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殲20飛行員稱「殲20一旦進了超音速,就是它的天下」?

SH_副村_妖精-刺刺

跑不掉。在現有機載雷達包括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內,一般50千米外很難發現四代機影蹤,而四代機憑藉其強大的隱身和超巡能力,正可以在50千米外發現三代機,做到先敵發射,幹掉對方飛機後即迅速撤離只有它打你,你卻打不著它,作戰條件完全不對稱,所以颱風飛行員才會說,非視距內完全沒機會。看不見,打不著,對方卻可以一擊致勝,達到跑不掉的作戰效果。

追不上。我們知道,四代機發射導彈的時候,是不隱身的,便會暴露了蹤跡,然而它憑藉超巡能力,可以安全而退,三代機或三代半卻追之不上構不成發射條件,只能望空而嘆,所以超音速巡航成為四代機的必備,我們的殲-20飛行員之所以這樣說,即可證明殲-20也擁有了超巡能力。

打不過。關於打不過,以上我們總結了兩條,隱身和超巡,還有沒有呢?答案是有的,還有兩個S,即超機動性和超信息優勢。四代機,我們畢竟剛剛裝備,多少戰術需要加速演練和總結,但是國外空軍的實踐給了我們觀察四代機作戰的窗口,F-22之對F-15,曾經以1:144的驕人成績為世矚目,個人理解即將四代機4個S發揮到極致。也曾被擊落,在狗斗的過程中,任憑F-22如何超機動,也躲不過三代機的打擊,是呀,你再超機動,能幹過導彈嗎?因此完全失去作戰優勢。另外就是面對EA-18G“咆哮者”強大的電子干擾能力,F-22不能發揮出超信息優勢,如盲人瞎馬,誤打誤撞,難免會被擊落,可見,四代機作戰,是需要電子干擾機相伴的。


魂舞大漠

這個問題,我以前在問答上做過解答,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所以我把以前的問答內容複製一下,供題主參考。

殲20為什麼進入超音速區間戰力超群?這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超音速機動力。一般的三代機也能飛超音速,但是在超音速下的控制力差,機動性弱,所以其超音速飛行只能用來快速趕到戰場,然後靠中遠程導彈截擊敵機群,要進入戰鬥機之間的對抗還得減速。而四代機可以呼嘯而來呼嘯而過,以快打慢,這樣就佔據了絕對主動權,天然就有很大優勢。

圖注:F-22和F-15的包線圖,上圖分別是二者不開發動機加力和開加力,下圖為5g過載包線。可見F-22在超音速段對F-15有絕對優勢,可以隨意欺負後者。


圖注:幻影2000的盤旋性能,可見在4500米高度,其瞬盤角速度最大是在0.7馬赫,穩盤角速度最大是在0.9馬赫,超過1馬赫後機動性迅速下降。三代機的設計交戰速度就是0.6-1.2馬赫,所以加速性要求最高就是從0.8加速到1.2馬赫。超過1.2馬赫的速度都是為了攔截,而不是空戰。

不是設計用於空戰的四代機,超音速飛行性能一樣好不了,和制空戰鬥機有明顯差距。四代中型機是個巨大的錯誤,只有實在沒錢或者足夠愚蠢的國家才會搞。

圖注:F35與F22飛行包線圖,可見兩者相差極大。

這裡解釋一下沈飛的FC31,06年中國第五代戰鬥機601所競標失敗後,沈飛便自籌資金研製了FC31,並沒有得到空軍立項,單純為沈飛601所第五代戰鬥機技術驗證機型,用沈飛自己的話說就是“如果再不進行新一代戰鬥機的技術儲備,那下一代空軍戰鬥機招標就真沒沈飛什麼事了”

第二個則是超音速佔據攻擊位置。越戰和貝卡谷地戰役的經驗,就是搶佔有利位置、展開高速掠襲是最安全最高效的戰法。比如米格21低空進入雷達盲區,繞道美軍集群后方,再爬升加速突擊的殺傷效率驚人,哪怕是用很不可靠的環礁導彈,也可以取得21:1的戰果。


