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德模式”探寻海东扶贫良策

青海新闻网讯 时至初夏,生机盎然。海东市45名贫困村新选派“第一书记”在福建省宁德市接受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

徜徉东海海岸,感慨“山海田经”大农业产业发展;漫步搬迁新村,感受脱贫群众生活新面貌;静坐党校教室,聆听专家学者智慧思想,学员们心潮激荡,思路大开。

“怎样才能带领贫困群众尽早摆脱贫困,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生活?”

“如何使扶贫开发从外生性扶贫转变为内生性扶贫?”

以“精神扶贫”为先导、“靠山念海”为特征、“三产联动”“造福工程”为途径的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范式“宁德模式”,为来自高原扶贫战线的一线人员开启了一扇观大局、看前沿、学先进的窗口。

海东市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地区,除互助县为省定贫困县外,其余5个县(区)都是国定贫困县(区)。全市精准识别贫困村634个,贫困人口4.8万户17.57万人,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省贫困村、贫困人口的40%和33%,在全省各市州中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

要早日实现全市整体脱贫摘帽,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必须加快培养一批懂经济、懂发展、懂管理的优秀扶贫人才,选拔优秀“第一书记”及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到精准扶贫成效显著的地区培训,直接学习和了解他们的先进经验、做法、理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

近年来,海东市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内引外联、多方协调,积极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加大外出培训力度。近三年来,分3批选派“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及扶贫部门业务骨干共169人(次)分别赴贵州毕节、宁夏银川等地进行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和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海东扶贫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本领。

“这次我们专门选择宁德作为培训点,就是要让海东扶贫干部深入了解扶贫工作的源起、探索与发展,让他们亲身感受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海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包钧泰说道。

“‘宁德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付诸实践的成功范例,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是对宁德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体经验做法的科学总结,具有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它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的策略方法,值得海东深入借鉴学习。”海东市扶贫开发局局长何林说。

为切实提升培训效果,海东市扶贫开发局与宁德市委党校充分沟通,精心设置了切合干部能力需求和工作实际的10节培训课程。课程安排既有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发展、宁德“三农”工作的创新实践等专题理论课程,还组织学员到全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全国先进党组织、精准扶贫示范村柏洋村,连家船民上岸安居示范点溪邳村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同时安排学员与扶贫企业、乡镇、村支部相关负责同志进行座谈讨论,交流研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通过聆听专家讲解、实地考察和交流座谈,学员们认真学习了解了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先进经验及做法,深入分析研判海东扶贫攻坚事业发展大局,更加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海东扶贫工作的前进方向。

如何克服扶贫项目接续发展能力不足?如何实现海东真脱贫,脱真贫成了学员们这次学习中热议的话题。当前海东深度脱贫攻坚任务依旧十分艰巨,很多地区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产业发展单一,增收渠道不宽,无法就地脱贫致富,加之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差,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贫困群众脱贫后进一步巩固提升难度大,这都是海东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的坚中之坚。这次学习培训恰为今后海东扶贫工作接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有益启迪。

循化县白庄镇塘洛尕村“第一书记”李建明说:“现在,还有部分群众认为戴上贫困村的帽子,肯定会给村里带来真金白银的项目支持,守着这顶帽子不愿摘,有的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政府送慰问金。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贫计划的实现,必须正确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转变思想,树立干中求助、积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因地制宜挖掘和发展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为群众带来持久的收益,产业走上正轨,实现良性发展,群众才能真正稳定增收,自信发展。”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第一书记”何长沅说。

“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的扶贫政策宣讲力度,让他们知晓政策、熟悉政策、理解政策、使用政策,真正发挥政策扶贫的应有作用。”互助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第一书记”孙玉宝表示。

乐都区李家乡甘沟岭村“第一书记”杨军说:“从宁德扶贫崛起之路,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作为‘第一书记’,要与基层党组织密切配合,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带头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