履職向縱深發展,”雷豔說道。

依託蘆笙場的建設和非遺平臺的搭建,當地古村落的各項發展都得到了一定的推動。從前當地沒有多少遊客,而今年春節來看蘆笙節的遊客已經是人山人海。以前,鬥牛是老百姓自娛自樂的傳統活動。現在已經吸引了很多城裡人自駕遊前來參與。當地人也開始經營民俗客棧。隨著當地旅遊業越來越紅火,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青年們開始返鄉就業。“因為他們在我們的村寨裡看到了商機,”雷豔說。

雷豔表示,這些年,在人大代表履職過程中,結合她自己的工作,她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文化自信也更加自覺。貴州,作為民族聚居大省,有17個少數民族世居於此,沉澱了大量的民族民居文化,光民族村落和古村落就有5000多個,而依託古村落傳承下來的各種手工、歌舞、飲食和建築文化,在城鄉交往和互動中得以創新、進入城市,其產生的經濟價值,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巨大力量。

在去年的媒體開放日現場,雷豔通過三張蘆笙場的照片分享了非遺文化傳承的苦和樂。“今天不用再帶照片了,而是實物,三組小實物,給大家講三個小故事。”雷豔說。這也是她當選本屆全國人大代表要繼續向公眾介紹和推廣的。

雷豔代表:發展古村落非遺文化,帶動村民脫貧

雷豔呈現的第一件實物是苗族刺繡的髮箍。這是當地修建蘆笙場的苗族阿媽和奶奶們一針一線繡的。“在當地,只有對自己的女兒才會親手給她做刺繡。”雷豔說。

第二件是手工刺繡和銀飾結合的文創產品。這是雷豔和當地的扶貧企業舞水雲臺一起發動家鄉苗族婦女,將傳統與時尚相結合,生產出來的民族創意飾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遠銷歐美市場。“我們正在依託這些平臺,推動三千繡娘參與‘蝴蝶媽媽’婦女脫貧計劃。”

第三組實物是一張雙面繡的繡片,繡的是當地民族同胞的生活狀態,上面展示了蘆笙、七星結、鬥牛等圖案,代表著當地群眾振興鄉村的熱切期望。“這組畫面表達的是我們苗族同胞對美好明天的嚮往。”

雷豔說,古村落保護將開啟新的任務,通過古村落振興計劃,她將繼續書寫作為一個人民代表的責任和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