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沒有基因

華大沒有基因

文|甲方研究社

5月28日,是神奇的一天。

上午,一個特型演員在博鰲論壇幹翻了區塊鏈;下午,華大基因董事長就發表講話,未來會幹翻生物基因醫藥。

他現場說的話,連小馬哥聽了都不敢輕易接茬。

華大沒有基因

華大沒有基因

華大沒有基因

曾經的華大基因,上市以後市值在4個月內,罕見的突破千億元,成功躋身A股醫藥類上市公司市值前三。

但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沒有技術核心和設備的科技公司,能不能撐起這麼漂亮的市值?

畢竟,科技靠的還是技術,而不是話術。

1.

零出生缺陷還要活到100歲?

在5月28日的貴陽數博會論壇上,汪建要求員工活到100歲、不能有出生缺陷、不能患心腦血管疾病,還順便調戲了一下小馬哥,讓他家員工也都來試試,小馬哥倒是禮貌的邊笑邊點頭,網友不買賬了:“高新技術公司玩成了傳銷公司”。

華大沒有基因

事實上,這些話對於汪建來講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在2017年第三屆浙商高峰論壇上,他就道出了嚇死人不償命的華大基因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第一,不能輸在孃胎裡,員工的孩子不允許有出生缺陷;

第三,電梯統統關掉,上班爬樓梯,還到處放體重秤。“三高”都不降,你的工資就別漲,你要死於心腦血管病就是我的恥辱,不允許心臟搭橋。

如此沒有因果關係的邏輯在這位董事長身上也不是第一次體現了,汪建曾表示反對打宮頸癌疫苗,理由是4000塊錢的價格太昂貴,不如做每3年花50塊錢做基因檢測。還說10年內可化學合成任何生命,嚇得不少醫生都坐不住了。

華大沒有基因

玩笑歸玩笑,華大基因畢竟是一家生命科學的公司啊。說出這些言論到底是盲目自信還是真有科學依據呢?

我們首先來看不能有出生缺陷。根據官網顯示,植入前的胚胎檢測和妊娠後的新生兒檢測是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之一。先不說檢測不能完全排除風險,胎兒被檢查有遺傳性疾病的可能性之後,要不要生還是個沒有定論的醫學倫理問題。

對此,汪建表示:“我說服不了社會,但我能說服華大6000多員工,生了1400多個孩子了,沒有一個有這樣的疾病”。

至於汪建試圖通過控制員工飲食、爬樓梯等行為,加上基因檢測,來徹底杜絕員工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就真的有些可笑了。不解釋,直接放一張知乎上丁香醫生的回答。

華大沒有基因

弔詭的是,即使員工真的活到100歲,那時候,他也早已退休不再是華大的員工了,這樣的規定還能有效嗎?

當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長,頻頻喊出好似賣神丹妙藥的話術時,就代表著它已不再科技。

2.

股價翻17倍後慘遭腰斬

儘管在語言上,汪建常常給人一種自負、凌人的感覺。但不可否認,他常有一種溢於言表的自信。

一次是從0到1的出格的創業故事。

汪建曾是一名科學家,擔任中國科學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

華大沒有基因

事已至此,國家只能撥款讓他們搞。經費解決了,測序儀又成了問題。一不做二不休,汪建的匪氣是長在骨頭裡的,他將自己開辦的生物工程企業的股權抵押給銀行,開出了購買測序儀器的信用證,之後因為體制理念不合,汪建於2007年南下深圳創辦華大基因。

還有一次,則是他登頂時刻的造富神話。

去年7月14日華大基因上市,發行價13.6元。上市2個月後,華大基因股價從13.6元漲至172元左右,漲幅超過11倍,市值逼近700億元,因股票漲幅較大公司被停牌核查。

復牌後,華大基因一路高歌,直到11月14日,開盤後股票最高衝至261.99元,股價漲幅超17倍,市值在短短4個月內急速突破千億元,躋身A股醫藥類上市公司市值前三,基因領域頭部企業。

無限風光之時,華大基因在官網介紹自己為“”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汪建甚至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水晶墓碑,其上刻著他的生卒年,表示自己要活到120歲。

華大沒有基因

然而,盛極則衰、物極必反的道理在華大身上應驗了。截至5月29日收盤,也就是汪建發表上述言論的第二天,公司股價跌到145.97元,公司市值584.03億元,幾近“腰斬”。

華大沒有基因

今日實時數據

4月19日,華大基因公佈去年財報,22.44%的營收增長率和19.66%的淨利潤增長率,也未能挽回投資者信心。

3.

