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80年代初通貨膨脹率高於日本、西德等西方國家,但美元匯率卻不斷升值?

尋覓\\錯過

不確切知道題主問題的含義,也不知“美元匯率不斷升值”的結論從何而來,會不會是最近看了一些有關廣場協議的段子才產生了這個疑問,既然廣場協議是要拉高日元和西德馬克的匯率,是不是在此之前美元在不斷升值?

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當時美元對西德馬克在升值,但對日元沒有升值。

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了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整體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在經濟增長停滯的同時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所謂滯脹現象在西方國家普遍出現。1980年英國的通貨膨脹率最高,達到了24%,美國是13.2%,日本為7.81%,就連管控通貨膨脹最嚴厲的西德也出現了5.1%的通貨膨脹。

80年代初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是高於日本和西德,但不能說“美元匯率不斷升值”,從整體看來美元對西德馬克和日元都在不斷貶值,通貨膨脹率是影響匯率的一個因素,但還有其他的很多因素,比如利率和國際收支狀況。

1949年到1960年間西德馬克的匯率比較穩定,基本在1德國馬克兌換0.238左右,後來微調到0.26,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終結,西德馬克開始升值1973年到了0.4132,1979年為0.5464。

日元在戰後也是實行固定匯率,一開始是360日元兌換1美元,後來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髮展,在1971年尼克松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時已經上升到306:1。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終結之後日元也在不斷升值,到1980年初日元兌換美元為240:1。

進入1980年之後,因為美國的利率升高以及國際收支改善,而西德馬克因為利率差以及當時西德的國際收支惡化,德國馬克開始貶值,1981年為0.4425,而到了1885年居然貶到了0.3448。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元兌換西德馬克的年平均匯率)

但日元在1980年代前半期則有升有降,1980年上升,1981和1982年下降,1982年底開始再度上升,1983年比較平穩,1984年再度開始下降,整個變化不大,進入1985年是250,後來降到過260。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元對美元匯率的變化)

應該是郎鹹平先生開始忽悠的,現在不少人都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人在打壓日本西德,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首先提出廣場協議構思的是日本人,目的是為了挽救美國的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無論如何當時還是冷戰時代,美國是大哥,只有美國才能領著大家對抗蘇聯陣營,美國無論如何不能垮掉,這才有了這個構思。其實就是日本和西德出讓部分市場份額給美國。 但是廣場協議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生了問題,雖然日本和西德的政府願意出讓市場,但是自由經濟的企業並沒有這種認識,資本家們不願意出讓利潤,到後來不但沒有能夠幫助美國,反而培養了一個掘墓人帝國出來,這是1985年聚集在廣場大酒店裡的那5個國家的財長們做夢也沒想到的。

有關這些就不在這裡囉嗦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拙作《大泡沫·一切從廣場協議開始》


冰冷雨天

美國的通貨膨脹那年低於日本、西德等西方國家,是美國的製造業還處在強勢的狀態,美元由於躲過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反而美元匯率相對增長,但是,這種時候必將是有限的,隨著一場經濟危機的到來,必將變得蒼白無力,短暫而不得善始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