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德模式”探尋海東扶貧良策

青海新聞網訊 時至初夏,生機盎然。海東市45名貧困村新選派“第一書記”在福建省寧德市接受了為期一週的集中培訓。

徜徉東海海岸,感慨“山海田經”大農業產業發展;漫步搬遷新村,感受脫貧群眾生活新面貌;靜坐黨校教室,聆聽專家學者智慧思想,學員們心潮激盪,思路大開。

“怎樣才能帶領貧困群眾儘早擺脫貧困,讓老百姓過上富裕生活?”

“如何使扶貧開發從外生性扶貧轉變為內生性扶貧?”

以“精神扶貧”為先導、“靠山念海”為特徵、“三產聯動”“造福工程”為途徑的連片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範式“寧德模式”,為來自高原扶貧戰線的一線人員開啟了一扇觀大局、看前沿、學先進的窗口。

海東市是國家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地區,除互助縣為省定貧困縣外,其餘5個縣(區)都是國定貧困縣(區)。全市精準識別貧困村634個,貧困人口4.8萬戶17.57萬人,貧困村、貧困人口分別佔全省貧困村、貧困人口的40%和33%,在全省各市州中貧困面積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

要早日實現全市整體脫貧摘帽,人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必須加快培養一批懂經濟、懂發展、懂管理的優秀扶貧人才,選拔優秀“第一書記”及扶貧駐村工作隊員到精準扶貧成效顯著的地區培訓,直接學習和了解他們的先進經驗、做法、理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形式。

近年來,海東市本著“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通過內引外聯、多方協調,積極拓寬幹部培訓渠道,加大外出培訓力度。近三年來,分3批選派“第一書記”、扶貧駐村工作隊員及扶貧部門業務骨幹共169人(次)分別赴貴州畢節、寧夏銀川等地進行學習培訓。通過培訓和交流學習,進一步提升了海東扶貧幹部隊伍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本領。

“這次我們專門選擇寧德作為培訓點,就是要讓海東扶貧幹部深入瞭解扶貧工作的源起、探索與發展,讓他們親身感受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明確今後工作的方向。”海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幹部局局長包鈞泰說道。

“‘寧德模式’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付諸實踐的成功範例,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典範,是對寧德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具體經驗做法的科學總結,具有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它針對少數民族地區脫貧發展的策略方法,值得海東深入借鑑學習。”海東市扶貧開發局局長何林說。

為切實提升培訓效果,海東市扶貧開發局與寧德市委黨校充分溝通,精心設置了切合幹部能力需求和工作實際的10節培訓課程。課程安排既有扶貧開發“寧德模式”的實踐探索與未來發展、寧德“三農”工作的創新實踐等專題理論課程,還組織學員到全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全國先進黨組織、精準扶貧示範村柏洋村,連家船民上岸安居示範點溪邳村等地實地觀摩學習。同時安排學員與扶貧企業、鄉鎮、村支部相關負責同志進行座談討論,交流研討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通過聆聽專家講解、實地考察和交流座談,學員們認真學習瞭解了扶貧開發“寧德模式”的先進經驗及做法,深入分析研判海東扶貧攻堅事業發展大局,更加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海東扶貧工作的前進方向。

如何克服扶貧項目接續發展能力不足?如何實現海東真脫貧,脫真貧成了學員們這次學習中熱議的話題。當前海東深度脫貧攻堅任務依舊十分艱鉅,很多地區先天不足,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產業發展單一,增收渠道不寬,無法就地脫貧致富,加之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差,抵禦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弱,貧困群眾脫貧後進一步鞏固提升難度大,這都是海東如期實現脫貧目標的堅中之堅。這次學習培訓恰為今後海東扶貧工作接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和有益啟迪。

循化縣白莊鎮塘洛尕村“第一書記”李建明說:“現在,還有部分群眾認為戴上貧困村的帽子,肯定會給村裡帶來真金白銀的項目支持,守著這頂帽子不願摘,有的群眾爭著要當貧困戶,等著政府送慰問金。這種等人授魚、等米下鍋的思想,嚴重製約了扶貧政策的實施和脫貧計劃的實現,必須正確引導貧困村和貧困對象轉變思想,樹立幹中求助、積極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因地制宜挖掘和發展產業,只有產業才能為群眾帶來持久的收益,產業走上正軌,實現良性發展,群眾才能真正穩定增收,自信發展。”樂都區峰堆鄉上一村“第一書記”何長沅說。

“下一步要進一步加強對貧困戶的扶貧政策宣講力度,讓他們知曉政策、熟悉政策、理解政策、使用政策,真正發揮政策扶貧的應有作用。”互助縣哈拉直溝鄉魏家堡村“第一書記”孫玉寶表示。

樂都區李家鄉甘溝嶺村“第一書記”楊軍說:“從寧德扶貧崛起之路,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作為‘第一書記’,要與基層黨組織密切配合,加強基層黨員幹部隊伍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帶頭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