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呷哺呷哺為什麼會陷入"轉型受困"危機?原來,他們為了應對海底撈的競爭壓力,推出了主打高端消費的子品牌"湊湊火鍋"。現在兩年過去了,其結果究竟如何呢?

◆◆◆◆◆

亟需彌補的發展漏洞

呷哺呷哺是在1999年成立的,但最初這個帶有閩南特色的單人小火鍋發展卻並不順利。到了2003年非典爆發,乾淨衛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呷哺呷哺這樣一人一鍋的形式才開始受到歡迎並持續走紅,順勢開了多家分店,打開了全國的單人小火鍋市場。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根據年報顯示,呷哺呷哺的業績自2014年上市以來一直處於穩定增長的狀態。2017年再創新高,營業收入年增長高達約32.8%。

雖然業績看著很可喜,但是呷哺呷哺卻也有亟需彌補的發展漏洞。它們的門店集中開在北方城市,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地區的門店共有553家,佔比高達73%。南方的門店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南方人表示根本沒聽說過呷哺呷哺。

◆◆◆◆◆

推出湊湊挑戰海底撈

呷哺呷哺以單人火鍋的形式贏得了快節奏都市人的歡迎,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體驗變得更加重要。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海底撈在門店加入了美甲、擦鞋等貼心服務,讓消費者擁有了一個非常舒適的用餐體驗。所以不少消費者稱海底撈比起賣火鍋,更多的是在賣服務。

定位中高端人群的海底撈生意如此火爆,讓一直秉承著"廉價快捷"理念的呷哺呷哺倍感壓力。於是呷哺呷哺推出了"湊湊火鍋"力求轉型,對抗海底撈。

從消費水平來看,呷哺呷哺人均在50元左右,海底撈則是在100元左右。在火鍋界來說,海底撈的人均已經算很高的了,畢竟川派或渝派的火鍋也就在70元~90元之間而已。湊湊拿出約130元左右的人均來填補海底撈之上的火鍋市場空白,看得出他們可謂是信心十足。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其門店裝修風格為穩重的古典設計,比起火鍋店,更像是一間茶室。除了火鍋,湊湊也為客人提供奶茶、紅茶等飲品。呷哺呷哺相關部門表示,呷哺呷哺定位於大眾消費,湊湊則是中高端輕奢聚會品牌。

但呷哺呷哺需要意識到的現實是,消費者之所以青睞海底撈,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優質的服務,想要挑戰海底撈,不僅僅是在價格上,更多的還得是拼服務。但是呷哺呷哺多年來"廉價快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服務並不是自身優勢所在。若想要靠湊湊來穩固和提升品牌在市場上的地位,呷哺呷哺仍然有很多挑戰需要解決。

◆◆◆◆◆

呷哺呷哺VS海底撈

海底撈和呷哺呷哺的品牌定位其實並不一樣,一個以優質服務著稱,一個則是以開店迅速為美。那麼對比這兩個火鍋品牌,他們誰的營銷、盈利水平更高呢?

在川式火鍋中,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的海底撈佔據火鍋市場2.2%的份額,是當之無愧的"火鍋一哥",堅持做單人小火鍋的呷哺呷哺緊隨其後,佔據0.8%的市場份額。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呷哺呷哺的業績雖然一直在穩定上升,可它旗下的湊湊就顯得沒有那麼好過了。2016年推出來的湊湊,在短短兩年時間已經開了21家門店。由於開店速度較快,使湊湊板塊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光2017年就已虧損2490萬元。相比之下,海底撈的業績就一直處於增長的態勢,年度利潤由2015年的4.12億元增至2017年的11.9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0.5%。

從門店人氣比拼來看,海底撈2017年有近1.03億人次光顧,呷哺呷哺餐廳為約0.72億人次。而且海底撈是全國各地都有門店,在抖音上也因為其獨特的吃法而非常火爆。但呷哺呷哺卻集中在北方地區,在南方的知名度很低,所以人氣並沒有引起全國範圍的關注。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即便呷哺呷哺只集中在南方地區,但它的門店數量卻依然完勝海底撈。全國的呷哺呷哺加起來一共有700多家,而海底撈目前只有200多家。

可以看出,品牌定位不同,使得兩家火鍋大亨的財務數據各有優勢。海底撈的店鋪數雖不及呷哺呷哺,可憑藉自身業績來說,海底撈仍舊處於國內火鍋品牌的"一哥"位置。

雙方品牌都有各自的定位和核心消費群,為目標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與產品,追求顧客價值以及顧客認同,才是餐飲品牌一直以來努力方向。

火鍋市場一直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進入,即便是行業領頭羊也不無壓力。因此,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如何殺出一條賺錢的口子,對海底撈、呷哺呷哺來說都是個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