而殲-20在整個流程中都可以做得更快,爬升快、加速快,而且突擊過程不減速,一把突擊完了對方根本抓不住,哪怕運氣不好抓住近戰,因為其能量遠比米格21這樣的充沛,也更難被揪住,這樣交換比就更好看了。

圖注:而且三代機要進入超音速需要開加力,一開加力油耗翻番,升阻比下降約一半,燃油消耗速度是平時的4、5倍,所以堅持不了多長時間。而殲-20阻力小升阻比高,可以不開加力做超音速巡航,能在超音速時持續戰鬥。跟它比超音速戰鬥力,哪怕一時沒有輸,也會因為沒油而被迫撤退,然後就被尾追攻擊。

所以總體來講就是第五代戰鬥機的超音速巡航+超音速機動=讓四代機難以企及的超音速空戰能力。

從此不難看出,第五代戰鬥機對四代機的優勢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人們對跨代戰機的理解。擁有隱身能力的第五代戰鬥機對其它戰鬥機不僅有單方面的戰場透明,還有更具優勢的超音速攻擊能力,可以說在遠近兩方面五代機對四代機都有巨大的優勢,這已經不在是代差,而是巨大的鴻溝。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殲20對中國空軍的重要意義。


但令人遺憾的是,至今還有很多人用懷疑的目光,質疑包括殲20在內的一大批中國軍事裝備所取得的成就。

我們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領先了世界2000餘年卻只因為500年的器不如人就讓我們落後了世界200多年,在這200多年中我們不僅失去了世界領先的位置,也讓某些人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和自信。

幾十年來,無數軍工人捨生忘死的為我們取得了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就是為了我們能夠找回過去曾失去的東西。可卻很少有人能夠理解,甚至不知道這些成就的背後,有多少軍工人無私的付出,在中國軍工最苦難的年代,錢學森鄧稼先的事蹟只是眾多軍工人的縮影,而很多卻不為人知,殲十的總師的宋文驄待業時曾賣過麵條,卻用全世界最少的四代機經費,設計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四代機之一殲十!




殲十五的總負責人羅陽在殲十五遼寧號成功起降的當天,倒了下去再也沒有起來!


今天我們有全世界最好的數字式相控陣雷達預警機,而在這之前,安徽廣德英烈山長眠著5位空軍特級飛行員,34位雷達電子專家,兩位國寶級專家,兩位將軍級高級工程師。


今天,中國很少有設備,能像出口美國NASA50噸級振動臺那樣,可以對美國提出各種限制性條件,比如禁止軍用,有中方指定購買相關設備,相關操作必須有中方人員在場,相關參數為中方控制等條件,而60餘年前,兩彈結合實驗時,為檢測導彈飛行過程中振動對原子彈零部件的影響,是兩個不怕死的中國軍工人開著大卡車拉著原子彈在戈壁灘上來回奔跑。

太多太多的軍工人,不求回報的無私奉獻才換回我們今天偉大復興的前進道路,如今曙光就在眼前,我們為什麼不能更自信一些?在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的軍工人都沒有放棄,難道我們要放棄嗎?在臺灣有F16,幻影2000我們只有殲七殲八,日本有金剛,F15我們只有旅大級的90年代,軍工人都沒有自卑,為什麼現在我們要自卑?

我們一定要自信,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會做到最好,不是為證明我們比誰強,只是我們要把失去的都拿回來!

在此向所有為中國偉大復興做出貢獻的中國軍工緻敬!