三大軟肋,華大基因還能硬起來嗎?

上市以來,華大基因面臨不少爭議:支持者讚美其為“基因界騰訊”,質疑者批評其為“基因界富士康”。然而不論是騰訊還是富士康,其營收和利潤,都是當下的華大基因無法企及的。

根據華大基因招股書和年報等公開數據可知,近年華大基因的業績增速遠不如其公開的預期值。去年的幾項主要財務數據,也與汪建多次宣稱的“服務全人類”、“萬億級市場”相距甚遠。

華大沒有基因

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

1、處於產業中游,不上不下

目前,基因測序產業鏈主要分為:

上游:測序儀器和試劑耗材的生產商;

中游:測序服務企業,提供代工服務;

而華大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中游:購置測序儀,培訓操作人員,提供測序服務。2010年,華大基因咬牙貸款15億美元向美國基因巨頭illumina購買了128臺HiSeq2000測序儀,這才奠定了自己的在業內的地位。

華大沒有基因

但這種服務的可替代性太強。比如,2016年美年大健康還是華大基因的第二大客戶,當年11月,其自建的 “美年基因”就獲得了A輪融資1.6億元。

2、一味用力宣傳,技術不足

科技公司最大的競爭力還應該是技術。

可華大基因連續三年研發費用總計才投入4.4億元,而它的競爭對手illumina 3年的研發總投入卻超過90億元。與此同時,華大基因對市場和營銷的投入力度卻都不低,最新年報顯示,2017年公司營銷費用是研發的2倍多。

問題的關鍵是,華大基因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它曾連續三年都是illumina的第一大采購商,3年後擁有技術壁壘的illumina價格一提,沒辦法的華大基因只能在2013年尋求政府千萬元的補貼,收購了當時還有專利官司在身的CG,自稱得到了核心技術,擁有了設備的開發和製造能力。

但大家都懂的,行內人都說illumina跟CG就是iPhone跟小靈通的差距。

收購CG後,華大確實陸續推出了自主品牌”BGISEQ系列“的測序儀。然而在讀長和精準率等方面都不及illumina不說,基本都是華大自己在用,並沒有真正打開市場局面。另一面,illumina的市場份額已經佔到83.95%。

3、市場有待開發,腹背受敵

有醫療領域的觀察人士認為,目前基因測序市場遠未成熟,除產前篩查與診斷的普及率較高外,能夠合法開展的臨床測序業務寥寥無幾。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直到2017年,中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在80億元左右。與此同時,僅中游市場,國內相關的公司就達到600多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華大沒有基因

除了大環境外,原華大基因員工辭職後創辦同類企業,目前已超過30家,並且不斷裂變,人稱“華創系”。而其中還有幾家被illumina看上,自行研發設備,做的也是風生水起。

市場越火熱,想賺快錢的人只會越多,一大批消費級基因檢測創業者繞開專業艱深的醫療科研領域,瞄準了一系列兒戲般的基因檢測產品,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天賦和智商檢測。

總結:

毫無疑問,基因測序是未來精準醫學的方向。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每一次技術革命的發展初期,都會遭遇大量的熱錢湧入、製造泡沫達到巔峰、然後破滅、行業解構、重構再重新增長。因此,在行業初期,希望創業者們不要爭做風口上的豬。

“人們製造出一個一個的消費熱點,一個一個的虛擬的消費模式,一個一個奢華的、滿足莫名其妙虛榮心的這種奢華的心理狀態,但非常可惜的是生命科學滯後,健康和生命都沒有被價值化。”汪建說。

回頭看,如今的他彷彿正在上演一個黑色幽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