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於教育的理解,讓現代教育汗顏

孔子被尊稱為聖人,自有他超凡入聖之處,除了他的行事作風備受敬仰,他的偉大便是晚年修訂的六經以及他學生們根據孔子與他們日常的言行語錄和思想彙編而成的儒家經典《論語》。

《論語》蘊含著許多教育的感悟,它倡導以勸喻來育人,勸喻基於真實,發乎真誠,所以兩千五多年以來,人們普遍能接受。讀《論語》給人的感覺就是讀得是一種豁然開朗,一種積極心態,不爭名利,甘於寧靜。

孔子對於教育的理解,讓現代教育汗顏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也意識到儒家學說的不足,但是並不能對儒家學說全盤否定,兩千多年以來,中國雖歷經朝代更迭,但是儒家學說的影響並沒有因此而隕落,反而影響至今,影響中外。時至今日,它更需要我們融合創新,取精華,去糟粕!

那麼,今天我們聊一聊儒家一道關於教育的理解。

孔子對於教育的理解,讓現代教育汗顏

《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這句話,更是讓我們明白,教育事業需要教育者致力於仁道,迴歸精神活動的本質,把理想信仰的建立、價值體系的建立,情感世界的構建、倫理精神的重建等作為教育最重要的事情來做,如此,學生才能逐步遠離邪惡,從而可以讓幾代人甚至整個社會逐步遠離邪惡。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清明之世的形成依賴於教化,太平盛世的形式也依賴於教化,因為國家是否清明,關鍵在於人心,國家是否強盛,關鍵在於人心和文化,並最終取決於教育的失敗。

孔子對於教育的理解,讓現代教育汗顏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認為,學生在家孝敬長者,在外善待朋友,慎言誠信,博愛而親近仁德之人,做好本職工作後仍有閒暇,就應該去學習。

這便是孔子教育的核心追求,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德行修養:尊敬長者、善待朋友、慎言誠信、博愛眾人、親近仁德。

二、社會實踐:知行合一,道德認知變成行動,道德情感變成行為,道德理想變成實踐。

三、終身學習:知行合一不是終極,必須繼續學習,以新的知識、新的文化涵養人生。

反思現代教育,德育理應首位卻始終不到位,道德理想流於空想,道德實踐基本空白,道德規範沒有自覺,我們一直提倡的素質教育,卻悄然演變成應試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