天真小科普

說實話,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給我帶來了一些思考,有時候在網上看到中美飛行員的人口基數,以及飛行小時數和參與實戰數,往往讓人感覺到不樂觀。所以在有些時候,我們面對某一些問題,應該要持以謹慎樂觀的態度。

多話不說,我們先來看看美國飛行員的訓練強度。美軍對飛行員非常看重,他們認為飛行員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從航校訓練開始,美空軍就對飛行員投入了大量精力。美空軍規定飛行學員的每天工作時間為12小時,飛行訓練晝夜連續組織,在一年內必須完成T-37、T-38兩個機型的訓練。美空軍還要求,戰鬥機飛行員每年應平均飛行240小時,至少不少於180小時,否則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的作戰能力。為此,有時一個學員一天要飛行4至5個小時是很經常的事情。

而且飛行員進入作戰部隊後,其訓練強度進一步增大,主要採用經常組織戰鬥出動高峰演練的辦法,即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通常3天),儘可能以最大強度組織飛行。人均日出動最多達到7至8次(10至12小時)。下面是中美飛行員飛行小時數的對比:

解放軍海航王偉烈士15年飛行1152小時 年均76.8小時

蘭空飛行員李劍英烈士22年飛行2389小時 年均108小時

解放軍海航直升機飛行員28年飛行3000小時 年均107小時

解放軍空軍女少將嶽喜翠36年飛行6100小時 年均169小時

美空軍大部分戰鬥機飛行員年平均飛行236小時

在08年,美軍墜毀了一家B2轟炸機,名字叫做“堪薩斯幽靈”號(the Spirit of Kansas),機號是89-0127 ,後來根據調查得出的結論是,該飛機由於16年長期大強度飛行,服役時間過長,飛行零件老化導致的,該飛機在墜毀時已經飛行了5100個小時,年飛行時間為315小時。這一點在我們中國是很難實現的,所以我們在面對這個問題應報以謹慎的態度,而不是過於樂觀。

還有一個事情就是很多人都覺得美國的F22從沒參加過實戰,對於國內的網友們有這樣的結論,我實在是很不理解,如果F22是中國研製的,那麼由於中國和周邊國家沒有發生過戰事,所以沒機會參戰,也可以理解。但是F22是美國人研製的,以美國沒幾年就要發動一次戰爭的頻率來看,美軍不把F22投入實戰,那將是一件多麼愚蠢的行為,哪怕只是為了檢驗一下飛機的性能,也要把F22派出去。花了幾百億,造了一堆戰機放在那裡,難道真的只是像花瓶一樣擺在那裡看看麼?

事實上,F22在被研製出來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一直顯得很神秘,雖然在北約內部在不斷的參加各種演習,但是一直都很保密。直到2010年7月,F22就公開在韓國參加了軍事演習,雖然其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朝鮮,但是由此可以看出,美軍對F22的性能已經抱有了充分的信心。到了2014年更是公開派出F22參與對敘利亞ISIS武裝的作戰。當然了,這是F22的公開作戰行動,也許還有很多秘密行動,我們則不得而知。

俗話說,一個優秀的狙擊手是靠子彈喂出來的,同樣,一款優秀的戰鬥機也是靠大量的飛行小時數“喂”出來的,所以在面對這個回答時。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戰機只有通過不斷的實際飛行檢驗才能達到預期的設計目的,而有一些關鍵性的數據可能只有在實戰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事實上我們大家都知道,

殲二十的研製目標到底是哪一個,所以在這個研發過程中,我們沒事拿一架四代機去和三代機比較性能,這本身就是對四代機的一種侮辱,一架四代機性能超過三代機,這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麼?有必要進行這樣的比較麼?所以說,我們的目標就應該只有一個,就應該去和“那一架”戰鬥機去比較性能,甚至依靠後發優勢去超越它。

所以我們在面對中美兩國之間的軍事差距時,應該要有清醒的認識,有一份付出才有一份收穫,決不能憑空想象,畢竟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現實的世界,而不是在玄幻小說裡。當然了,愛國是好事,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愛國的時候千萬不能盲目,在面對實際的問題時我們應該要有清醒的認識,知道我們自己正在出於一個什麼樣的階段。以後的行動才不會因為盲目樂觀而出現較大的誤差。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也是一個軍事愛好者,對於國內殲二十的進展,也讓我感到非常的歡欣鼓舞,因為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我們的國家正在不斷的強大,並開始超越以前的發達國家,最後的最後希望我們的殲二十能儘快的用上ws十五。


