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昨晚八點,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四季之《倉埠鎮:常懷感恩之心》在CCTV-4首播,全球華人一睹新洲倉埠古鎮的風采,特翻出系列舊文發出來,與諸君一同回顧一下她的前世今生。


倉埠,古曰倉子埠。相傳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有神仙在倉埠湖泊中騎龍昇天,而得名“騎龍鎮”。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倉埠古城碑石

至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 年)的“中和節”,民間後來又稱為“龍抬頭”、“春龍節”。 本來這一節日是在毎年毎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後來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沿襲至今則改為農曆二月初二了,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由於“中和節”興盛於唐代,每逢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祭祀和耕種儀式,象徵性地賜給人民百穀,以示勸民努力從事耕織。並明文規定地方放假-天,地方官吏選勝地亦與民同慶這一節日,宴賞喝中和酒。這一年的二月初一,黃州刺史選擇了濱湖臨江的騎龍古鎮歡度“中和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求神靈庇佑,國泰民安,以示吉慶。但他認為“騎龍”二字有犯皇帝之嫌,便將“騎龍鎮”更名為“中和鎮”。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倉埠古建築磚雕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倉埠古建築磚雕

由於地理條件優越,鎮西南有湖泊,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東漢江夏太守黃祖曾率兵駐湖操練,故名武湖,又名黃漢湖。同時扼守有發源於河南省大別山區過境的倒水河入出長江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還處於征戰初建的明王朝,則利用武湖直通長江的漕運,控制鄂豫皖大別山區。在此設倉建貯糧庫,屯集軍糧。武湖是通江湖,南通長江,枯水為湖,豐水為江,地則依崗濱湖,為交通要塞。因倉而設埠,倉者(俗稱倉子),倉庫也,埠者,碼頭也,改“中和鎮”為“倉子埠”,簡稱為倉埠。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倉埠武湖倉漢碼頭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倉埠至漢口輪船倉漢號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冬,為抵禦太平軍,倉子埠地方紳士段福堂等人和商戶捐資築城。城牆用紅砂石砌成,高約一丈五尺,長約6.34華里,有護城河以及崎雲、宗海、武溪、通元、挹翠、拱辰六座城門,倉埠始有城池。明、清倉埠均為巡檢司駐地,民國時期為黃岡縣第五區治所。1949年後,設倉埠鎮政府和倉埠區公所。1951年,新洲縣從黃岡縣析置,倉埠與城關、陽邏並列為縣屬鎮。1983年,新洲縣劃歸武漢市管轄。2000年,倉埠鎮改為倉埠街。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1951年6月新洲縣由黃岡縣析出倉埠為笫十區

1965年武湖圍墾以前,每年5至10月,風帆由湖入江,西上漢口、宜昌、重慶,東下黃石、九江、南京、上海。倉(埠)、陽(邏)古驛道北接紅安、麻城,延及豫皖,南通陽邏旱路入長江,倉埠一度成為鄂東水陸貨物和客商運輸的中轉站,有“小漢口”之稱。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倉子埠至漢口船票

倉埠,自古以來是商賈雲集之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倉埠武聖廟至今還留存著有民國陸軍上將徐源泉題聯: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威震華夏,氣懾權奸,忠義迥無儔,大力克延劉漢柞;

生民來未若夫子也,天上日星,地下河嶽,順承欣有自,英靈應撼武湖潮。

明初有助朱元璋的開國尚書吳琳、明亡有 “父不會試,子不科場”的抗清萬氏忠烈一門;入清有乾隆年間劉墉、梁國治入仕的大主考、敢於直諫而遭罷官太史——後被學界尊為“泰山北斗”的嶽麓書院著名山長萬年茂;嘉慶年間為湖南、湖北兩省旅京人士,光耀桑梓,聯絡南北鄉誼而倡建湖廣會館的順天府尹——倉場總督李鈞簡;被同治帝賜“叔侄聯芳”金匾的盧璲釆、盧英僩叔侄同科兩進士。

近代有“一部民國史,半數倉埠人”之說……似乎也不為之過!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蔣介石為倉埠萬氏宗譜題詞