落下m

這句話來自於空軍某部部隊長張昊,他飛行殲-20戰鬥機的時候,對於超聲速的理解就是如此。這句話雖然樸實,卻反映了空軍飛行員的三個特質。

二是中國飛行員對於殲-20機動性能的自信。殲-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5代超音速隱身戰鬥機,列裝部隊之後飛行員們對於殲-20的飛行品質讚不絕口:飛機機動性特別好,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就是對於成飛軍工人員的最大肯定。殲-20的亞音速飛行性能好,進入超音速飛行的機動能力比4代機有非常大的提升。這是中國飛行員對航天技術發展的稱讚,是對於本土戰鬥機的高度自信。

三是對於殲-20綜合作戰性能的自信。殲-20戰鬥機的信息化程度很高,各種機載傳感器都有後發優勢,相比於F-15J這樣的第4代戰鬥機,未來的空戰戰場對中國空軍飛行員而言,已經是越來越透明瞭。但是,目前殲-20只是驗證了飛行能力,要實現發射機載武器的完全作戰能力,也還有一段路要走,希望飛行員們在自信的同時更加努力,早日達到FOC的標準。


利刃軍事

這就是殲20飛行員張昊說的話

殲20是否擁有四代機的4S標準,一直是最有爭議的話題:尤其是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性這兩個指標。原因也很簡單: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的研發、製造方面,相比老牌的航空大國,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動力不足,這是客觀事實,沒什麼好爭論的。但是不代表殲20就不能超音速巡航,更不代表殲20不具有超機動性。

殲20飛行員的這句話,就是對“殲20擁有超機動性,能夠進行超音速巡航”的最好證明。殲20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單座、雙發、重型、第四代(我軍方劃代標準與西方相同,俄羅斯標準為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採取全動雙垂尾、DSI鼓包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翼氣動佈局。鴨翼氣動佈局的最大好處就是機動能力強,這是毫無疑問的。


殲20是我國第一款四代機

超音速巡航不僅要有強勁的發動機,氣動外型佈局、飛機自重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國雖然在發動機方面存在短板,但是在複合材料方面卻有很大優勢,殲20自重要較F22輕的多。加上優秀的氣動佈局,殲20雖然裝備的是渦扇10B型發動機(驗證機及最初小批量產型採用的是俄製99M1發動機,之後小批量產型早已換做渦扇10B發動機——性能較俄製99M1略高),但是足以做到超音速巡航。殲20換裝渦扇10B型發動機,官方媒體在去年就已經做過報道。


安裝WS10B發動機的殲20

四代機的超音速巡航,與三代機的超音速飛行大有區別。現代三代、三代半戰機都能做到超音速飛行,但在超音速狀態下,幾乎都無法作戰。大多數都是在趕場——儘快到達指定目的地,想要作戰?那就減速,減到超音速以下(極個別的在1.1、1.2倍音速狀態下,也可作戰,但是遠不如亞音速下的可控制性、機動性,很多戰術動作無法做到)。這是因為三代、三代半戰機,在超音速狀態下存在著可控制能力不足、機動性差等問題。


網友做的殲-20戰鬥機發射導彈圖

四代機在超音速狀態下,可控制性、機動性都有保障:可做各種戰術動作,真正能做到以快打慢。這在近距作戰中,優勢相當明顯,是三代、三代半戰機無法企級的。殲20在與三代、三代半戰機的對抗中打出了0:10的戰績,可見四代機的優勢之大:三代、三代半機根本就無法與之抗衡。

殲-20將在未來的信息化作戰中發揮巨大作用


央視等官方媒體也報道過:殲20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具有隱身性、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高態勢感知能力。這是對殲20的肯定,對我國軍工發展的肯定。


儒道之主

飛機進入超音速飛行後,座艙就非常安靜了,感覺世界就只有你一個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