辛亥首義笫一槍發難者,戰時敢死隊長金兆龍、北洋時期的湖北軍政首腦蕭耀南、夏壽康;民國上將徐源泉、中將程守箴、夏聲、蔡文冶,民國湖北省主席萬耀煌,著名水利專家陶述曾、社會史大師陶希聖兄弟,抗日戰爭中以身殉國的國軍少將副師長林英燦,參加重慶號巡洋艦起義的國民黨海軍少將萬倚吾,與阮玲玉等影星齊名,上世紀三十年代紅遍上海灘的八大女星之一“模範美人”葉秋心,楚劇創始人之一沈雲陔大師,“二七”大罷工中拉響第一聲汽笛的黃正興,均為倉埠人;佛教聖地倉埠報恩寺,還走出了當今佛門泰斗本煥老和尚。現如今的倉埠街道,依舊保留著以徐源泉公館、蕭家莊園、夏公館、正源中學等建築風貌類型,榮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徐源泉像

有待“探索·發現”的徐源泉公館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徐源泉公館

徐源泉公館座落在倉埠鎮下正街的新洲二中校園內,與原正源中學校舍相鄰。原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上將徐源泉於1931年在家鄉耗巨資為其母祝壽所建。1949年後定為公產交由教育部門使用,先後作為“湖北省革命大學”校部、直屬大隊辦公處,新洲二中教師宿舍、辦公室,現為新洲二中校史展覽館。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徐公館內裝飾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徐公館內裝飾

公館包括主樓及門樓、衛兵室、花園等附屬建築,佔地面積4230平方米。建築佈局因地制宜,中西結合,精巧別緻,富有地方特色。主樓西是一排9間平房,為衛兵室;主樓北是四棟共12間的平房,為公館的廚房和豆腐作坊;主樓西南是花園,園內建有假山、亭臺,植有多種花木,稱“退園”。主樓坐東朝西,東西直通,由西至東步步高昇。東門面街,門牆兩邊有栓馬的鐵環;西門通過花園直達西邊門樓,門牆兩側亦有栓馬的鐵環。主樓為一棟兩進一底,一層連四間帶天井,二層串樓的磚木結構建築,通寬15米,通深40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樓內穿鬥式連體構架,樓頂小青瓦屋面,屋面排水單、雙坡組合,“四水歸堂”流進天井池排入地下管涵。兩山及前後簷四周風火牆,牆體厚實高峭,前高後低,包脊裹簷。前後立面做石庫門入口,上鑲石匾額,東門匾額上書“震旦延輝”,西門匾額上書“澄清在望”,西門樓匾額上書“閬苑春濃”,為當時書法名家所書。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徐源泉公館東西門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徐源泉公館東西門

徐源泉公館是一座中西合壁、藝術風格獨特的近代建築。室內隔扇、看梁、撐供、欄杆、斗拱、雀替等處或浮雕或鏤空之禽獸花卉、人物故事。有二十四孝、金魚滿堂、連生貴子、五子奪魁、榴開百子、竹報平安、三國故事、耕織圖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造型生動、千姿百態、佈局精妙、製作精良、塗紅描金、富麗堂皇,典型地體現了我國高雅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風格,是整個建築藝術的精華所在。最為獨特的是還有一格扇門上雕刻“鐵血十八星旗”,標誌著屋主人參加辛亥首義。採光部位配進口彩色玻璃,使室內呈現奇光異彩。外部門額、倚柱、檻窗等水泥雕飾,線條簡潔流暢,形式純樸,借鑑了羅馬建築藝術的特點,莊嚴、質樸、厚重、具有西式建築藝術色彩。門刺鋪首造勢森嚴,門樓外另做西式門璇,配麻石外八字形垂帶登級踏步,門廊與大門的設計堪稱中西合壁的典範之作。牆體厚實牢固,外不見木,內不見磚,站在樓內感覺採光充分,樓外朝裡望,卻只見一片漆黑,體現了十分高超的建築技巧。這種外西內中,中西合璧的精妙建築實例,在武漢地區乃至湖北地區實為難得,能保存至如此完好者更為罕見,公館現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徐公館內裝飾鐵血十八星旗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徐源泉公館

一直以來,由於人們都盛傳孫殿英盜得的清東陵的部分寶藏,送給了上司徐源泉。東陵的部分寶藏是否就埋在徐公館地下?而且徐公館內確有一個地下室和通往湖邊的地下通道,引起人們眾說紛紜。徐公館留下的撲朔迷離曾引起央視《探索·發現》欄目的極大興趣。為此,該欄目專程前來古鎮倉埠尋覓歷史塵封,勾起人們對這個神秘寶藏之謎和徐公館的關注。

……未完待續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虎擲龍挐中和鎮 際會風雲倉埠街(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